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2008-11-26李清秀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思维

李清秀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但当前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和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是升学率,致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始终围绕着升学在运转。在教学上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等机械的死板方法,甚至还加班加点去训练学生的应考本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教育与新课程体系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这次对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落实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思考、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寻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以维持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如在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时,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太平军进入天京以后,广建宫廷王府,正所谓“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二是天朝诸王的“奢富比赛”,争吃争穿争排场,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这样,既克服了空洞说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分析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史料、图画、图表等。这些似乎与考试关系不大,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其实这些恰恰是不能忽视的。有时,材料会很长,但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有一句或几句话,所以要概括精要,揭示本质,要善于引导摄取加工教材中最有断语意义的语言,即最主要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与所提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上的主要手段,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问题前置)。如在讲到《天朝田亩制度》根本无法实施这个问题时,在阅读课本第22页小字之前,设问:“在占领区内是不是一点儿也没有实行?如果实行了,实际推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对需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般在阅读后(问题后置)提出效果更好。如比较汉唐对外关系的异同点,说明唐朝比汉更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等思维,逐步得出结论。阅读过程中不提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就没有方向,效果不好。单纯阅读的方法不可取,问题是设置悬念,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比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阅读有利于思维发展。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还可引导既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其潜能。

三、巧设疑问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又如在讲辽沈战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是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问并激发他们产生急于求得解答疑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此外,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如讲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时,我将为什么只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是中国民主革命惟一的走向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时,分解为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当时的国情具体如何?第二,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是否行得通?第三,毛泽东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探索是否成功?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顺利解决了问题,也便利了学生的理解。

四、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通过辩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历史知识在课堂上重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我在讲完第一章时曾布置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了比较完整的答案。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之外,学生还总结出了如“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历史的要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历史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予讨论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的,它强调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比如,中英鸦片战争是因鸦片问题引起的,为什么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足以说明。又如,在讲到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时,引导学生思考: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天京变乱的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就能成功吗?学生会思考,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天京变乱这样的内讧早晚会发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是不能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取得成功的。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顺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重新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