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2008-11-04孙海
孙 海
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效益、提高质量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一、把握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1.数学学习中的“听”
(1)听老师讲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讲课,还包括同学的发言,从中可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2.数学学习中的“说”
(1)说体会.学生读教材、读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后,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说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学生读教材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数学学习中的“写”
(1)写读后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自己的感想或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环节都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把握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提高数学课堂的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七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八、九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八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八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教师要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探索.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