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性语文教学探析

2008-11-26谭文英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师生语文课堂

谭文英

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唤醒自主发展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学校教学的选拔、筛选功能过分膨胀,导致许多教师对教育目的产生误解,认为教育的结果是为达到考试的高分数。于是在社会普遍意识中教育成为纯粹为升学而组织的一项活动。于是传统课堂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语文又由于学科的特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强化考试训练,刻板机械记忆书本知识,单方面灌输和加上学生反复的大量演练,即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教师依然会使这辆教育的“大车”毫不犹豫地从他们身上开过去。长期这样的教育操作下,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学习语文的热情主动性缺乏成为必然,反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首先要时时刻刻注意渗透自我发展的学习意识教育。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考试,不是为父母师长,而是自身在社会面前的必需。人人在社会里生存应该有危机感,社会需要的也不是死记硬背的人,而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谁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自主接受教育是我们解除危机的唯一办法,教育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终身的行为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学习是社会成员必须形成的自主意识,以求能使自身知识与能力终身发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活动。这也是“新课标”课题开展的前提和意义所在。

二、创立平等民主、和谐进步的课堂

1.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观:老师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情绪必然不高,教学效率最终必然相对低下。只有满足了学生对老师的平等互尊的需要,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

2.张扬学生个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应该允许并且乐于见到学生的这种自我的发展,尤其语文更强调一种“人文”教育,学生有错误或者与自己意见不合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当情况出现时,作为语文老师要耐心听学生的解释,然后再师生共同探讨,把“权威”的面具卸下。事物的正确答案尚且往往不止一个,老师也不见得永远都是正确的。只有这样,师生之间距离才能拉近,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变化,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一个民主、合作、愉快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将更主动、更爱动脑筋、更爱提问题、更敢于表现自己,最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变为现实。这样,传统意义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公共体,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三、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语文是文学与语言兼之的学科,它看起来很具体,实则很抽象。评价语文能力的高低需要实行人性化的判断,必须综合地来看,一个学生听说或者识记能力的低下并不代表其语文整体能力的低下。人有长有短,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就应该把“如何学,学什么”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1.学生自主准备参与。教学缺乏学生自主准备参与就直接组织的课堂教学必然举步维艰,即使勉强为之,效果定然不佳,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可能发挥,甚至会出现老师取而代之的现象,掩盖学习上的真正问题和缺陷。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时间熟悉课文内容与思考问题再组织课堂讨论,学生的智慧“火花”方能大放异彩。每个学生兴趣、能力方向和掌握程度都不会一样,因此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方向也可自行决定,这样方便学生针对自己的优劣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当然,学习的内容老师应该先做出明确指示,不能使自主学习无的放矢,放任自流对学习效果只会起反面作用。

2.保证学生的课堂空间。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沉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并且学生作为学习的自主者,他们也对课堂占有主体地位,教师对于问题往往因为时间问题而越俎代庖只会对教学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必须设置更高素质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教学生以方法,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等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情境,方法引导。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在课堂中袖手旁观,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要高。

语文教学,由于教材特点,情境的成功创设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带进学习中。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发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充分利用语文人文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构建优美情境,点亮学生的心灵火花。即使简单的导入过程,也可精彩纷呈。可以使用生活小故事引入,可以从引入诗歌散文开始,可以温故而知新,方式多种多样,是否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却取决于教师。

教学方法也取决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相得益彰,这种方法成功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能提高其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使用课件,把诗文的意境用画面展示,有助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至于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则可大量搜集图表、图片,直观生动地展示枯燥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重难点,还应该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然而学生同时也是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如果学习任务的长期简单化,学生也难以获得成功感,学习的动机就难以维持。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师适当地制作一些超越水平的难度问题,学生反而能在挫败中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斗志,当熊熊的学习之火一旦点燃,那么“伸手去摘那一个苹果”必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猜你喜欢

师生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