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2008-11-26买桂香
买桂香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那些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活的扎实而有生机,而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思想偏离了根本又无处寄托。中小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今天,道德意识正逐渐淡漠,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孩子们步履坚定,真诚而又愉快地成长。
提醒同学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投向身边的人、事、物,投向民俗文化,投向传统文化。陡然间,缩短了历史,跨越了时空,体验古人与今人的情感。解剖人性,品味生活,呼唤善良与真诚,呼唤人性的美;抛弃恶毒与虚假,抛弃人性的丑。坚定步履,真诚而又愉快地活着。
在《游褒禅山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制俗以俭”为中心,分析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他主持变法前后,十分注重“制俗以俭”。
早在1058年,王安石就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章》,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病:“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在这样的条件下,“富者贪而不知止”“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资产”,索贿受贿,以权谋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出来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民风扶摇于流俗,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日甚一日。“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节”。
难能可贵的是王安石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再提醒世人必须认识这种奢糜之俗的危害性。他指出“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所谓积之涓涓而泻之浩浩”,谁也无法支撑这样一种社会局面。因此,他响亮地提出了“制俗以俭”的口号,他说:“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而且,他还提出“禁微之易,救末之难”,尤其深刻的是他看到了民风日奢与吏治腐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淳朴之风散,则贪厌之形成;贪厌之形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他的这种分析虽然并不完全客观公正。但是,应该承认,“淳朴之风散”确实是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在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吏治腐败是必然的。王安石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力图改变这种社会现象,也就证明了他具有政治家、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在“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吏治腐败,民风日奢的情况下他响亮地提出了“制俗以俭”的口号,这种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在新中国倡导“制俗以俭”而做出的努力,珍惜眼前的美好、幸福生活,激起对国家、对政府的热爱,培养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引导学生鉴赏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为此设计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讨论后明确:作者当时的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出去做官吧,对新朝不摸底细,祸福难测;辞不就职,终养祖母吧,又怕新朝疑忌,招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派上了用场。首先,作者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确实存在的供养祖母为理由,向晋武帝陈情。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第一段作者陈述少时父死母嫁、无兄无弟的孤苦无依的不幸以及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卧病在床的情况。写得凄切哀婉,使晋武帝“切峻”同情。第二段作者利用新朝对自己的礼遇、自己的感恩之情以及进退两难的狼狈。尤其是开头作者说“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承认新朝的合法性,让阴谋立朝的晋武帝怕李密反对新朝的疑忌顿消。第三段作者借新朝“以孝治天下”之政策,为自己“辞不就职”寻找借口,同时不惜卑身自污,说自己“少事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至此,晋武帝所有猜忌都被打消。最后一段还指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事实,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这样晋武帝完全被说服,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以此来让学生学习古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说话得体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还可以培养尊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对“孝”非常看重,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他的影响早已跨越了国界。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个体来说,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对家庭来说,可以长幼有别,规范人伦秩序,是家庭和睦的具体体现;对国家来说,是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官大钱多,不应忘子女身份;位高财富,不应忘尽孝之心。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地认识。但是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特别是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更应该珍惜这一传统美德,注重自己的“孝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孝”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自己和长辈的关系,学习李密,培养尊敬父母、长辈的美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小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在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变幻年代,我们中小学教师更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迷失在自己的国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