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思考和建议

2008-11-13何丽娜

总裁 2008年7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共产党合作

何丽娜

摘 要: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分分合合的历史,可以看到:合则国泰民安,分则民穷国衰。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又两度分道扬镳。在新世纪里我们期待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成功,以实现祖国统一。

关键词:共产党;国民党;求同存异;合作

1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原因分析及取得成就

1.1 第一次合作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选择合作共事的道路,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农民领袖洪秀全的《天朝天亩制度》成为泡影;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等人的变法维新被扼杀;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为之奋斗十几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昙花一现,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继之而起的张勋复辟、官僚政争、军阀混战接踵而至。并且帝国主义趁火打劫,将其侵略魔爪越伸越长,而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自身力量弱小,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斗争中遭遇挫折。因此,唯有各种进步力量联合起来,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撼动其统治根基。特别是新生的、充满朝气的中国共产党和当时最大的进步政党——中国国民党的联合,才可能使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机。

1.2 第二次合作原因分析

(1)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客观墓础。

日本侵略者自发动“9.18”事变,占我东北后,又发动了各种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因此,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抗日救国成了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2)中间势力是促成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因素。

中间势力们是 “最广大的人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他们的政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积极响应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以种种方式积极推动国民党联共抗日。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何香凝,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并附诗寄给蒋介石,愿以巾帼裳换出征衣,情愿战死沙场;此种事情接连发生。

(3)国共两党互相让步是第二次合作的关键。

之所以能够从昔日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转变为携手合作、团结抗日的盟友,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重,相互在对内政策上作出妥协让步。中国共产党方面在1936年10月2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46人联名写信给蒋介石,明确指出:国势重危,不容再有箕豆之争,并表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人民红军委员会已单方面命令一切红军部队停止对国民革命军之任何攻击行动,国民党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系统的让步条件,即有名的四项保证和五项政策。

1.3 两次合作取得的成就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国民党的组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具体表现在:建立了革命的武装,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工人反帝革命席卷中华大地的主要城市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党员人数由中共三大时的四百多人猛增到中共五大时的5.8万,并且半数以上为工人;国民党在组织上也得到迅速发展,并由南方扩展到了北方,到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时,除云南、贵州、新疆等少数省外,绝大部分省区都有了国民党组织,登记在册的党员人数达20万。

第二次国共合作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全部赶出中国国土,取得了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收回了被日本占领年之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还收回了英美等国长期霸占的租界等许多权利。

2 国共“第三次握手”所面临的挑战和合作的契机

2.1 国共“第三次握手”所面临的挑战

2.1.1 警惕分裂势力

李登辉“主政”后,全面背叛蒋经国的一个中国立场,公开鼓吹“两国论”制造分裂活动。在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时,又采取打击宋楚瑜“弃连保扁”来制造党内大分裂,最终将陈水扁送上了总统宝座。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采取回避、模糊、拒绝的态度并弃中华民族利益而不顾,逆历史潮流而行动,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加紧推行“渐进式台独”,不断刺激、挑衅大陆;有幸的是连战主持国民党后,使国民党的路线从“两国论”又回归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

2.1.2 台独势力的破坏

自李登辉执政,“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十分猖獗。图谋以各种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严重破坏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造成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

2.1.3 美国的长期介入

台湾问题至今未解决,主要是有美国的介入。对此,邓小平指出:“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中国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还强调,即使是两岸之间的和平谈判,也“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不断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1982年5月8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副总统布什指出:“中美之间的中心问题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 它是检验中美关系稳固性的准则”;“虽然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但我们不能承担不使用武力的义务。如果美国政府无限期地、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实际是给台湾提供保护伞”;“出售武器、装备台湾,是出于什么意图呢? 实际上是否定了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2001 年4 月24 日,小布什作出售给台湾40 亿-60 亿美元的先进武器的决定,少数美国人企图推动国会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还有人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 ;小布什口头表示“一个中国,和平方式,两岸对话”,但是行动上却不断让台湾问题复杂化,自“九一一”事件以来,台湾问题在国际上面临机遇,美国政府的注意力在亚太地区,又不得不尽力去解决恐怖主义的问题;但是台湾问题也面临美国全球战略的挑战。另外日美修订的防卫合作新指针,始终不明确承诺不把台湾划入其欲军事介入的“周边安全事态”范围。这些行为,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

2.2 国共“第三次握手”的契机

2.2.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共再一次合作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年底,全国人大通过新宪法,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从而为“ 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保证。1992年11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为“汪辜会谈”以及此后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举行的20多次不同层级、不同议题的协商谈判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表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他在阐述这一方针时强调:“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

2007年4 月26 日和5 月5 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邀请,率团先后来大陆访问。胡锦涛总书记与连宋两位主席就两岸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分别发布了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连宋访问大陆,增进两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为台湾民众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台独” 对抗路线的两岸和解、“双赢”道路,为今后对抗“台独”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一直的愿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是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台独”的每一次活动中,都有广大台湾民众的反对,挫败了“台独”的阴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台湾同胞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台湾同胞对大陆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尤其“台独”势力对海峡两岸分割了50多年,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对大陆的看法,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印象。 如今两岸民众沟通多了,感情得到了交流,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一中”原则在台湾就会有更多的民众基础,“台独”在民众中的影响就越来越少。 “大陆热”持续进行。连宋访问大陆之后,岛内政党纷纷组团来大陆参访。如,2005 年8 月有亲民党在上海举办“两岸财经论坛”;9 月有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立法院'科技立法联盟' 立委” 来大陆商讨两岸网络信息科技规格化等等;而岛内民间则出现了“水果登陆热”、“大陆求学热”、“旅游设施扩建热”等等热潮。民意调查显示,高达85% 的民众赞成两岸和解、打破僵局,71% 主张两岸加强交流,这是岛内“大陆热”的民意基础。

2.2.2 两党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两党面临共同的危机——“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党共同的目标与利益之所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后,就可以联合其他党派力量共同打击台独势力,消除分裂危机,从而赢得大众民心,大陆自此获得稳定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国民党来说,江炳坤、连战大陆之行已经开启了合作先机,只要平稳发展,两党合作将水到渠成。从经济上看,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并且对台贸易不断发展,祖国大陆的贸易带动了台湾经济发展,增加了台湾就业机会。同时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两岸贸易的繁荣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是各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许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实现祖国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C] .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 -1997) [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1982年12月.

[5]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徐博东等. 台湾政局走势[J] . 嘹望新闻周刊,2005.3.14.

[7]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8] 李松林.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J].人民论坛.2005.5.

[9] 林仁川.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M] . 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共产党合作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