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2008-11-21黄爱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角色定位新课标

【摘要】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深度地影响着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已由课堂的主宰者、演讲者逐渐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新课标 教育理念 角色定位

2004年,在许多人眼里是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和往年一样会在不经意间匆匆过去的365个日子,而在教育界却是特殊的,让教育者不能忘记的日子。在那些天里老师们一期期地培训,一次次地听专家讲座,各学校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迎接新课程﹙标﹚的到来,为新课程﹙标﹚的全面开展和顺利进行做好了一切。

我也不例外在期待中挤入了这个前沿,投入“新的战斗”。因为今天的教师大都会说一个崭新的新概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且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知道民主是当今教育的思想主潮。但是,坦率地说,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学习主体(学生)的意志,另外我自己的学习和理论也很不到位——就这样,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态,还是硬着头皮走上讲台,想“以己昏昏,使生昭昭”,我不仅要在教好自己的“学科”之余,还要在业余走近“科学”,要更多地了解它。

想看看手捧新教材的同行们是如何上课的,更想看看别人的学生们是怎样学习、怎样接受的。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一次印入我的脑海。为了学生,我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新课程是开放的,开放后的课堂我们又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呢?

带着各种疑问我听的第一节课是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师说》的教学过程,本课把重点放在对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记诵积淀上。本课的设计理念是:(1)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抓手”。本教案设计的“抓手”课程内容抛弃了传统的框架分析模式,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2)“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本课旨在强化一种“文言实践”意识的教学观,最终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实践”魅力和“文本本身”魅力的映照下,通过精心组织大量诵读活动和师生交流焕发出新的光彩,培养学生用思维去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做出解释。这种设计理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如果学生们不去动手、不去思考,探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纸上谈兵,也体会不到思维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探究的乐趣。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揣摩第一段,探究字里行间里的情感,学生们兴趣盎然,带着各种各样的口气,如“高高在上口气读出韩愈对学生的教训;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不从师风气的担心;用谦虚的口气读出韩愈对自己的要求;用客观冷静的口气,就像鲁迅一样的口气(众生笑),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恳切、深刻的认识”……气氛非常热烈,而老师也有的放矢,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语言来将大家形成共识的读法,作出了较详细的表述,不仅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读法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尤其是可贵的探究过程,学生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想想以前教授文言文的习惯性做法: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模式——“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思想”。这种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串讲、分析、肢解”成风,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一问三不知,老师还愤愤“孺子不可教也”,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实在是做了一件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事啊。

在又一次评课《荷塘月色》时,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了解到过去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促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于是我也试图从学生角度去审视这节课,收获颇多。其实公开课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堂课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教师角色是否转化的问题,是否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困惑与顿悟的惊喜,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共鸣、智慧的分享。这便可以被称作是一堂好课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记》说:“凡师无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都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然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由于知识与技术、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互为需求,承载着知识与技术为主体的人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中的争夺对象。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呢?专家们认为教师应是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我觉得很有道理。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正在被动。另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写道:“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那就让我们把目光从书本上那些死的知识上面转移开来,激疑、解惑、然后传道,引领你的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以及专家的点评,如果不亲身实践,这个中滋味是无从知晓的。因为以往总是担心课堂太放开了,学生会因此而特别兴奋,局面会无法控制……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完全没必要的。通过抓朗读来讲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的美文《荷塘月色》,把“以读带析,以读带品,读中理解作者感情,读中品味语言特点”作为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彻底放心了,他们对问题理解得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他们不仅认真地品读、思考,还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几次尝试,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过去我们备课要备学生,主要是备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点,然后上课时告诉学生,讲给他们听,但是现在再这样做就显得有点不可让学生信服。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立体交叉式的学生,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不再孤陋寡闻,他们有了更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更敢于表达。这样看来,我们不仅仅要做“源头之活水”,因为只要我们给了他们空间,他们就会发现或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老师的人,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还要做“可纳百川的大海”。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需要做的是谦虚和机智,并要与学生平等。我们不妨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探讨,大胆地说:“这个问题教师一时也难以回答,有哪位同学愿意帮一下教师和同学?”有谁会拒绝这样诚恳的要求呢?有谁敢下结论学生不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呢?

课程新了;教师变了;学生们也变了。

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老师们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洋洋洒洒四十分钟的演讲者,也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例如:在小组讨论时他们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时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时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破绽,及时给予提示、纠正。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引导学生向着一个个全新的领域进发。

因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只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发挥非凡的才智。《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们从合作交流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探究的方法,与同学的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责任意识等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们像一个个小精灵,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求知、灵动的目光不断地从老师,从多媒体、书本,从同学们那里探寻着未知的世界,他们是积极的、投入的。新课程让他们参与的多了,活动多了,每一位学生都不可以做旁观者,都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既动手又动脑,也要动口,积极地思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人人都可以成功。天上的星星代表着每一个人,这个人越有成就,属于他的这颗星就会越亮,为了这些星星们越来越亮,我们将无怨无悔!

★作者简介:黄爱萍,陕西汉滨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角色定位新课标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