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地理思维品质培养的课堂实践

2008-11-26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日晷气温太阳

余 勇

地理高考强调能力的考查,包括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解题实实在在有用的思维品质?本文仅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探讨一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地理分析的模型,使之形成稳定的地理思维体系

自然地理部分可建立晨昏线判读、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析、气温分析、降水分析、等值线分析、水文特征分析等模型。

例如在气温分析中可建立以下模型:

①纬度:强调这是决定气温的第一要素,应该首先讨论;②地形:高原、盆地、山地、谷地等对气温及日较差、年较差有着不同影响;③降水:降水多则导致气温较低,日较差、年较差较小;④盛行风:从高纬吹来的风会降低温度,而从低纬吹来的风会使气温相对较高;⑤洋流;⑥阳坡和阴坡。

遇到气温分析的问题,应按这个模型依次讨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这样就可避免因为漏掉某一因素而导致解题的偏差。

在人文地理部分可建立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区位分析,环境问题,流域治理与开发等分析模型,同时注意与区域地理的案例性素材紧密结合。

二、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在地理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错误就是在对题目的不当阅读中产生的,有些题目甚至仅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就能做出。

1.题干和材料阅读

学生读题时,每个字都看到了,但好像每个字都差不多的平平淡淡,这些字没在头脑中产生“化学反应”。该重点看的没印象,而一些辅助性文字反而将头弄昏了。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读题时的精神状态要有变化,当发现题目的关键字时能眼睛一亮,精神一振。比如一些限制词(或称为定语)、季节(月份)、时间、地区、方向等;还有和平时的习惯说法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读题目精神或节奏的变化对重点字、能提供有效信息的字形成深刻的印象,将辅助性文字、干扰信息过滤掉。二是对一些有效信息做出记号,还可将实际问题的信息翻译成地理信息直接写在题目上,或者边读题目边将其整理出来写在草稿纸上。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时的大脑工作量,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如:(2006年广东高考地理)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日晷(guǐ)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种类……(题略)

读题可发现以下与地理有关的信息:①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②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可翻译为底座在该点的地平面上。由这两个信息可画出日晷图示。③晷针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可翻译为该地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⑤某地经纬度。本题只需抓住这些信息就可迎刃而解。

2.图表阅读

要善于抓住其关键信息进行突破。图中有些线很长,弯曲也多,如果每个点都去看,浪费时间且没有效果;有些图形很复杂,多种地理要素叠加在一起,让人头昏脑胀。此时引导学生找准突破口,排除有干扰的图像和信息就非常重要。图表阅读一要养成先读经纬度、图例、注记的习惯;二要看整体特征,找总体趋势,放弃一些局部变化;三要找特殊的地方,比如最弯曲的(方向),最大或最小值等;四要读出其中的典型信息,如轮廓、河流、山脉等。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识记为主的教学内容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地理基础知识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教材,知识点多而细,学生往往反复记忆最后还是感觉模糊不清。可通过思维品质的提高来解决这个难题。

(1)将知识按照地理基本规律建构。比如区域地理基本都可按照: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范围、重要经纬线;相对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资源、工业、农业和主要城市来建立知识框架。国土整治部分最好能根据地理基本规律对教材进行重组,不必拘泥于课本本身的标题。如选修二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可按以下体系组织教材:①范围(面积和人口);②气候;③地形;④土壤(土地):数量和质量;问题及解决;利用(农作物类型和分布、商品粮基地);⑤植被:本单元中即林业,可将其现状和对策一一对应。

(2)将记忆内容按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方式进行重组,变机械记忆为思维记忆、理解记忆。例如:如何防治石油污染?可引导学生按以下逻辑过程思考:

2.以理解和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有些内容理解、应用难度较大。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学生不易消化,而且感觉也很难记,不妨将其明确分割为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各个击破。如地球公转的教学中,可将其细化为①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②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④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规律;⑤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⑦等太阳高度线空间分布特征;⑧太阳高度视运动。每一部分都总结出简单明了的规律,再辅以例题,学生就能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3.习题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能力”归根到底是通过具体的题目来体现的,在解题时“能力”就体现为:曾经遇到过类似题目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来完成解题过程;当做新题时,能剥去它的鲜亮的外衣,通过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来实现突破。实现这些目标的着眼点仍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习题教学的重点不仅是新知识的传递,还要尽量挖掘每个题目最大的潜质,使收获最大化,也就是将思维训练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既要将题目本身弄懂,也要将思路理清晰,将复杂的题目简单化,以后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就知道突破口和关键步骤是什么。如果是人文地理的简答题目,则要找准关键词。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我做这个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最佳过程有什么差异?我的思维缺陷在哪?要不断比较自己的思维和最佳思维的差距。

此外对做过的习题还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可要求学生每天对前一天所做的练习进行再分析,教师要及时抽查复习效果,比如可追问学生:你为什么会错?当时怎么想的?以后应该怎么样?你认为自己还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最终形成合理、高效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日晷气温太阳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纸盘日晷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简易日晷
太阳几点睡觉
日晷的原理及制作
与“日晷”有关的地理问题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