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中的和谐社会

2008-11-26童海刚方向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诗人

童海刚 方向平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此外还有许多墨客骚人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流于笔端,化为诗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在悲欢离合中向往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称得上这方面的杰作。他在下片中吟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向往和谐美,还表现为结交知己,共悟人生。李白一生交游满天下,把友谊看得至高无上:“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许多文人都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王勃的五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就是儒家思想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谐社会的艺术表现。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这首著名的“史诗”《春望》真实再现“安史之乱”的凄凉景象。诗人满目疮痍,痛心疾首,家人离散,忧心忡忡。战乱是封建专制年代的特征,多少文明被毁,多少生灵涂炭,可以想像深处战乱之中的诗人,多么渴望与亲人团聚,共享太平。

然而,这种愿望在当时难以实现。漫长的封建社会,像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太平盛世景象太少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官场险恶,一些正直的有识之士,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于是,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转变为逃避现实的田园归隐。陶渊明是典型代表,他在《归田园居》中设计的画图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惜,这种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比归隐更远离现实世界的是参禅拜佛、修身悟道,从宗教的虚空境界中寻求和谐世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唐代常建在这里把“空”与“静”的禅境表现得出神入化,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在尘世而在“曲径通幽”的彼岸。

封建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只会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大团圆,结束了几千年以来的战乱纷争。毛泽东以激昂沉雄的笔调,讴歌了这一沧桑巨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苦难黑暗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各族人民获得自由解放,欢庆团结幸福的新生活,真正的和谐社会由此开始。

只有依靠人民政府,才能摆脱贫困与疾病,追求富裕与健康,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和谐社会。“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首《七律·送瘟神》唱出了领袖诗人得知旧社会不治之痼疾得到彻底根除的消息后那种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面貌。然而,人们在感受欣逢盛世、喜庆丰收之时,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傲视自然,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遭大自然报复。熊鉴在《黄河杂想》中警告道:“石走泥奔何日休,野人长抱杞人忧。忧它久积成山后,难说黄河不倒流。”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人们摇旗呐喊,热情讴歌。康健民在《颂生态旅游区梁子湖》中赞道:“湖澄水净景清幽,百里梁湖舫藕稠。晓日荷花摇赤帜,夕阳夜鹭送归舟。往来游客迷风物,南北青山耸画楼。生态宜人看不足,鸟鸣绿树水浮鸥。”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结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分裂局面,使两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度内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