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趋势·策略
2008-11-04周国安陈玲玲
周国安 陈玲玲
一、亮点
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两大亮点:一曰“多情”,二曰“多元”。
先看“多情”:如果以“理智与情感”区别中高考作文命题,则高考“理智”多一些,中考“情感”多一些。多情一直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特点,因为初中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强调以情动人,“情感真挚”也一直是中考一类作文的主要指标,而今年的作文命题似乎又格外“多情”。
今年“多情”的特点尤其体现在“热点”类作文命题里。如果用关键词搜索,2008年作文命题出现最多的就是“地震”。据不完全统计,有69个考区或聚焦“汶川”,或远眺“地震”。在四川省内,这样的考题有成都卷的“震撼心灵的________”、南充卷的“这一天,让我铭记”、乐山卷的“当地震发生后……”、浙江湖州卷的“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等等。大家都知道作文命题历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回避热点话题。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考区聚焦于此,原因是2008年实在是一个太特别的年份,这个特别改变了正常的规则。用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诠释全国各地几百位命题老师的初衷:不避题目被押中的危险,也要引导考生懂得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真情的力量、大爱的力量,汲取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此高密度地聚焦热点,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不一定“空前”,但基本“绝后”,以后基本不会重现如此景况。
“多情”的特点也体现在“成长”类作文命题里。如果用关键词搜索,今年出现的比较多的关键词,不仅有以往常见的“我”,还有“我们”;不仅有第一人称“我”,还有第二人称“你”。这就引导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内视自我,还要外视他人;不仅要关注个体,也要关注群体、集体、社会。这样的考题有“我眼中的色彩”(上海卷)、“你,来到我们中间”(贵州黔东南卷)、“我最想依靠的是你”(江苏无锡卷)等数十道。
我们如果略加品味,就会察觉若干题目(如“我最想依靠的是你”等)从话语模式上看很柔软,不再是以往成人式、有距离感的道德说教,而是朋友般倾心的交流,这显示出中考命题者正渐渐摆脱居高临下的刻板说教,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去激发考生的倾诉欲望。
“多情”的特点还体现在“家乡”类作文命题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厦门卷第一道命题作文“大海,我的朋友”。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大海美化了厦门的自然环境,浸染了厦门的地方文化,见证了厦门的经济建设,养育了厦门的孩子……学生们的成长无不打上大海的烙印。可以说,大海一直在学生身旁,在他们眼中、心中。选取这样一个角度命题,是很温暖的,很能撩拨考生的写作情绪。
再看“多元”:作文命题,一般说来,如果命题者给出的材料和提示语出现明显的“主题暗示”,会限制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只能向某一角度集中而不能向别的角度发散。因为价值倾向性太明显,最后将钳制学生独立思考,导致千人一面、万口一腔。因此,孙绍振教授主张,作文命题要使“关键词语多义性,为自主立意提供想象的冲击”。一句话,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的命题也应该是多元的。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年很多考区命制的题目可圈可点。以比较集中的“物象”类命题为例,有些直接以实物命题,如浙江杭州卷的“日历”。日历连接着虚与实,它不只是作为实物的片纸,更是作为生命历程的记载,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些地区以实物作喻,如山东威海卷“_________的肩膀”、山东济宁卷“成长的脚印”,“肩膀”“脚印”都富于言外之意。有些地区用物象揭示哲理,如辽宁沈阳卷“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山东潍坊卷“画一扇窗给自己”,“花”“窗”都富于哲理内涵。这些考题都既有实指,又具虚意,虚实相生,给考生的构思立意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以江苏扬州卷命题作文“回家”为例,“回家”这个词语具备优越的“点燃”功能。每位考生一看到这两个字,都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阅读视野里的某一块跟这两个字连接起来。考生从自己的经历里都能体味回家团聚对于亲情的意义。扫描其阅读视野:在《故乡》中,看到迅哥儿回家;在《枣核》中,咀嚼着海外游子关于回家的朝思暮想;在《夜雨寄北》《天净沙·秋思》《回乡偶书》等古诗里,品味着回家的期盼、无奈、怅惘与忧伤。再推而广之到屏幕阅读:我们看到雪灾后很多人赶着回家过年跋涉的脚印,看到几十万人无法回到旧有的家园的潸然泪下。再进一步发散开去,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将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融入奥运火炬,等等,这些对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的弘扬,不正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回家吗?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让每一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说话,每一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说话,每一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话。但每个人展现出来的高度、宽度、厚度、密度又是不一样的。
二、趋势
从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的100多道命题中,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趋势:反模式化。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命题已经显示着对话题作文积弊的反思,那么今年的命题则展示着对话题作文“后遗症”清理的力度。为了反击日益猖獗的抄袭套作之风,改变日益僵化的作文教学,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命题者着意于开放中加强约束,灵活里加强规范。
这种加强,首先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上。前几年一枝独秀的话题作文,因为一直找不到反击抄袭、套作的有效方法,渐渐式微。而之前被大家轻视的命题作文,经过开放化改造后,被认为是较适合当下应试环境、宽严适度的命题形式。若干省市“集体转型”,大幅度地以命题作文取代话题作文,这在去年的浙江省、今年的山东省命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加强,还表现在命题要求的细化上。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具有“绊马索”功能的虚词的嵌入。略微浏览今年的命题,就会发现题目中包含大量的“其实”“依然”“真”“也”“最”等副词。如“________其实很快乐”(山东淄博卷)、“我依然______”(山东德州卷)、“下雨天,真好”(浙江温州卷)、“__________,真有趣”(福建厦门卷)、“有时,我也想__________”(江西卷)、“_________,最美的数字”(湖北仙桃三市卷)。这些题目对写作内容提出了时间、空间、数量、程度、次序、主辅、详略等或隐或现的要求,套作硬拽上来,就不对轨,不切题。
纵观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江苏常州卷、湖北宜昌卷在反模式化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是最具代表性的。江苏省常州市作文题目: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毕业在即,离情渐浓,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自话题作文以来,这么多年,即使“非话题”命题,往往也采取开放原则,不限制考生的写作范围,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古今中外任遨游。本则命题要求“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极可能)是近年中考里第一次限制写作题材。换一个角度想,本题如果对写作题材不加限制,一定会有不少考生一窝蜂地把考前准备的“屈原、陶潜、苏轼”置换为命题里的“你”,以自己的不变应考题的万变吧。
湖北宜昌大作文题目:林语堂说:“我爱春天,但她太年轻。我爱夏天,但她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叶子的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作者通过这种形象的说法,表明了他那个年龄段的人对生活的看法。那么,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你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的季节我作主》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题目导语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自试卷前面的阅读选文《早秋的精神》,考生审题时必须观照到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早秋的精神》一文,考生才能了解到“我的季节”指的是生命的春季,“我做主”指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将作文审题与阅读理解连接起来,在立意指向、写作手法上有所规定,学生纵使拥有再多资料,也很难在考场上抄袭出合格的文章来。这对解决困扰宜昌开卷式考试多年的学生容易抄袭作文的难题,应该是一个突破。
三、策略
把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亮点和趋势结合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中考作文命题正逐步走向成熟。而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适应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首先要在“引导”和“告诫”两个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拥抱生活,抒写个性,张扬才情;告诫学生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华而不实,不能“人”“文”分裂。在此基础上,教师尤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学生写作自信的缺失,是抄袭套作成风的一个内因。因为不相信自己可以写出真挚动人的作文,所以他们崇拜于各种作文模式。任作文课堂野草蔓生,任作文簿本空白寥落,任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任公共的话语代替自己个性的表达。长此以往,后果堪忧。因此当务之急,是树立写作信心。教师要真正体认“所有孩子都是言语天才”(潘新和教授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或儒雅,或幽默,或沉稳,或神气,或质朴,或干练。好作文也并非只有一种风格,华丽并不是最高标准,质朴、清新、机智,都是值得涵泳的风味。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路径,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好文章。个性化的,才是最好的。
2.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体验。前几年风行的“文化作文”法,即借助“穿靴戴帽三段论”结构,将考前死记硬背的诗词佳句、名人故事,隔膜、牵强地拖拽入文的八股作文,这两年遭遇严厉的批判,原因就在于文中无“我”,是一种无须情感介入的冰冷的写作。而作文如果缺少了情感,即便怎么镏金敷彩,终是一具木乃伊。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体验,真正全身心地融入生活,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时刻保持新鲜感和探究欲,观察其中的情节与细节,从生活中获取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对于阅读积累,同样要有所思,有所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此才能融会入文。即使写他人、写古人,也投射着自己的影子。
3.指导学生强化审题训练。随着命题作文的回归,随着开放度的收紧,久遭冷落的审题训练应该重回其应有的位置。短期看,这是应对中考命题的新形势的需要;长期看,审题训练也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一贯忽视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利。我们亦应引导学生正面看待审题的效用:首先,审题精准,才能明确命题的限制,知道什么是题目允许的写作范围,哪些是不能逾越的,有效避免跑题之类的重大失误;其次,审题妥帖,才能确立优势,知道怎样将题目要求和自身最有利的作文条件有效衔接,发挥最好的状态。近年来网络信息极为丰富,每年流传出来的中考作文题目数以百计,整合、利用其中的“相似题”资源,如“感受第一次”“第一次”“第二次________”,通过变换命题类型,嵌入不同的虚词,让学生咬文嚼字、比较异同,是一个快速高效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洋浦中学 225235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