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意识提高分值

2008-11-26汪德慧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设题原文中古琴

汪德慧

科学类文章阅读是每年高考的一个大考点。几乎每个省份的考卷都有所涉及,它包括自然科学文章(科技文)和社会科学文章(社科文)两类。从高考实际看,全国卷2001年以前以科技文为主。从这之后.社科文开始作为现代文小阅读的材料,与科技文交替出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把握要点理清结构、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中常以客观题为考察形式,近两年不少省份的命题由以前的四道题12分变为三道题9分,分值有所下降,但作为必考题仍让考生不敢忽视。在设题时主要围绕着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来考察,具体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义、筛选整合信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根据文章内容做推断和想像等。在设考点时,常见的干扰方式有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混淆范围(把部分说成整体、偶然说成必然、可能说成肯定、偶尔说成往往、轻度说成严重);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等等。

如何针对这一考题不同的设题陷阱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呢?我认为培养他们树立以下的几点意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文本第一意识

文本,此处指的是考题提供的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本考点时首先应注意从整篇文字入手,可以先让学生读完考题提供的文字,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理解,然后再读考点。当然反过来先读考点初步感知设题的内容要点再看原文也一样。不过在处理答案时应注意处处回顾原文,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能凭空去猜想”的思想,也就是说判断每一选项的正误,不能凭印象,要找到原文中与之相关的地方,并和原文的表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真正做到把文本放在第一位,把文本作为自己答题的依据。这一意识可以运用到这类作品阅读的各个考点当中。

二、找、比意识

找,就是找出与考点所提供的答案相似的文本中的原句;比,就是将文本中的原句与考题提供的选项做比较。比的范围可以进行缩小,重点应放在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重要词句前边的修饰语、修饰词,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等词语在选项中是否出现,因果关系是否颠倒,“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词是否有遗漏等等,通过这种”找、比“,如果设题陷阱是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和倒置因果、指代有误、偷换概念,答案就会很快浮现出来.

例如:2007年全国卷(一)第六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这个答案就是通过“找、比”原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艺术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国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得出来的。

三、整体理解、筛选整合意识

从2000年开始,连续多年出现了”根据文章内容做推断和想像”的题型.这道题目材料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但在文章中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由于文中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才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有的还需要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相关知识,才可以推断新发现、新事物的前景。针对本道题目,让学生站在全文的角度,边读边预测,逐段概括段意,将文章分为几个要点观点并顺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摸瓜(是否解决问题,有无可行方案),通过筛选,得出与考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只有从整体上来把握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

例如:2007年全国卷(二)第七题: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第一段讲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形成的原因、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第二段讲述了生物物种的分布不均;第三段讲述生物物种的生存遭到威胁;第四段讲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分紧迫。通过对信息的整合筛选很容易就找出了答案。

四、要点词句意识

要点词句,也就是文章中的关键语言环节.找到这些关键的要点也就可能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关键环节常指那些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以及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要点词的表现形式如:今后将有可能……;有望在近期得以解决;将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绝对不可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会给人们在某些地方带来不便;只有……才能有某一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与某种现象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抓住这些地方,有的考题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2007年全国卷(一)第七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一个实物,如果不以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背景变换意识

科学文章的背景有时涉及文中的注解、时间、微小的道具等。无论是自然科学文还是社会科技文都可能会涉及数据、时间地点的变换,而考试设题又往往与这些地方相关联,有意将不同时间段的内容张冠李戴。因此,关注易发生变换的地方,也不失解题的又一关键。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六题: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原文中提到: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意思虽然没错可是和题目之间的关联却不大。

当然,阅读分析这类文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我相信,只要学生能够树立以上的几点意识,加强对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训练,就一定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设题原文中古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