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考“怎么考”

2008-11-04潘新和郑秉成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主观题言语题型

潘新和 郑秉成

在“考什么”之后关注的问题自然是“怎么考”,具体地说也就是用什么题型考。“题型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有相当强的关系。题型不同,测量的行为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相同。题型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也可能不相同,分数的误差也可能不相同,信度也就不相同。”{1}用什么题型,是命题情境中首先遇到的重要问题。

从理论上说,每年高考的题型都应该有所不同,应该越不一样越好,越没法事先准备越好,这样检验的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公平的。这应当是“素养教育”的题内之意。只会写“话题”作文,一旦换成了“供料”作文或“问题”作文就不会写了,能说这位考生具备了语文——写作素养了吗?

本来“教、考分离”就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规则,教、考双方共同遵循“课程标准”就可以了,大家都在同一个“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与考试,“课程标准”就是共同的契合点,这不挺好(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即便要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这主要也是用来指导命题的,而不是用来指导教学的,更不是用来取代“课程标准”的。今天习以为常的“考、教合一”或“教、考合一”,实际上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怪胎。是应试教育还是素养教育,从教、考关系上也可见一斑。“考什么教什么”或“教什么考什么”,必定是应试教育;“考什么不教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必定是素养教育。素养教育是心灵、学养、智慧、悟性、创造教育,是不在乎怎么考的。换言之,怎么考都能对付,都考不倒。

一、标准化题型在语文考试中适用性差

标准化设题在语文考试中适用性是比较差的。其考查方式是假设性的,一般是提供四种“他人”的阅读理解,让考生判断其中的正误,不具备对正确理解的判断力的考生,也可以通过“排除法”,筛除掉显而易见的错误理解,剩下的自然是正确的。其实正确的理解未必是考生想出来的,很可能他是想不出来的,就是说,即便答题正确并不能反映出它具有正确理解的能力。所以,这类题目的效度是较低的。在一些赋分比较低的知识性、识记性的题目中运用尚可,过多使用必定会降低语文试卷的信度。

以往明知道考古代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主观题,学生应该见仁见智,可还是设定了很多客观题,或为主观题设定了参考答案,当做客观题来考,这就往往使一部分悟性最高、创造力最强、最别出心裁的考生失分。因为他们的解读往往溢出了参考答案,或者与参考答案相距甚远。——说是“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标准”答案。参考答案往往就是最大众化的理解,就是所谓的“落入俗套”的一类,而凡是有创意的解读都应该是“不落俗套”的,这就是“主观题客观化”考试所无法解决的矛盾。它伤害的恰恰是那一批最优秀的考生。他们本应该获得高分奖励的,在这种愚蠢的设题下,却可能连低分也得不到。因此,今后赏析和鉴赏题应该变成“半主观题”,或者说以主观性评价为主。

由于语文不是一门知识型的课程,语文素养主要是以言语实践性能力、综合性能力呈现的,所以原本语文知识(即客观题)是没有什么必要考的。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才是有意义的。之所以我们保留了少量的客观题,只是基于试卷的“区分度”和“保卫母语教育”的需要。“区分”“中低程度”的考生,也许单靠作文难以区分,所以用相对容易的客观题来区分,看他们努力的程度,是否读书了,记诵得怎样。这区分的也只是学习态度,不是真正的素养信度。对于优生来说,作文水平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不需要再看他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他都已经能够应用了,还需要再考他是否记住了这些知识吗?可见,优生则是“陪考”,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记诵一些知识,未必现在就能用得上,将来有用,所以是有必要考的。由于将来是否能用得上谁也说不准,所以我们只能说这类题目至少是低信度的。另一方面,客观题也许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为了挽救语文教学岌岌可危的地位。说起来有点悲哀,语文教学不是靠言语的美感和语文教师的言语人格魅力来吸引、征服学生,却需要靠考试来强迫学生就范,教师颜面何在,情何以堪?相信稍微有点自尊的语文教师都会感到无地自容。因此必须明白,客观题不是必要,而是权宜。

二、言语题、话语题决定了题型的开放性

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这决定了以考语篇——作文能力为主,实现对语文素养——读、思、写水平的综合检验。写作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言语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言语表现力,这些能力的展现是很个人化的,因而,开放性的语文试题应以主观题为主,语文能力的评价也是以主观性为主,虽有一些参考性的宽泛的要求,但无法也不必设定统一的标准。

所谓的主观题,是指必须要通过人工阅卷,评分教师根据对评分标准的理解,进行评分的试题形式。我国教育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主观题包括: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以及问答题或小论文题。填空题是由不完整的陈述构成的,这个不完整的陈述就是题干。材料分析题是由给予统一材料的试题构成的试题形式,这些材料既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图表材料,或者兼而有之;相关的试题可以是一题,但多数情况下是若干道试题组成的一个系列,这些试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但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主观题,如填空题、简答题等。这些材料和试题组成了整个材料分析题的题干。简答题和问答题或者小论文题都有一些简单的情景材料,并根据这些简单的情景材料,对考生提出应答要求。简答题考查的能力表现行为比较单一,涉及到的内容领域相对较单一,内容范围相对较小,而问答题或小论文题则相反,它们往往测量多个行为目标,或某一行为目标下的多个行为表现水平,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学科内容领域。{2} 我们以上已经分析过了语文考试应以考“语篇”为主,就是说,只能考少量的填空题、材料分析题或简答题,主要考的是问答题或小论文题,在语文考试中,就是指各类的“作文题”。这些题目是较为综合的,包含了多个的行为目标和多个行为表现水平。

从性质上来看,这些语文试题应以主观性的言语题、话语题为主,与其相应的,势必以开放性题型为主。只有开放性题型,才有利于学生言语个性的发挥,他们的言语、话语才可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这种开放性表现为:

1.题目的选择性。在一道题目下,可以设多题。如果设多题,自然比较容易区分不同的性质,就像2007年广东省“阅读”题同时出两道,一道是“实用类文本”,一道是“文学类文本”,供考生选择。福建省2004年作文题出10道,2006年作文题出3道,考生可以各取所需。有的知识性题目也是可以让学生选择的。比如检验记诵的,尤其是课外的,可以三选二,或四选三。

2.角度的多样性。如果设一题,这道题目必须考虑到不同言语个性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就是所谓的“宽题”,使学生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如“供料”作文,可以提供两、三组素材,所提供的素材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应该包含多种的规定性,考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而且有角度创新的可能。“话题”作文虽然比较容易实现角度的多样性,但是也不尽然,比如“诚信”“心灵的选择”这样的话题,表面上似乎是开放的,但实际上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小,因为已有的主流话语将选择空间关闭了。

3.观点的自主性。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不但因为观点的创新是最能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而且体现了对话语权的尊重,体现了生命关怀。“阅读”题的“多元解读”,“作文”题的“立意自定”,都是彰显对思想自由的推崇。对于“观点创新”之文,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在评价上应该努力区分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袭旧的,这很重要。那些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文需要仔细鉴别,不应获得高分。当然,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很可贵的,也应该给予鼓励。

4.表达的适切性。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作文”题中表述为“文体不限”。学生选择写什么文体都可以,只要符合所选文体的规范,就应该一视同仁。一是指言语表现的个性化,即个人言语风格的选择和展示,只要能较好地表情达意都是应该鼓励的,评价应该向有特点的表现倾斜。四平八稳的文章是合格的文章,但不能算是好文章。大量的模式化、雷同化的应试作文,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最后,当然要落实到评价的多元化。主观题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就是连“参考答案”都是很难设定的,只能设定一些评分点,而对这些评分点的理解又是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阅卷教师有较高的言语修养、言语判断力,能作出较为准确的主观性评价。

三、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决定了题型的交互性

很久以来语文便成为一门“功课”,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说语文不是功课,而是说语文的社会性、交际性功能被阉割了,它所做的只是与世隔绝的文字练习。写作,变成了写话、作文、习作。读者喜闻乐见的、各具特点的文体,变成了什么也不是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出来的作文只给老师一个人看,没有别的读者。阅读是为读而读,写作是为写而写,教非所用,学不致用,这是语文教育的致命伤。与语文应用脱离、隔绝的语文教学还有存在价值吗?不能实际应用的语文不成了“伪语文”吗?

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功能是它的生命。写作没有特殊的针对性,没有特定的读者,文章就失去了效用,文章的意义就无法生成。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中都要加强、凸显它的社会交际性功能。阅读要有思想的碰撞,写作要有情意的沟通;文章要有现实的指向,要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没有真实的读者也要有“假想”的读者,有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反馈,讨论、辩论,批评、申说,这样的言语表现才能体现生命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由纯粹的“训练”性写作,转向提倡“发表”性写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发表,包括课内外的发表,口头与书面发表,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的发表,让言语在流通中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同时,语文的社会交际性还体现为对当代生活的介入与干预。这主要体现在所发表的内容的时代性、当下性,要能对现实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一生活和第二生活——书本)保持关注与敏感,迅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反应。要改变现今学生作文题材基本上是写亲历的遭际,和抒发一己琐屑的喜、怒、哀、乐的状况,更多地关注他人与社会,生活与人生,自然与人类,现实与未来,等等,在全球化视界下思考外部世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就出得比较好: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这道题目涉及的是当下的文化生活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系。提供的材料开放性程度较高,内容规定性复杂,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言说的角度与主题。同时,这些内容离学生很近,是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表达见解容易形成对话与交流,能较好地显示言语的交互性特点。

高考负有引领基础教育的责任,尤其要重视、体现语文的应用性、交互性,就是说在言语题、话语题中单考查古代、现代的经典作品的赏析、评论是不够的,也要注重当下的言语应用。因此,在高考中要注重体现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语言说,要弥补以往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除了在大作文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外,还要设计一道有较高分值的题目,来体现信息时代对资讯的重视,提供一定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作出自己的梳理、归纳与评析,最好还要能够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资料中的观点、其他读者的观点形成交互性商榷,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以下为美国的作文评价标准,它也是极为注重交互性写作的,可供参考。

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核心课程》对写作的要求: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学生将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依照英语语言惯用法去获得、阐述、应用和转达信息。

标准2:为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学生将会使用口头的和书面的英语语言系统中已被广泛接受的语言习惯进行自我表达和艺术创作。

标准3:为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

作为说话者和写作者,他们将使用那些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他们的观点,以及表达他们以经验、思想、信息和事件为基础的判断。

标准4:为社会互动交流而学习语言。

学生听、说、读、写,将是为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将使用约定俗成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习惯,与广泛领域里的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社会交流。{3}

由这些标准可以看出:

1.写作的应用面是很广的。涉及到信息处理、文学反映和表达、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社会互动交流,就是说涵盖了实用和文学领域里的所有方面。

2.“社会互动交流”是写作学习的基本目的。前三个方面是写作的基本内容,最后落实在第四个方面,就是“与广泛领域里的社会人群进行有效的社会交流”。这就是我们说的交互性写作。

3.注重“语言习惯”的掌握。几乎每一条都有相似的要求:“依照英语语言惯用法”“会使用……已被广泛接受的语言习惯……”“使用那些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将使用约定俗成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习惯”。之所以反复强调语言习惯,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互动交流。

{1}{2}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84、181页。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45~146页。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猜你喜欢

主观题言语题型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