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圈原则:不熟不买,不懂不做

2008-11-17郑月玲

卓越管理 2008年10期
关键词:股东权益回报率巴菲特

郑月玲

巴菲特的所有投资活动都遵循能力圈原则,坚持只投资自己了解的企业和项目,也正是对能力圈原则的坚持,使巴菲特成功地避开了形形色色的投资陷阱。

精彩语录

“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

“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己理解哪些行业,以及什么时候你的投资决策正好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内。”

“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任何情况都不会驱使我做出在能力圈范围以外的投资决策。”

“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成为一个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球星非常不错,但这是不现实的。”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如果我们不能在自己有信心的范围内找到需要的,我们不会扩大范围。我们只会等待。”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实战链接

巴菲特为了追求资金的稳定增长,提出了著名的能力圈原则,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不熟不买,不懂不做。意思就是不参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只把自己的投资目标限定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巴菲特多次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巴菲特之所以对《华盛顿邮报》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报业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经拥有并且编辑《克明郡民主党报》,一份内布拉斯加州西点的周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印刷厂做排字工作,他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内布拉斯加人日报》,巴菲特则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主任。人们常说,如果巴菲特不从事商业,那他最有可能从事的就是新闻工作。

在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进行投资前,巴菲特对该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直到他觉得自己已经真正熟悉了该行业和该公司后才决定投资。

从1973年开始,巴菲特向《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资又增加了三倍,直到1993年的时候,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投资已经达到了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伯克希尔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这证明了巴菲特先前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在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份时,其股东权益回报率是15.7%,是稍高于斯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的回报率。但到了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股东权益回报率就增加了一倍,是当时斯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的两倍,比一般报社高出约50%。

在此后的10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维持着它的领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更是达到了36.3%。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不管是卖出该股票或者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会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

有关资料表明,从1973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其业主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拨给股东2.99亿美元,然后保留14.56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其市值也从当年的8000万美元,上涨倒27.1亿美元,市值上升了26.3亿美元。期间为股东保留的每1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值增值为168美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对能力圈原则的坚持,使得巴菲特成功地避开了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泡沫等一系列的投资陷阱。2000年前后,全球都在炒网络科技,由于巴菲特设定不熟不做的理念,所以他管理的基金没有去投资网络科技类的上市公司,随后网络科技股泡沫破灭,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巴菲特却毫发无损,仍保持较为稳健的收益。这都是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的具体在投资操作中的生动体现。(《巴菲特投资语录》连载之一)

猜你喜欢

股东权益回报率巴菲特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巴菲特的测试
公司治理和股东权益保护
关于我国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问题探究
公司章程修改中股东权益的保护 
众筹筑屋建设规划方案的优化
哪些电影赔了钱
公司内部代理问题分析
反思教育回报率: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