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导纲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2008-10-29于军刘运祥马祥海
于 军 刘运祥 马祥海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与旧《田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具有新的内涵、新的特征,依据新《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进行整体改革研究,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关键词: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60-04
Overall Reform Research on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under New Guidelines Background
YU Jun, LIU Yun-xiang, MA Xiang-hai
(P.E. Institute of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This paper carries out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studies on the new and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mainl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etc. It is showed in the research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ld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in such aspects as courses goal, courses structure, teaching guiding thought, basic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etc.,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has obvious changes with new connotations and new features, and it also studies the overall reform for P.E. educati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he new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Teaching Guidelines to develop creative and versatile P.E. education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guidelines; track and field courses; reform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现代社会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田径类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该《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体改革和田径类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田径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积极作用。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新《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认清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实施新《指导纲要》,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新旧《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1.1课程性质的对比分析┆教育部2003年6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主干课程领域化”的思路,《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原田径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构建与整合为适应素质教育,集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径类课程。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对田径类课程的性质表述更为准确到位。新《指导纲要》阐明: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它不仅表明了田径类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指明了田径类课程的特点、属性、作用和功能等,为我们正确认识田径类课程的性质,把握田径类课程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1.2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旧《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三基”,具备从事中等学校田径运动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课程目标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是可行的,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课程目标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终身体育”、“创新能力”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与要求。新《指导纲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课程目标,新《指导纲要》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重点提出了通过田径类课程来传播田径文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观念、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道德修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课程目标(见表1)。与旧课程目标相比,新课程目标更能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1.3教学基本内容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体现了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的原则。一是新《指导纲要》降低了对田径运动技能水平的要求,将一些难度较大、竞技性较强、又缺乏趣味性的项目删除或改为介绍性项目。二是新《指导纲要》增加了实用技能部分,它是在原有田径课程基础上,将越野跑、远足、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实用性、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的与人未来的生存、生活、终身体育密切相关项目纳入到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图1)。
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的改革精神相一致,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
1.4教学基本要求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新《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田径类课程要树立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指导思想;更加重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转变传习式技术教学的倾向,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运用;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旧《指导纲要》相比,提出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变化,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作为田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是提高田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5教学评价的对比分析与旧《指导纲要》比较,新《指导纲要》不仅在名称上有所变化,由过去的成绩考核变化为现在的教学评价,而且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要求、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全新的。旧《指导纲要》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田径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而新《指导纲要》教学评价要求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对田径类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健身手段与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内容有:基础运动能力、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较旧《指导纲要》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加合理、更加准确,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改善了以往田径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的状况。新《指导纲要》要求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价,也要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要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对技术、技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定性评价。评价方式也由以往的唯一教师评价转向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考试、测验等方式的有机结合,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指导纲要》的教学评价强化了激励、教育、发展功能。
新《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对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与贯彻新《指导纲要》精神,加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整体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全面贯彻《指导纲要》精神,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对主干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目标。200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004年7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据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田径类课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由面向“小田径”转变为面向“大田径”,其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体地位”、“求知创新”、“合作精神”等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突出学生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掌握技能,强调健身,注重实用,做到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和实用技能三大板块内容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2加强田径类课程教材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材形成并长期固守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过于专项化、竞技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大潮和“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选择田径类教材时紧紧围绕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着现代社会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原田径教材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行了新的选择与优化。在《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的约束,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出发,以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三大属性为依据,主要由基础运动能力、田径主要技术、实用技能三大板块构成,我们在追求教学内容的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的同时,还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体育传统、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确定了一些特色教学内容,使整个田径类教材建设在追求普遍意义的基础上,反映出我们的特色。充分体现了高校的自主性,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丰富、更新、优化田径类教材同时,我们还考虑了田径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塑造,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田径类教学之中,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教材体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图2,图3)。
2.3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适应条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所选择的最适当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开放式”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1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惯性,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学生倾听、记忆和被动模仿技术为主,缺少独立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方法,教会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不断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和提高了素质。“开放式”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
2.3.2注重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基础差的矛盾尤为突出,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的平台和帮助,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由教师为学生制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课外教育教学计划。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组织田径教学小组、田径科研小组、田径健身小组、田径教学见习、田径教学实习、田径训练见习、田径训练实习、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社会调查、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的课外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反过来学生在实践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这样既解决了教学时数少、教材内容多、学生基础差所带来的矛盾,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证明“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尤为重要,一方面合理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现在的接受者又是未来的输出者,所以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加快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根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田径类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在授课形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即强调教师的精讲、引导、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练与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风,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自主式”、“合作式”教学,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认真研究探索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基础体育教育,面向未来。此外,我们还积极引进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研制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课件,积极创设、改造教学条件,保证了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田径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2.5完善评价体系解放思想,更新田径类课程评价观念。改革现行的主干田径类课程考评中存在的以考核田径理论知识掌握,田径技术评定和田径成绩达标为主要内容和“一考订终身”的弊端。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全面强化评价的导向、教育、检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在评价内容上我们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等的表现和能力、学生以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体能的运用能力、田径类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能力、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管理能力、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文化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列入了学生成绩评价内容,这也是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我们强化对各种方式方法功能、优缺点及合理的组合(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实践、作业、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等)建立新的田径类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保证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表2)。
2.6创建新型师资队伍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从根本上都依赖于教师的主体行为。创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技能单一、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田径健身、田径娱乐、定向越野、攀岩以及田径文化的了解不足,远远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我们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措施地鼓励和支持田径专业教师通过自学、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学术会议、攻读学位,老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接受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自我补充,更新和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现有田径教师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我门广开渠道吸引人才,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充实到田径教师队伍中来,以改善目前田径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起到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小结
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干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为依据,全面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理清改革思路,抓住改革重点,找准实施途径,更好地为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
[2] 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3] 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4] 顾季青.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2,18(4),110-115.
[5] 张惠红,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13-215.
[6] 徐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课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39-41.
[7] 董翠香,胡晓波,茹秀英.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55-357.
[8] 徐景文,赵臣文.高校应将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J].体育学刊,2000,(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