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模仿”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08-11-04付雨霓
付雨霓
一、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必要性
实现教学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指导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力求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感受生活的广泛性和写作能力生成的个性化因素。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要求,许多教师展开了有益的探索。“体验式作文”“非指导式作文”“快乐作文”“实用作文”等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日记、科学报告、剪报、头脑风暴训练等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力求为学生开拓一片抒写真我的空间。然而直至今日,并没有哪一种作文教学模式被普遍地长期地推广。究其原因,在当前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的教育现状下,教师难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而多门学科的压力导致学生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享受,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拓展的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即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享空间。
二、“生成性模仿”的理论依据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创造性思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普遍存在理想化的倾向,总希望学生从小学时期就具有创造意识,却忽视了为学生提供实现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文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创造”,鲁迅说这是“抓住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学生学写作文总是“从模仿到创造”的。因此,作文教学应走“仿中求新”之路。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1975年,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在《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一文中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观点。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根据自身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性模仿,而且,随着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模仿的作用就会减弱,进而实现语言掌握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了对生活独立的思考角度,他们在写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运用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因此,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享空间,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提供的优秀篇章中寻找模仿的“范本”,然后在“范本”与学生个性的磨合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当前作文教学亟须关注的教学形式。
三、“生成性模仿”的实践方式
1.精选模仿范本,在阅读教学中预设模仿目标。
生成性模仿并不是人类初始阶段所进行的随意性的模仿,为了保证学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当发挥指导性作用。这种指导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精选模仿范本,预设模仿范本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指导性价值。那么,什么样的文章具有模仿的价值呢?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这就揭示了名家名篇的阅读对写作的指导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曹禺的《雷雨》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中汲取过营养。新修订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仍然保留了大量经典的名家作品,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作品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名家名篇最具特色的写作片段,作为学生模仿行为预设情感、技巧方面的学习要素。朱自清修辞手法的运用,郁达夫选景的典型性和色彩感,鲁迅对人物白描式的勾画方式,都可以成为写作教学中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环节直接影响着写作教学模仿目标的确立。
2.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模仿个性。
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只有学生认为模仿范本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模仿才能从机械性模仿转化为生成性模仿。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单纯为了模仿而从事写作活动,缺乏情感的投入。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就要求学生仿写介绍自己书屋的文章,但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书屋,是否喜欢自己的书屋,是否在书屋中留下有价值的回忆等情感因素。这就大大降低了模仿训练的价值,使模仿训练只注重形式,难以形成写作个性。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对模仿范本选择的空间,不要讲了哪篇作品就一定要以此为范本,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挑选模仿范本,这样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同时,也不要严格规定模仿的时间和形式,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在较宽泛的时间段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完成模仿作业。这才符合新课程“选择性”的教学原则,也更符合创作的本质。
此外,为了实现生成性模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名家名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寻找自己有感悟的共通情绪来完成模仿训练。例如,一位数学特长班的学生模仿鲁迅《孔乙己》的语言形式描述了一位同学的遭遇。文中写道: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定理公式,叫人哭笑不得。因为他姓刘,别人便从小品中“你太有才了”这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话里替他取了一个绰号“刘有才”。“刘有才”一到座位,周围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刘有才,你写字又跟狗爬的似的了!”他不回答,拿出几本物理竞赛书,对一个同学说:“我去问问题,老师不在。”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挨老师骂了!”“刘有才”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看见你因为卷子上的字太乱,挨了骂。”“刘有才”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狂草不能算乱……狂草!……天才的字,能算乱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梅涅劳斯定理”,什么“楞次定律”之类,引得众人哄笑起来:教室里面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议论,“刘有才”原来擅长理科,但竞赛始终没有拿过一等奖,又不踏实学基础,于是愈考愈差,弄到要进普通班了。幸而脑子不错,便时常做出些难题,给同学们讲解。于是旁人便又问道:“‘刘有才,你当真脑子好使么?”“刘有才”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一等奖也捞不到呢?”“刘有才”立刻显出局促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层灰色,嘴里的话,这回可全是定理公式之类,一点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又都哄笑起来:教室里面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从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有才”因为竞赛成绩不理想,遭到同学的嘲笑,在心灵上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作者借助鲁迅的语言形式描画出“特长生”的心酸。这种仿写源于学生对自身生活经历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实现了带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生成性模仿。因此,为学生提供对模仿范本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建立名家名篇与个人生活的联系,是实现生成性模仿的情感要素。
3.提升模仿品位,在反馈实践中生成模仿价值。
当前的课程改革十分提倡个性化、体验化的作文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然而学生尽情抒写真我的同时难以避免偏颇的理解,有的学生仅仅热衷于用名家的笔法发泄对考试、父母、社会的不满情绪,却不注重思想价值的挖掘。时下,网络上也充斥着用名家名篇的形式宣泄情绪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文笔不俗,但是格调不高,很容易将作文教学引入形式化、散漫化的误区。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教学,学生在作文中倾注了对人生的理解和评价,从本质上说是创造性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关注作文评价环节,及时引导学生的写作倾向,在生成性模仿中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提升学生的品位。
由此可见,“生成性模仿”是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有效方式,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精心预设模仿范本,充分调动学生的模仿情绪,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模仿品位,是实现生成性模仿必不可少的要素。
(天津市实验中学 3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