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笔分类指导初探
2008-11-26王俊晓
王俊晓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学生的课外练笔不少于两万字,我们结合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练笔的要求,进行了一些分类指导的探讨和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一、用“自由练笔”培养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限制性作文存在着束缚思维、遏抑天性、挫伤兴趣等种种弊端,而自由练笔又可称为“随笔”、“放飞文”、“放胆文”,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完全自由的作文形式。我们在新生入学之初,首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随笔本,作为一方写作的自由天地。随笔贵在“随”,随心所欲,信笔写来。形式不拘,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内容不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赤日皓月,微虫弱草,雄心壮志,私心杂念,无一不能为文。随笔贵在“真”,不必做作矫情,不必迎合敷衍,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可能粗糙,但粗中有率真质朴;可能繁杂,但杂中有情趣灵气;可能稚嫩,但稚得可爱,嫩得自然。唯其随,唯其真,学生才会兴致盎然,乐此而不疲,欲罢而不能。写作兴趣一旦养成,就有了写作的内动力,作文课就会由苦变乐,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好,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二、用“观察练笔”培养观察能力
有的老师和同学抱怨说,学生生活单调,写作材料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作文教学不可能先让学生丰富生活而后学习写作,何况我们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之中,每天都要接触许许多多的人、事、物,只要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有些同学之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正是因为对周围的世界熟视无睹,心中一片空白,拿起笔来当然是茫然无措。观察练笔就是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些观察对象和参考题目,让他们在观察中练笔,在练笔中观察。例如,菊花将要开放时,我们先提供一个“菊花开了”的参考题目,引导同学们到小花园观察菊花开放的时间以及其色、香、形等等。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多数同学都能养成事事留心、处处在意的观察习惯,进而提高观察能力。学会了观察,就会觉得“万水千山总是情”,就不会把写课外练笔当成一种负担,而且会认为是一种有趣的寄托,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提高写作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力强的孩子绝不会成绩不良或文字不通。”
三、用“分析练笔”提高认识水平
相当多的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表现在写作中就是,有的对问题理解不清,或者举笔如椽,无话可说,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的对问题认识不全,好走极端,搞绝对化;有的对问题认识不深,隔靴搔痒,轻描淡写。分析随笔就是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他们用练笔的方式打“笔墨官司”,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辩驳。例如,校门口摆起了小货摊、小吃摊,有位同学很高兴,在班报上发表了《第二食堂到校门》,对其繁华热闹的景象和给师生带来的种种方便进行赞扬。有的同学则通过观察,对其卫生条件和经营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分析其对学生身体健康、思想意识、消费心理以及学校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两军对垒”的局面。“对垒”双方还聘请老师作评委,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为了在“笔墨官司”和辩论赛中获胜,他们对小摊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客观全面地分析思考,广泛地查阅图书资料,虚心地请教他人,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做法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特别有效。
四、用“精品练笔”夯实语言根底
作文课上的文章多是限地限时的“急就章”、“快速作文”,不能够从容地字斟句酌,因此学生作文中语言粗糙、空洞甚至病句连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更何况每学期的作文数量寥寥无几,学生基本不可能用作文课来练习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是慢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特别需要课外练笔这样一种方式来天天写作、天天锤炼,才会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倡学生写精品随笔。所谓精品随笔又可称之为“美文”,这里主要是指语言典雅、精美。我们在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选出两三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外练笔,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反复复的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经过精雕细刻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语言流利甚至优美的水平。
实验表明,课外练笔的分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能力、认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