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台湾“经营之神”辞世
2008-11-04亢霖
亢 霖
如同所有在身后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王永庆不可避免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没有人能否认,他的一生正是台湾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信息时代的缩影
10月15日,一个由美国新泽西州传出的消息震惊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经营之神”王永庆因心肺衰竭辞世。
王永庆由于担忧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11日由台湾奔赴美国视察企业生产线,不料就在女儿王瑞华在美国的住宅里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10月17日,王永庆的遗体返抵台湾,随后的治丧事宜便不仅仅事关王氏家族和台塑企业,而成了整个台湾的一件大事。马英九等蓝绿头面人物悉数前往哀悼,大陆有关部门负责人发出唁电。这样局面在所有人预料之内。如果要找到这大半个世纪里真正代表“台湾精神”的人物,王永庆应该比那些重量级政客或明星更有资格。
“经营之神”的根本精神
祖籍福建泉州的王永庆1917年出生于台北一个贫苦茶农家中,15岁到茶园当茶工时,他当然无法想象会在67岁成为台湾首富。然而,无论在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以勤俭拼搏的精神,做明智正确的抉择,是这位“经营之神”逐步积累,变小成功为大成功的秘诀。
16岁,王永庆向父亲借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那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强调“服务附加值”的重要性,他却以一种最质朴的道理抓住了这个重点。他主动上门服务,并且搜集顾客用米的信息,估计谁家的米完了,便送货上门,米店的门也是开得早,关得晚。这样的做法让他的营业额远远超过了同行。除米店外,王永庆又开办碾米厂、砖厂,积累了更多的商业经验。
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改变了王永庆成长的大环境,台湾经济的发展让建筑业发展迅速。王永庆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木材生意,获利颇丰。在木材业竞争更趋激烈之际,他又果断退出这个行当,转向新兴的塑胶业。
当时台湾几大化工企业都认为台湾的塑胶业做不过日本,王永庆却在1954年与人合伙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三年后建成投产,果然出现了销售问题,合伙人萌生退意。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所有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王永庆判断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并非供过于求,而在于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便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这个判断使他后来拥有了世界最大的塑胶生产企业。
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后,王永庆重新将目光投向木材业。他发现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利用的只是树干部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树枝被白白浪费了。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王永庆决定利用废弃在山上的树枝制造人造纤维,以替代天然纤维,于是他创立了世界首家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此后,“经营之神”的名号传遍了宝岛。
1980年代初,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改变。王永庆看准了美国土地便宜、石油储量丰富和法制相对健全的条件,经过多年努力,以新泽西州为中心,在美国设立了多家石化公司。王永庆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事业由从石化扩及到电子、医疗等,直至麾下拥有近十万员工。然而他魔术般生意经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秉持着那些从开米店时就积累下来的根本精神。
在与当代管理大师彼得•罗伦基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对谈后,王永庆得出结论,东西方之间的管理原理是完全相通的,管理没有中西之分,只有制度推行得合理不合理,彻底与不彻底的差别。王永庆谈的是管理,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一个代表世界最高水平、总能在逆境中创造希望的企业家,也不仅仅存在于西方。
褒贬不一但影响深刻
大陆民众对王永庆逝世前的最后一次深刻印象,是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消息传出,王永庆当即决定捐款1亿元人民币赈灾。
在王永庆的青年和中年时期,没有机会在大陆一展身手,直到70岁他才看到了曙光。
1989年,王永庆由美国绕道日本到达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0年1月,王永庆再次经香港飞抵北京,确认了在厦门海沧投资的“海沧计划”(大陆称为“901计划”)。在大陆方面同意提供1万公顷土地的情形下,王永庆的想法是以70亿美元兴建石化塑胶特区,打造一个横跨两岸的石化王国。然而,这跟李登辉酝酿中的“戒急用忍”的方针相悖,计划曝光后,台湾当局称,“海沧协议”一旦签订,将对台塑集团停止股票交易,冻结资金,限制人员出境,实际上终结了这个设想。
“海沧计划”胎死腹中是王永庆一生中的重大遗憾。他后来多次公开抨击“戒急用忍”政策,并曾在2001年向当时的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提交“万言书”,呼吁开放“大三通”。
近年,台塑化整分零,在大陆多处城市兴建石化厂,捐建10000所希望小学、兴办医院系统。
2004年笔者在台北采访王永庆之际,他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几次表达说,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两岸的纽带是割不断的。
王永庆有三位妻子和众多子女,一般人自然会关注这个家族有没有“豪门恩怨”的情节。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过。
1995年,已婚的长子王文洋跟台湾大学研究生吕安妮发生“婚外恋”,导致和王永庆之间的父子决裂。2006年王永庆正式退休,将决策权交给一个由侄子和女儿领衔的“七人决策小组”。王永庆逝世使台塑的股票迅速下跌,显示出投资者的信心还是受到了打击。
王永庆的创业传奇,包括他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都是台湾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环保人士便在最近指出,不应该在王永庆过世后一边倒地赞扬,而忽视了台塑集团带来的环境问题。这让人想起当年王永庆打算设立第六轻油裂解厂时,遭到各地环保人士的抵制。
实际上,“经营之神”还被送了一个称号叫“暖化之神”,便是提醒公众台塑企业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暖化。
如同所有在身后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王永庆不可避免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没有人能否认,他的一生正是台湾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信息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