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2008-11-26叶蔚
叶 蔚
当前农村初中生因客观条件限制,阅读能力一般比较低。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外,笔者认为还须抓住下面两点。
一、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离不开技巧和方法的使用。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1.寻找文段的中心句。一篇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在每段的段首,有时也出现于段落中间或段尾。中心句一般能鲜明、准确地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思想。而阅读中,只有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
如胡适《我的母亲》最后一段中心句就是在段首,抓住了这一点,下一句“混”的用法就容易解决了,它主要体现母亲对作者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2.培养推断能力。推断是语文学习者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技能。推断含对文章中的生词意思以及内容的推断,而对生词意思的猜测往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完成。
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一般的,这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训练也应遵循这种规律。
1.感知教材。这是知识输入的初级阶段,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文章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就很难把握文章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热身”,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去阅读,变被动阅读为积极阅读,从而形成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这些“热身”主要有: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带着目的去阅读。
(2)谈论相关话题,或出示相关画面或实物,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阅读对象和背景的了解,放松阅读读前的紧张心理。农村初中生见识相对比较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先出示了有关罗布泊的一些神秘传说,并展示罗布泊从前的美景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这样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了,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环保的了解。
2.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同样是一个知识输入的阶段。毛主席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得到它。感觉只是解决问题的现象,理论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的对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理解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笔者通常通过下面几个层次,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层次阅读。
(1)略读或粗读:理解文章大意。
(2)精读:抓细节,找主题思想,概括主要内容,猜测生词意义。
(3)熟读:详细理解全文,细读文章并画出重点句、中心句、主旨句及疑点。
(4)研读: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及的知识、结论。
(5)检查:这主要看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中心、结构的掌握程度。
这样通过对文章“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应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一阶段属于知识的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记所学知识,需要有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是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形成应用知识的技能,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应用知识与实践,并形成技能。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
(1)问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忆性的问题(答案在文中)或理解性的问题(答案也在文中,但需加工组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采用应用性的问题(答案要求应用文中知识或重新组织语言才能回答)、创造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或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以是引导式复述,也可以是创造性复述,但不可照搬原文。
(3)书面表达。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缩写、扩写或续写,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提高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
总之,阅读理解是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转化而进行的实践。而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综合应用语言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