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的思考

2008-11-26蒋玉荣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

蒋玉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学科,存在并运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语文的社会性表现为语文与社会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新格局,使学生获得一片更为主动的听说读写运用的广阔天地,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语文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组成。而语言和文学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语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语言,任何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就是一个人独自思考问题也需要语言。

正因为语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语文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到一些在课本上不容易学到的语文知识,作为小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必要补充,不断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应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封闭在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个教师的小天地里,局限于用心听课,努力做题,认真考试的小圈子中。

二、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启蒙于社会生活的大课堂

我们之所以要把学生引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还因为人们对语文的接触、学习和运用,本来就是从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开始的,实际上,任何一个人早在进校读书前,就不由自主地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开始学习语文,并取得了一定的语言学习效果。婴儿学习口语的事实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婴儿呱呱坠地时一句话也不会说,一周岁左右可以说最简单的“爸”、“妈”、“水”、“喝”等词语,两周岁后便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感。他们能学到口语,正是因为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拥有许多亲属、邻居及小伙伴的群体中(社会生活课堂),小孩在与众人的接触中听到了大量的言语“例子”,以一个小孩每天听100句话计算,每句10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即365000字,两年即730000字!就是说小孩学会简单的口语,等于(用耳)读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中学六年的语文课本一共还不到200万字,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封闭的小课堂里仅仅阅读这不到200万字的文章,显然是不够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不少于10部,300万字)和其他读物。”虽然,这个规定是不是很科学,是不是很切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尚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但是这起码能说明,让学生局限于钻研一本教材的旧教学格局已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当然,我们所提倡的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绝不仅限于阅读名著和其他读物这一种途径,还应包括与他人交流沟通,阅读报纸杂志,接触网络和电视广播等。

三、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亟待改变

让学生自觉走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也是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现状提出的要求。不必讳言,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学习负担愈来愈重,与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越来越窄。他们每天都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其中不少人一天到晚仅是从宿舍到教室、到饭堂,最后又回到宿舍。有的住宿生甚至连回一趟家或者上街逛逛也被看作是一种时间上的奢侈,他们基本上只能与学校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真正陷入了“两耳不闻校外事”的境地。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极有可能把自己孤立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外,成为当代中国版的“套中人”。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不能学好其他课程,我们不便妄加评论,但要学好语文恐怕就很难了。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学理科的居多)对学习语文很重视,听课用心,作业认真,从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来看,不失为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但写出的作文却内容贫乏,字数常常达不到要求。高中三年所写的数十篇议论文,不管什么论题,所运用的事例论据经常是从语文课本或其他学科课本上抄来的“老面孔”,并且少之又少,同时也讲不出多少道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学生除了眼睛紧盯着课本外,平时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自己身边出现的各种事情视而未见,充耳不闻,没有进入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获取写作素材。因此,到了议论文写作时,常常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事实可摆,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所学课程多,负担重,硬性规定他们在一个学年里读多少部、多少万字的名著及其他读物也许未必做得到,且有被一些学生家长视为“不务正业”之嫌。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每天用比较少的时间翻翻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有条件的上上网等等,则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那些整天淹没在题海之中的学子们来说,既是一种必需的大脑放松,更是一种得到各种语文信息的极好方式。

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学习语文的效率

为了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提高效率,取得良好效果,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以全面的、科学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老师的提示和指导,不仅许多有价值的语文信息会从我们学生身边悄然溜走,甚至还会让一些“文化垃圾”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

在学习态度上,首先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走进社会生活大课堂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课内学习固然非常重要,课外学习也必不可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不可或缺的补充,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要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运用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要教育学生自觉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地、有选择地接收各种有价值的语文信息,再不能像幼儿那样不能自主地置身社会生活,盲目被动地接纳外界的一切。这里的主动与否,会导致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天壤之别。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尚未形成从各方面促进母语水平提高的优良环境,表现为:报刊、书籍中(特别是盗版)错别字的常见;稀奇古怪近乎“文化垃圾”的作品,不时误导着好奇的中学生趋而效之;广告、店牌、商标、张帖,常以故意破坏语言的科学性、规范化为诱人的时髦;那些令中学生“发烧”的流行歌词,常使语文教师的语法修辞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时要“运用脑髓,放出跟光,自己来拿”——有选择地接收,而不能不加辨别地盲目接纳。

在学习内容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注意从社会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这些材料课本中太少),使他们在作文时有道理可讲,有事实可摆,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各种读物和与人交流中,学习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告诉学生在观赏影视、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仔细品味,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努力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没有专业教师的精心指教和严格督促,也很少有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很多有价值的语文信息稍纵即逝,不易掌握,要想学有所获,只能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基于这些特点,在社会生活大课堂学习更要做到眼、耳、脑、手并用——认真看,用心听,多思考,勤动笔。接受各种信息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力争在每一次眼看、耳听、脑想、笔写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还要做到两个联系:一是要联系语文学习的总体要求,需要什么学什么;二是要联系本人的实际,缺少什么学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