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章主旨的几种应对技巧

2008-11-26黄小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藤野主旨人物形象

黄小玲

在初中语文课文和中考阅读理解的试题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题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因为这类题目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等。因此对这类热点问题指导老师应教会学生应对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白“主旨”的含义及其作用。文章的主旨指通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写作意图。也叫中心思想、主题、意旨。与其相应的基本作用是它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展示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等。那么,把握文章主旨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首先把握全文,要对文中材料了然于胸,才能领会写作目的和意图。

其次,让学生明确主旨存在和表现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见之于明确文字的文章主旨;二是无明确文字表达的文章主旨。第一种文章需要分析能力,难度不大。第二种文章既需要分析能力,还要有概括表达能力,难度偏大。

下面我们就着重针对这两种基本形态的文章,具体跟学生讲清楚几种简单实用的应对技巧。

一、对于作者已明白说出主旨,不用读者再去研究探讨的文章,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把握: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透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晓枫的《敬畏生命》,标题就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直抒胸臆,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开篇便点明“舍生取义”的主题,下文的材料都是为了支撑这一观点服务的。有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结尾直接呼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从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这类句子含义比较深刻,往往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情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散文中要特别注意寻找这类句子。如《紫藤萝瀑布》中的这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议论句就是文章的主旨;再如《荔枝蜜》中的:“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抒情句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由于某种原因和目的,某种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不直说或不能直说,而把主旨隐含在语句中。对于这类无明确文字表达主旨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概括层意、分析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事件或文章的各个部分,要读者作分析归纳,才能得出主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记叙这样几件事:东京见闻、与藤野先生相处过程、告别藤野先生,这几件事表明了作者的为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进步青年。与藤野先生相处时作者记录的事件有: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等,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2.从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如《孔乙己》、《范进中举》、《莆柳人家》,老师在分析这样的以刻画人物为主的课文时,应该都是以分析人物形象为重点,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出文章主旨 。

3.从写作背景入手。背景往往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这样也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如《马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要正确把握其主旨还得从写作背景切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写出了《马说》。因此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应归纳为: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三、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种情况:

1.允许理解的多样性。有的文章作者的情感丰富复杂,再加上学生个体的情感差异,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见解体验,因此对这类文章主旨的把握,答案不具唯一性,应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王鼎均的《那树》,其主旨学生就有几种理解: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二是 “善待生命”;三是 “反思文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应不拘一格。

2.文章的主旨不只限于一种表达,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出现。如《醉翁亭记》一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两句都含有“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没有本质的差别,都能体现文章的主旨。

3.名篇名著中的千古名句不一定是主旨句。如《爱莲说》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不能认为是主旨句,其文章主旨应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醉翁亭记》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不能作为主旨句。

如果让学生认真揣摩以上的应对技巧,融会贯通,对把握文章的主旨应该是胸有成竹的。当然,天下文章无穷尽,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绝不止这些,所以还要灵活应对。

猜你喜欢

藤野主旨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藤野先生谈鲁迅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平淡真实显主旨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