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的陶冶 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2008-10-31陈青
陈 青
拿到散着墨香的《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我就喜欢上了课文及其板块编排。它唤起了我美好的回忆,回想二十五年前自己的语文书,尽管不像现在的教科书编排科学有序、美文纷呈,可作为一个偏爱语文的学生,《天山景物记》《长江三日》《劝学》《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美文至今能熟读成诵。正像一个美味大餐没吃够的人一样,有幸跟学生一起再享用一番,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必修一教材有了更仔细的、近距离的接触和品味。
一、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精神,倡导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
我的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些孩子接受的信息多而杂,需进行正确引导。专题一中吟诵青春板块的三首诗词作者毛泽东、食指、江河分别是上个世纪二十、六十、八十年代的青年,他们的诗篇洋溢着时代激情,学生从诗中感受时代精神,学做新时代青年。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课件上红遍的远山,碧透的江水,搏击长空的雄鹰,再配以学生昂扬豪迈、大气磅礴的朗诵,这就是学生唱响的青春激情赞歌,从而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体悟人生板块的《十八岁和其他》的作者以谈话的行文方式,在孩子的生日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敞开心怀,诉说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给了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创设了一个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理解父母爱子之心的过程,课后要求每个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让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消除两代之间的隔阂。设计未来板块中选编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这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作者在艰难的选择中最终保留了笔,作者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启示同学们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奋力划出一道有价值的生命航程。
二、教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探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个板块是求学之道,编者从个人的学习,个人与外部的联系两方面选择了《劝学》和《师说》。学习《劝学》一文,除了让同学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奠定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同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物就容易取得成功。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名言,则告诉学生积累和坚持的重要,从而成为学生的座右铭。《师说》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经典的力量板块中《获得教养的途径》告诉我们,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阅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样,当学生读经典名著时就不会抱怨看不懂,而耐心去仔细品味了,每重读一遍,他们都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教材写故国之思、家园之恋,唤起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并拓展它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隔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专题三“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选取的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比如2008年扬州市中考作文的题目是“回家”,初中生写回有形的小家较多,能写出汶川大地震中伤员到扬州治疗,回到祖国大家庭来疗伤,感受社会的温暖,已经算是有深度了。如果高一的学生来写这个题目的话,就可以写回归精神家园了。可见,从初三到高一,既有衔接又有跨跃,教材在课文的编排上拓展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促使高中生思维的深化。
四、教材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培养高素质的人
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这个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湖山沉思板块中《神的一滴》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在作者的文字中,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也具有一种人格的美,这些美丽与神韵的体现依赖于梭罗对大自然与人关系的独特理解,他能够与瓦尔登湖进行心灵的沟通。学生在与大自然相处时,学会与大自然对话,就提升了审美品位,也就能写出观察细微、情真意切的美文来了。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第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即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是新课程的追求,它不仅代表着国家对下一代的关心,也代表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教育界的觉醒。《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的编写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但是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第一、二、四点体现得较充分,第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不足,而这点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前进的不竭动力”,期待着编者在明年的新教材编排中能够突出体现这一特点。
瑕不掩瑜,《高中语文·必修一》仅仅是高中阶段的第一本教科书,编者就用一组组美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画卷,给了学生很好的人生引领和启迪,文化上的积累和拓展,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我想,这些尽管学生高考时不一定直接考查,但它在学生一生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像春雨滋润大地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的记忆中,影响着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