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情结
2008-10-30陈一榕
【摘 要】“歌圩”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对唱山歌形式。大新县壮族“歌圩”在明清时代土司统治时期最为兴盛,以后历代被视为“风流圩”严加禁唱,但壮族人民歌圩情结深厚,屡禁屡唱。历史上,大新县有歌圩点70余个,目前只恢复7个,在一些没有恢复的传统歌圩点,每年歌圩日,人们仍在旧址上聚集对歌,重现其歌圩盛况。
【关键词】壮族;歌圩;情结
【作 者】陈一榕,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辑出版专业2004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3-0090-005
Ge Xu(The folk Song festival) Complex
——a survey on Ge Xu Culture of the Zhuang in Daxin County,Guangxi
Chen Yirong
Abstract:“Ge Xu”(the folk Song festival) is a folk song duet form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a specific time and place. Zhuang named market as “Xu”,and it is both song and market,so become “Ge Xu” (the folk Song festival) in Chinese. “Ge Xu” of Zhuang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when the Tu Si rul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Daxin County. After that,it was strictly prohibited labeling with “Fengliu Xu”,but the Zhuang people sang regardless of the ban. In history,Daxin County had more than 70 Ge Xu (the folk Song festival) spots. There are only 7 spots now. At the traditional Ge Xu (the folk Song festival) spots which have not restored,people gather in the old spots in every festival to miss the past prosperous condition.
Key words:Zhuang;Ge Xu(the folk Song festival);survey
大新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属百色市辖区,是壮族集中居住地,壮族占全县总人口97%以上。每年春季,这里的壮族普遍有赶歌圩、唱山歌的传统。因地点不同,各乡镇的歌圩有不同的壮语称谓,太平乡称为“龙垌”、“龙岩”;下雷一带称“巷单”或“黄莺”;福隆、昌明、五山一带则称为“陇惦”或“开惦。”从歌圩活动的特点看,虽然都是以青年男女“唱欢”(即唱山歌)为主体,但整个活动过程,各地点则不尽相同,各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2007年9月间,我利用回广西实习之机会,前往大新县,对当地的歌圩的分布或“唱欢”活动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一、大新县传统歌圩的成因
关于歌圩的起源与成因,大新县各乡的壮族民间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1.祈求丰年
大新县太平一带壮族民间传说,歌圩的起源是以前有神农庙时,农人到神农诞日那一天,在庙前祭拜神农,唱歌赞颂,藉以乐神。后来,参加庙会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逐步发展成为歌圩。又说在歌圩中,谷神也来参加歌圩饮宴,所以现场时常由原有的8个人变成9个人,9人变成10人。神来和我们一起娱乐,就保佑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也有的出于庆贺当年丰收,大家辛苦劳作一年,大家聚集一起,娱乐欢庆。现在大新县太平一带壮族称歌圩为“龙垌”,据说是满田垌稻谷丰收的意思,是人们通过唱歌祭神祈求的结果。
2.纪念反抗封建婚姻殉情者
在大新县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勒卯、勒肖(即男女青年)从小深深相爱,两人都是当地有名的歌手,常用山歌唱出相互的倾慕之情。后来,勒肖被迫嫁给一个老头子。不久,勒肖乘人不备偷偷逃出,找到了情郎,用山歌向勒卯申诉苦境。勒肖的娘家和婆家发现后,要捉拿这对情人问罪。为了忠贞的爱情,两人双双吊死在木棉树下。从此,壮家人就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大摆歌台,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情侣。
3.刘三妹(姐)传歌
大新县壮族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歌仙刘三妹来到壮乡传歌,触怒了财主。财主便施下毒计,在她上山打柴时,差人把她推下山崖。后人便在三妹遇难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聚集在山下,唱三天三夜的山歌,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歌圩就这样世世代代传下来了。
4.因土司统治而存在的歌圩
据大新县壮族民间传说,古代土司划分州界时,各州的人不忍分离,就共同约定日期,汇集在一起唱几天山歌,使彼此的深厚情谊永存。这样的聚会唱歌点便形成了歌圩。笔者在雷平镇调查时,了解到雷平镇原是太平土司治所,土司衙门就在现在的镇政府内。我们在镇政府后面的李家村采访了70岁的李建老人,他是土官旁支第20代后人。据他说,旧时,衙门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跑马场,土官每年都在那里开歌圩,设赌场,请人来唱戏,非常热闹。据大新县博物馆何农林馆长考证:恩城岜仰歌圩也得到土司的支持而存在并传承下来。明正统十年(1445)三月十三日,恩城土司赵福惠撰刻的岜仰歌圩摩崖石刻中就有记载①。
关于歌圩产生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歌圩起源于周朝,太平一带的一些壮族老人说:周公制礼作乐,壮族也产生了歌圩。其二是1989年新编的《大新县志》中说:“本县歌圩,始自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是壮族人民饶有风趣的一种传统风俗。”②是否可靠,尚待研究。
二、大新歌圩的形式及山歌内容
歌圩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季节有密切关系,并与许多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歌圩从“春祈秋报”向“歌唱娱乐”发展演变,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形成临场性的歌圩。此外,还有村寨之间约定举行的赛歌竞唱,这是一种专题性的歌圩形式。有的又按歌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野外歌圩和村寨歌圩。从总体来看,各地歌圩的活动方式大同小异,若从其举行的时机及特征来看,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节日性歌圩
这是在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1月至5月间和秋季的8月间,为当地特定的歌圩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节期相同。其中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为盛,但各歌圩点举行的时间并不统一。旧雷平县72个歌圩点中就有60个歌圩点是在春季举行,下雷的歌圩则选择在霜降节,这是比较特别的,据说是因为祭祀“莫怀将军”而举行歌会。民国三十年出版的《广西边防纪要》中有关壮族歌圩的记载说:“沿边一带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歌圩在春忙前的农暇时候举行,其日子各地各不相同,今日为甲地歌圩,明日为乙地歌圩,挨次轮做,以轮尽各村为止。歌圩日,附近各村青年男女,穿着新衣服到达集圩地点,彼此午宴,尽情畅饮,互赠糕饼,迨至夕阳将下,则三五成群,并肩同到野外路旁,或村头、树下,引吭高歌,彼起此和,其乐融融,待天黑后,始各尽兴返家。”2007年8月16日,笔者在雷平镇桥玩村民委板六屯采访76岁的农培勤老人,他是当地歌圩活动的主持者。据他说:玩桥村和板架村共有31个自然屯,民国时期统称为下甲地区。板六屯是最大的歌圩点,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板六屯都组织狮子上金山、抢花炮、武术表演等活动,然后是对唱山歌。初八以后轮流到各村演出,一直轮完所有村子才告结束。每到一村演出完毕后,村民们都要对唱山歌,于是就形成了歌圩点。
2.劳作中对唱
壮族有在生产劳动中对唱山歌的习俗。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虽耕田,亦口乐相之。”壮族民间,有同族、邻里、村社互助帮工,以互补劳动力不足的传统,村民们往往借此聚会唱歌助兴,特别是春插、秋收季节,男女青年在田垌中插秧对歌,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为奇特的是,过去在大新县宝圩一带还有一种专门雇请姑娘们来夜间插秧唱歌的习俗。1949年1月20日,《广西日报》发表王世杰《温柔乡牌宗》一文,生动地描述了大新县宝圩乡一带帮工唱歌的情景:每年端午节过后,打扮齐整、能歌善唱的牌宗山区少女,便手提装有简便衣物和一只猪脚粽子的藤篮,来到宝芋街上等待雇佣。雇主经挑选后,分别把她们带回家中。当晚便邀集邻里青年男女,与她们团坐随兴歌唱,一问一答,极尽斗智歌唱之能事。唱至情意欢洽,姑娘们便将篮子送到意中人的手中。小伙子打开粽子摆在桌上,主家及来宾再凑上一些小菜、米酒,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谈笑欢歌。白天,受雇的姑娘们帮主家做家务,或同意中人幽会;一到黄昏后,各家立即点燃火把,一起到田里插秧。田峒里火光闪烁,一问一答的歌声在山谷田间回荡,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田园情调。
3.圩市对唱
这是在趁圩(赶集)时男女相邀对歌的活动形式。清朝赵翼在德保任职时,描述德保、靖西、大新一带壮族趁圩对唱山歌的情景:“粤西土民,每春月趁圩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其不相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爱我,我不爱你;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这种圩市会唱,不是逢圩必唱,一般在节庆或农闲时节的圩市散场之后,或入夜相约对歌。有的在圩亭中,有的在街头或郊外。参加者除了青年男女之外,也有爱好山歌的中、老年人,他们往往是发现某地名歌手来赶圩后,临时结伴邀之对歌。
4.歌圩中的娱乐或竞技活动
在壮族地区的歌圩中,除了对唱山歌之外,还举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娱乐或竞技活动,较为流行的活动有抛绣球、射鸡、舞狮、抢花炮等。
抛绣球:大新一带壮族民间,每逢歌圩日,多举行抛绣活动。抛绣球的目的,既竞赛娱乐,同时也是以绣球传情,寻找意中人。下雷、太平、宝圩、全茗、恩城、那岭、桃城一带,旧时的歌圩都有抛绣球活动。在活动中,女的用绸缎结成精致的球,球上系有两尺长的飘带,看见有中情的青年男子,便向他抛去;如果男子有意,当即接过绣球并系上礼物,回抛给女方,并约好会面时间,互诉爱慕之情。有些则是男子于当天晚上点着火把到女的家里,但不能进女子闺房,只能隔墙谈心或赠礼物,有的谈到半夜鸡鸣,父母非但不干涉,反而高兴。这样做,女的认为男的真心,日后就会嫁给他。这种抛绣球活动,在解放前盛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下雷还有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
射鸡:这是大新县宝圩的板价和板六村每年三月间歌圩盛会中举行的一项竞技活动。歌圩那天,青年男女都来对唱山歌,成年男子则聚集于附近的山边参加射鸡活动。射鸡的规则是:自带火药枪(即火铳),枪筒里装入单颗铅弹,以抽签方式排定射鸡次序。作为靶子的鸡,用长约1丈的绳子绑着脚,系在距离射手30米外。枪声一响,受惊“靶鸡”飞跑不停。谁击中靶子(鸡),不仅可以把鸡拿回家去,还获得其它奖品。此时,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为获奖者欢呼祝贺。
瑞狮上金山:这是大新县宝圩乡板六村每年歌圩日举行的表演竞技活动,内容包括狮子跃上高桌、猴舞、野人舞、拳术、双棍对抗、单棍表演等。乐器有高边锣、鼓、钗等;道具有狮面具一副,猴面具四个,野人面具一副。先是在平坦的广埸中心叠搭三层高桌,主持人爬上高桌,焚香祭天地、四方;然后舞狮者绕全场一圈;接着是四个“猴子”上台表演,其内容有戏闹、觅食、交配等;最后是“野人”与“狮子”同时上场,先是驱赶“猴子”,后是和谐相处,相互嬉戏。据农培勤老人说:狮子是兽中之王,能保佑村子人畜平安;猴子繁殖力强,能保佑村子人畜兴旺,五谷丰收。“狮子上金山”表演完后,又有一人上场表演拳术;两人上场表演棍术对打。
抢花炮:这是流行于南方地区壮、侗、仫佬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新县的歌圩日还保留有抢花炮活动。后因抢回花炮活动花费太大,故已消失。
5.歌唱的内容
在歌圩对歌活动中,一般是先唱催歌,即催促对方唱歌,如果对方推辞,所唱的就是推歌;如果对方愿意对唱,开始唱的歌叫根歌;再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浓,所唱的内容都是互助爱慕思念之类,叫做情歌。还有一种叫做杂歌,是以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为内容,互相问答,也有猜谜的。此外还有赞屋歌,即外村来赶圩的人,住宿在村里,赞颂屋主的家怎样好,屋主有时也答唱,表示彼此间的一种礼节。
歌圩这一天,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集在一个地方,欢心地对唱山歌,谈情说爱。有的邀约意中人来会面,有的寻觅意中人。通过唱山歌的文娱形式,借着优美的音调和富于感情的内容,以吸引对方的关注。人们在歌会中认识后互赠手帕以做信物,初步建立感情。大新县的歌圩场上,少的三五百人,多的达五六千人。歌圩场上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对唱山歌,然后“一个亲戚九个跟随”分别到各家亲友家吃饭,饭后晚上继续对唱。不少男女青年通过对唱山歌,倾诉情怀,情投意合,互赠手帕、毛巾、新布鞋等礼物。经过唱歌认识、恋爱、结婚。因此,壮族的青年男女,对歌圩情有独钟。一般是男的先唱,女的应和。歌圩的山歌,一般从催请歌唱起,再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许多歌手,虽没有入学读书,却知识丰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押韵对应。所唱的山歌,女问男答,或男问女答,歌词比拟准确、形象,幽默、诙谐、生动,并常有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通过唱山歌,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假、丑、恶受到抨击鞭挞,真、善、美得到发扬光大;青年们增进了解,相互传递爱情。
三、屡禁不止 独钟情怀
大新县是壮族地区歌圩最为盛行的县份之一。据太平乡六七十岁的老人说,民国以前,歌圩在当地很盛行,到了桂系统治的民国时代,歌圩被视为风流圩、败坏社会风尚的陋俗而被地方政府严令禁止,不少地区因受官方压制而停止。但在离县城较远的乡村则仍然保持着歌圩对歌之俗。据民国年间编纂的《雷平县志》记载:自民国开始,大新官府视歌圩为风流圩,使用行政手段禁止歌圩唱歌,认为是革新陋俗。但政府的禁歌令只能在县城有作用,在边远村子就行不通。当时的雷平县有72个歌圩,已被禁唱的有18个,盛行的有64个。③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新县歌圩得到自由开展。每至农闲或节日,各村轮流定期举办盛大歌圩活动。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委员会组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开展大规模调查,其中有一个调查小组到大新县调查,发现安平地区的歌圩仍很盛行。以原安平土司统治辖区为例,其辖境共有大小村子238个,每村约有10-20户,共有4千多户,24000余人,共有歌圩点27个,按比例计算,安平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大约每10个自然村就有一个歌圩点,可见其分布之密集。④
应该说,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地方政府对待壮族歌圩的政策是尊重民族习惯,采取引导而不是禁止的方针,使壮族歌圩逐渐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所以,解放初期,大新县各个歌圩场都正常活动,通过歌圩的形式,人们不仅对唱传统的歌词内容,而且歌唱党和人民政府,歌唱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新时代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壮族歌圩被当作“四旧”禁止。大新县壮族歌圩几乎销声匿迹。
粉碎“四人帮”以后,艺术的春天开始复苏,人们冲破长期的思想禁锢,各地歌圩又逐渐活跃起来。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根据广大壮族群众的意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3年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壮族歌节,并于当年在自治区首府南宁隆重举行首届歌节盛会。自此,壮族人民有了法定的统一的歌节,传统的歌圩活动,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绽放在社会主义百花园中。
1985年,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接受广西民族出版社邀约,主持《壮族风俗辞典》的编写工作,统计了广西各地歌圩的恢复情况,专门列有《歌圩分布表》,其中大新县恢复的歌圩有:宝圩歌圩、安平歌圩、底吞歌圩、谷曹歌圩、弄现歌圩、弄匡歌圩、岩满歌圩、蒙村歌圩、那巴歌圩、岩念歌圩、杨村歌圩、色白歌圩、下雷霜降节。⑤《歌圩分布表》中,对大新县恢复歌圩点的统计还有遗漏,如榄圩的康潭、新球、巴光、先明、先力、新排,桃城的教礼、大岭、德立、爱国、松洞,恩城的维新、陆榜等地歌圩,也是80年代后恢复起来的。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歌圩出现了萎缩,有的传统歌圩已经消失,青年人多外出打工,对唱山歌缺乏兴趣,会唱山歌的人日趋减少,只有一些中老年人还喜爱唱山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各地歌圩活动又有复兴的趋势。2007年9月间,我们深入各乡镇调查时,很多歌圩点的群众都在歌圩日聚会,也说是去赶歌圩,但多数已不唱山歌,只是聊天、玩乐,问他们为什么不唱山歌?他们回答说不是不想唱,而是不会唱,大部分群众都怀念传统歌圩的日子,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传统歌圩。据调查,目前大新县对唱山歌的歌圩只有7个,即雷平镇振兴街歌圩点、龙门乡三联村歌圩点、宝山村歌圩点、下雷镇新益村歌圩点、信郛村歌圩点、宝圩乡板甲村歌圩点。
这些恢复的歌圩活动与传统歌圩有所不同,传统歌圩一般是亲友相聚、娱乐唱歌活动,现在的歌圩除了唱歌之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振兴歌圩为例,振兴地处大新县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原为一个乡,三年前撤乡并入雷平镇。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加之交通不便,撤并之前的振兴乡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刚过温饱线,往日的振兴街瓦房随处可见。以往每逢歌圩日时,当地群众只举办斗鸡、唱山歌等一些简单的庆祝活动。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之风的强劲吹拂下,振兴人民因地制宜,大量种植甘蔗,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如今,无论走在振兴的街道还是乡村小路上,随处可以望见一座座崭新美观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物质生活变好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随着发生了质的变化。2007年6月11日是振兴街的歌圩日,振兴社区村民自筹资金在原有的斗鸡、唱山歌这些传统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篮球、拔河等比赛活动项目。振兴街道上赶圩的人比往年多了几倍。无论是山歌比赛场,还是斗鸡、拔河比赛场,周围都聚满了人,街道上人山人海,买卖兴隆,整个振兴街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小山村吹起了现代文明之风,拉近了山村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激起了人们对歌圩的留恋与向往。
注释:
①何农林主编:《足迹》,内部刊物,2006年。
②《大新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雷平县志》,民国编三十五年。广西博物馆油印本。
④《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⑤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任编辑:覃彩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