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2008-11-13金晓丹
金晓丹
摘 要:时至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行将到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人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到彷徨。具体表现为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相对突出、情感不稳定,进而影响到人格的塑造。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从美育入手,通过对美育的涵义、功能的分析,阐述美育在塑造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人格塑造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时至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行将到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人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到彷徨。具体表现为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相对突出、情感不稳定,进而影响到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格表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及趋势,深刻分析其成因,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前提。
人格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健全的人格,则是个体得以独立存在,充分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格是在个体的社会化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外,最关键的是教育。美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达到提高人和教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辞海》1998 年版第2158页) 的教育,其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既影响人们的理智与感情,也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情操的人格塑造功能。随着当代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空前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正成为可能,美育也日益凸现出它所具有的塑造文化品格、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地位。美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
青年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性格。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的性格应该包含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尊自信、强烈的责任感、乐观进取的竞争心与热情坦诚的友谊感,自制力、独立性等等内容,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内涵。
美育既是一种情感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培养良好性格的素质教育。这是因为审美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和创造力为使命的。而美的本质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美是以善为前提,是人们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基础而产生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凡是那些能体现人类创造力量的事物,能唤起觉醒和斗争的社会形象,都是美的。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曾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形象) ”美向人们传达的是积极的生命意义,传达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那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可以说美是普遍存在的法则,是不分年龄、种族、性别,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灵魂的呼吸。如:万里长城以其雄伟的身姿展示着坚定不移的生命力量;汹涌的江河则会给予人拼搏抗争的勇气;没有人不为《二泉映月》那份凄清哀婉且不屈的精神而热泪盈眶;《蒙娜丽莎》让人沐浴着人类的宁静之光;梵高的向日葵让人与他一同感受着法国南部的骄阳带来的余热;而谁都不会忘记五十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多少人激起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力量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自己所具有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主体力量所应具有的个性品质。
审美教育正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基础上,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传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弘扬,将真的善的美的品质融进大学生的心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和理智水平的提高。美使人感动,也使人祟高、充实。
所以,美育不单是一种美的概念、形式、规则的教育,而是一种塑造人的内心理性力量的教育。
2 美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种创造性活动必需的一种能力。它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个体最富生命的人格力量,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而审美教育能直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在审美过程中,大学生要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联想和想象,由此产生审美情感、审美直觉、审美灵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这种感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在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美的事物对感官的愉悦刺激及由此产生的感情体验,移情升华,可使大学生在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中逐渐摆脱因本能冲动与社会约束所造成的心理冲突,从而获得超脱于物欲与情欲的无限的心灵自由,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造力。美育的鼻祖席勒说过,人通过美而获得自由,而创造的苍鹰只能翱翔于自由的天地。
其次,美的创造力(即艺术的创作能力) 与科学的创造力是一致的共同的。充分发挥美育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科学知识的互补,全面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为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这种思维方式总是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既不受已有的知识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不断发现、补充,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故而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不受禁锢、自由释放心灵的能量是它们共同的基础。
不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直觉、想象和形象思维创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逻辑过程,而是一个认识与情感、动机相统一的过程。自由而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支配着这一行为的整个过程。其实科学家队伍中,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为数不少。爱因斯坦、普朗克、哈恩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组成一支水平很高的室内乐演奏小组:伽利略是天文学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音乐家、诗人;诺贝尔是化学家、诗人、小说家;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莫尔斯(1791~1872)原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美国科学家罗斯(1857~1932)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他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美国科学家、口服避孕药发明人杰拉西写过诗歌、小说和戏剧,他的小说曾在BBC向世界广播。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其实,在常人看来与科学完全不搭界的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却是如影相随地常伴左右,成了他的终身爱好且有较高造诣,只不过鲜为人知而已。钱学森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兴趣。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中时虽读理科,但也学习绘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管乐队,吹小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创造力对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以审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美育,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强化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格倾向性的组成部分,是关于对事、对人、对社会需要性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它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准。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挖掘人们的内在潜能,而是否拥有健全人格的社会群体,则又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
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卢刚杀人案震惊世界。1991年11月 1日下午3点半左右,美国爱荷华大学,一个28岁的青年博士、留学生卢刚打死六人,重伤一人,自己自杀,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卢刚没有朋友,除了学习没有更多业余爱好。他欠缺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没有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个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一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倾向于两个极端——非黑即白。在迷茫的人生观和偏激的怨恨支配下,他视生命如草芥,最终毁了别人,毁了自己。卢刚在给他二姐的信中说:“不管怎么说,我对男女关系已经有些腻烦了,进一步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了死胡同”,对卢刚来说,前途的失意和事业的失望使他觉得人生已无意义,美好的爱情也已腻烦,人生已无前进的动力。卢刚个人的生活目标是他唯一的追求,当这种目标基本实现后,他就觉得人生已乏味无聊。当这种目标遇到暂时挫折后,却又对人生悲观失望。狭隘的心胸使他把失意全部归咎于他人,对人生意义的片面理解使他失了生活的动力。在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给他人与社会造成了重大恶果。
可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人格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格积极性的主要动因。作为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意识活动,价值观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情感、意向等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产物。通常人们总是在喜欢、兴奋、尊敬、认为有意义的状态下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的。
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有目的地构建了人们的价值观。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革,新旧价值体系剧烈的碰撞和断层,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已成为人们主导的价值取向,人们在过渡追求个人私利、物质满足的过程中,丢失了人类固有的精神家园。而以追求情感的解放,心灵的愉悦为本的审美教育,则是治愈“物欲病”的一帖良方。
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于学校教育,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以此为基础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