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2008-11-17彭建泗龚德贵谢和刚
彭建泗 龚德贵 谢和刚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体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4;3.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南经济与小康社会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总目标,找出了影响湖南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35-04
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ENG Jian-si1, GONG De-gui2, XIE He-ga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2. Hunan Women's Vocation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by questionnaire,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economy of Hunan and the general goal of “Fitness Plan for the Mass", it finds ou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and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urban; residents
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同时,城市也是地区开发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的结合点,湖南省正处于国家中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湖南省的城市肩负着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的重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发展社区体育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的长沙,衡阳、益阳、株洲、邵阳、湘潭、郴州、常德、自治洲等9个市和64个县城(市、区)社区。
1.2 研究方法 在访问、观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各地、市体委群体科、市体育中心有关负责人、各社区健身点的居民,就体育活动的目的、形式与时间、社区活动管理者、场馆设施、活动经费等情况进行访问,发放问卷1 500份(长沙、株洲、益阳、湘潭、常德、衡阳各200份,邵阳、郴州、自治州各10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r 为0.84。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始于1995年,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规模化、层次化发展则是从世纪之交和新千年开始。湖南省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总面积21.18万km2,是一个拥有6 560多万人口的大省,社区总量3 000多个。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成效显著。
表1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是以群众自发,自己管理为主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依然没有打破区域内单位封闭,分散小型的体育模式,没有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织起来。
近些年来,湖南省城区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逐渐增加,其中35.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其次是为增加社会交住。调查表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与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显示,有38.5%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一般;对社区体育不太清楚的占28%,不清楚的占17.3%。
有38.2%的居民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日常社区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有体操类、武术类、舞蹈类、气功类、球类、田径、麻将、朴克牌、棋类等。活动主要是在辖区内、庭院室内,小区空地等场所进行,而在收费体育场馆社会健身房活动的很少;活动时间上,以早晨为主。
社区内较大规模的计划性比赛,仍主要是各单位举办的比赛。参加者主要为本单位的职工,因此运动竞赛不能覆盖整个社区人群,竞赛内容单一,主要有田径运动会、球赛运动会等。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多由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其他人员充当,它们各占36.8%,街道社区的领导对社区体育不够重视的占47.4%,不重视的占31.5%。活动人群的性别、年龄存在较大差距,老年人最多,占60.5%,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相对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少,每个街道平均不到2人,且分布不均。
调查显示,居民自发体育活动主要在本单位场地、庭院室内、小区空地进行活动,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排在最后;各单位组织的计划性体育竞赛,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场地,而组织松散的日常社区体育活动,多在公园、公共空地和街头巷尾进行。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各界群众开放的很少,常开放的占20%左右。在体育配套工程是否用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一项,调查中显示,不满足的占73.8%。
表2 湖南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经费调查
由于经费短缺,一些体育竞赛,特别是能够激起居民参与体育热情的活动不能开展。另外,需要交参赛费的活动,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
2.2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特征
2.2.1 政府重视,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湖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明确指出振兴湖南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表3 湖南省全民健身版块计划
1984年8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振兴湖南体育事业的通知》;1991年5月,省政府批准发出《关于推动全省体育事业更大发展的通知》;199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200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和指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全省2/3的县市区具有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训练馆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
2.2.2 符合实际的发展方略,夯实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湖南省在发展体育事业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构筑了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社会基础。
早在1984年,当省体委确立“一手抓金牌,一手抓群体”的时候,又及时提出了“金牌激励群体,群体铸造金牌”的思想,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发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营造体育社会基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湖南省于1996年发布了《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14个市州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1997年起,湖南省连续5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有1亿多人次参加,涌现出千艘龙舟闹三湘、百万群众接力跑、50万人健身大展示、10万人体质大测试的全民健身渐新局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了全省总人口的1/3,全省有33个县市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1998年,他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大众体育运动会”,已连续办了两届;还连续举办了省直机关运动会;连续在岳阳和沅陵举办了多次国际龙舟大赛,在张家界举办了飞机穿越天门洞表演和凤凰南长城中韩围棋赛等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在农村逐步成为时尚,在城镇社区成为亮点。
2.2.3 湖湘文化促进湖南城市社区传统健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2.3.1 湖南的自然风俗形成了众多的健身内容 湖南是一个拥有41个民族的省份,汉族和少数民族风俗互相渗透,传统的风俗中又常常保存楚、越古风。在这远古的遗风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内容,使得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融为一体,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这些活动广为流传。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赛龙舟、中秋之夜赏月游湖和九九重阳登山望远等,甚至湖南的婚俗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还有小孩喜欢玩的跳房子、抽陀螺、打弹弓、踢毽子、跳皮筋、荡秋千、放风筝等;深受人们喜欢的摔抱腰、踩高跷、射弓、打飞棒、斗角、抵杠、上飞梯、散打、气功等。其中张家界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硬气功,更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2.2.3.2 湖南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健身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环境独特,只见层峦叠障,溪河湖泊星罗棋布,田园风光秀丽。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出行不便,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就想出“荡藤过涧”、“撑杆越沟”、“抓藤爬崖”等办法,这就形成了健身活动。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的山水养育了世代人民,也承载着湖湘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在生活劳动中,湖湘人民练就了一身驾驭水的本领,并形成了多项水上体育活动(游泳和漂流)。湖南又属于丘陵地区,四季分明,田野风光修理和谐,淡雅宁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世代勤劳,悠然自得。休闲时在青山绿水、风光旖丽的湖边垂钓;春天踏青远足;夏天在田胧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打谷场上、果树下扭秧歌、打腰鼓、追逐游戏;冬天在学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民间休闲健身活动随处可见。
2.3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3.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 湖南省大多数城市处于城镇化的起始阶段,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原来一些工业基础较雄厚的城市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此外, 湖南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比如,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他们拥有较多和较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奠定了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长沙市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湖南各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3 湖南省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调查
城市建设是我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湖南省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带来个人经济状况、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由此而来影响着城市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这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3.2 城市的体育发展规划 现阶段湖南省城市规划仍然是以物质环境规划为主,加上城市的经济实力所限,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普遍不足,加之多年来湖南省的建设投资向城市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造成了诸多如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用电是农网、通讯是农话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湖南省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体育方面的规划和内容,这主要涉及到城市体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忽视体育基本设施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缺乏组织与管理等。不少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不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这些地方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
另外,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发展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湖南省目前的城市体制下,城市领导的价值取向、水平和爱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立法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不少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法规、文件的存在,很多体育行政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竞技运动上,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比例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高地方政府部门、体育行政不明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使之加大对社区体育的人力、资金等的投入,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十分必要。
2.3.3 城市体育社会化程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各城市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的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当然,社区体育发展的政府角色“越位”现象并不仅仅是政府造成的。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城市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致力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习惯,因此,行政色彩明显的现象在城市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中可能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社会化是城市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广泛动员专业机构、专业社团、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2.3.4 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和个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包括推广体育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等。总的来说,目前,除了一些富裕城市外,湖南省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体育法规政策不健全,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表4 湖南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
15个城市甚至无一名专职体育指导员,业余指导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有43.8%和27.9%的居民认为是缺乏场地和没人指导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身锻炼。要改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城市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城市证据应该制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体育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居民切实享有体育和健身的权利。
城市的地方传统习惯对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地理状况与落后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或那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用保守狭隘的心态和习惯去衡量和评判国内外、城乡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也成了一个重要特点。有的城市民间有着较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历史,中小学是传统运动项目学校,各种职工和居民体育比赛每年都有,有着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的氛围和环境,居民喜爱体育和健身活动,热中于体育和健身活动,并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比赛。这些都对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2.3.5 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学组最高,高中组次之,初中组高于小学组和文盲组,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的结果。
表5 长沙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调查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率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其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内体育人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且大多数人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健身手段,尚未认识到体育的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和自我表现实现价值等深层次价值。因此,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体育观和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
2.3.6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和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长、株、潭三市居民个人收入与健身关系调查
调查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居民健身锻炼的关系并非完全呈现直接关系或相关关系,而是呈现一种到“U”型,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 湖南省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体,健身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中45岁以上的占76%。 在健身群体中又以46~60岁的年龄为主;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比例最高,约占社区健身使用场地的32.0%,而在体育系统的场(馆)比例较低。2) 湖南省城市社区人员健身活动半径相对固定,多数在1 km范围内,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3)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以传统的太极类和近年来兴起的健身操类和木兰系列为主;每天早晚都参加健身活动的约占健身群体的35.8%,每天早上参加锻炼的人群占健身群体的47.3%,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1~1.5 h的占38.0%。4) 湖南省社区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占48.60%,200元以下的比例为77.40%。总体消费特征呈双峰型。5) 社区健身的经费渠道呈多元化,但以“自筹资金”为主,县或县级市在该项选择上明显高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以“群众自发组织”和非政府介入的组织形式比例高,表明湖南省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高。在健身活动中以“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比例相对较低,而以“离退休积极分子指导”的比例较高。6) 湖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体滞后于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现有体育资源亟待进一步重新整合和挖掘利用。
3.2 对策 ┆1) 改善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利用率。2) 培育社区组织,加大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形成自主发展动力。3)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4) 增强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方法,倡导科学健身。5) 积极引导健康理念,指导健身消费,培育社区健身市场。6)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社区健身活动的科技含量。7) 继续推进规模化、系列化、多样化具有主导效应的健身活动。8) 加快建设与形成层次清楚、约束有力、管理到位、活动有序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5.
[2] 汪伟信.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3.
[3] 任海.我国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3)18-21.
[4] 贺遐.突破“健身瓶颈”[N].中国体育报,2001-04-20.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 田雨普.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6,6(2):11-14.
[8] 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11-13.
[9]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0] 宋凯.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的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