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兵迷”的“士兵情结”

2008-10-24郑超英

百花洲 2008年1期
关键词:战友情突击战友

郑超英

在2007年的中国荧屏上,有一部名为《士兵突击》的电视剧,低调首播于陕西台一个仅覆盖省内的频道,之后在网上规模性流传,然后又在全国各省上星频道轮番重播,收视率飙红,成为本年度全国最火的电视剧,其态势与2005年的“超女”蹿红速度好有一拼。

是什么使得《士兵突击》这样一部无大腕、无女人、无爱情的“三无”军旅题材男人剧在当今娱乐至上的年代意外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倍受公众关注的新热点,以至指挥着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占领了办公室的“饮水机”,在互联网上迅速聚集了几十万的“兵迷”,百度贴吧“兵迷”发贴甚至达到百万?

与“超女”、“快男”的粉丝们相比,《士兵突击》的“兵迷”群体有着明显的特点。一是年龄跨度更大,最小的观众是10岁的小学生,年龄最大的已过古稀之年,其中以20至30岁的观众群数量最庞大;二是职业分布广,性别更为平均,正所谓男人为之动容,女人为之感叹;三是“兵迷”们更显理性,他们“追”的不是星,而是兵。本文试从女“兵迷”的视角,解读这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军旅题材男人剧《士兵突击》。

一、“铁骨柔肠”阳刚美

《士兵突击》里的每一个角色在网上都有一批狂热的支持者,甚至在片中只是一闪而过的一个哨兵,也会有人询问详细背景资料,其热情丝毫不亚于同在这个夏天达到高潮的“快乐男生”的粉丝们。

的确,《士兵突击》在人物塑造上堪称一绝,加上剧中每位演员返璞归真的出色表演,实可谓天然去雕饰,浑然竟天成。它以平实的手法,在短短30集篇幅的剧情中,成功地塑造了和平年代里的一个“士兵”群体,并在“军旅生涯”、“成长岁月”的典型环境中,让这个群体中的每个“士兵”都那么真实而富有个性魅力,独具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面对这些“傻”大兵,女“兵迷”们惊呼:“太有男人味了!太Man了!这样的男人已经绝种!”她们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他们征服了”。

在这群“铁骨柔肠”心里美的“男人”中,女“兵迷”最欣赏的角色有班长史今、连长高诚、老A中队长袁郎、班副伍六一。在她们的心目中,班长史今犹如“军中之母”、红烛师魂,是那种特别踏实、一看就让人特别放心、有安全感的男人,他身上有一种善良与执着伴生的“燃烧的美”,透着融融的暖意,温暖着他的战友许三多、伍六一等,也感动了观众们的心。这种“燃烧的美”并不因他的复员而消逝,而是如星星之火释放着能量,始终伴随着许三多等战友的成长燃烧着,闪烁出美丽的光芒。

钢七连最优秀的军人高诚,这个“牛气冲天又略带痞气的铁骨铮铮的汉子”,是一个把情感装在心中不愿轻易流露的真正的男人。这个将门虎子骨子里有那么点儿傲劲儿,有那么点“年少轻狂”的任性,正如他自己总结的“越早熟的人,越不成熟”。但从高诚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却可以深深体会到他的重义气和军人的强烈责任感。在他的眼中,钢七连的光荣历史是他作为一名好军人最需要坚守的。为此,他一度将许三多拒之门外,甚至还领着全连去团部闹事,要求张干事为错写钢七连的历史而道歉。但当他和他的士兵在一起时,无论是与史今、伍六一在一起官兵无间的亲热,还是对许三多的无奈,都透着一种男人与男孩混和的“率真的美”。看着他打完伍六一耳光后抱着伍六一痛哭,看着他煞费苦心地开导许三多,总让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感动这个“没有神化的人”的“轻狂”背后的纯真与善良。

睿智、幽默、神秘而不乏狡黠的袁朗,有一种极富现代魅力、让女“兵迷”怦然心跳的“冷酷之美”。身为老A的中队长,第一次和许三多交手,他那种波澜不惊的劲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无论是老A残酷的选拔,还是严酷的训练,作为“主谋”的袁朗,他那诡异的作风与其特战大队中队长的身份真是绝配。刚接触袁朗,也许你会觉得他太过冷峻,如吴哲所言,有种“变态”的自尊。但正是袁朗那超常规的“魔鬼”训练,开掘了许三多的潜力,使硕士吴哲成为真正的兵,将成才打回“原型”又令其得以“重生”。这时,你会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外冷内热、睿智幽默的老A中队长,觉得他可敬可爱,是个真正的男人。

钢七连“最生猛的兵”伍六一身上有种“刚毅之美”,他刀子嘴豆腐心,绝对纯爷们儿一个。他刚毅的性格让他成为军事能手、班长史今最好的朋友、连长眼里的红人、曾经最看不上许三多后来却为许三多背处分、瘸腿以至于结束军旅生涯的人。刚毅让他享受了做军人的幸福,也让他承受了做军人的辛酸。在为许三多、马小帅主持入连仪式时,在替史今为许三多掌钎时,在带着腰伤冲上比武场时,在他拉开求救信号时,他幸福。史今退伍的时候,折了腿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伏在高诚肩膀上的时候,他流泪。擦干泪水他告诉我们,他“要用一条半腿,走得更远”。这个被誉为“纯爷们儿”的汉子,让人心疼,让人敬重。

许三多和成才也是女“兵迷”最喜欢的好男儿。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及殊途同归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种动人心魄的“蜕变之美”。成长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许三多和成才在军中磨砺中蜕变,痛苦地蜕掉稚气,幸福地走向成熟。虽然他们成长的道路不尽相同,但闪耀着一样的青春光彩。在他们经历着成长,品味着成长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份厚重的美丽而深刻的人生启示。

二、“淡定洒脱”境界美

《士兵突击》记载了一群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一个传奇故事。它的“士兵”故事载体下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观众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和审美。女“兵迷”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剧中那一些“铁骨柔肠”心里美的“完美男人”,还有这些真正的男人身上令人震撼的“兵”的气质和坚守信念的境界。女“兵迷”在百度贴吧纷纷发贴,惊叹:“沦陷!完全是一场沦陷!”看完《士兵突击》,“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变了”。在她们心目中,这既是一部男人剧,又是一部励志片。面对浮躁的社会,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在信仰颠覆、缺失的时代,恐慌,无助,失望常常会让人觉得飘浮在空中,没有重心,没有支点,随风飘荡。在中国的各个时代,“兵”的故事曾经影响了许多人的性格、人生观乃至人生道路。今天,《士兵突击》又带给我们久违了的激动,剧中“兵”的气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有种顿悟:“人生甚精彩,只看咱咋活!”《士兵突击》中这种“兵”的气质及人生境界,不仅栩栩如生地体现在人物性格中,也十分精彩地浓缩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中。剧中的很多台词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被“兵迷”们引为经典语录,在网上广为流传。如:

许三多: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会出事的。

老马: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史班长: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每个人心里都还开着朵花,一朵一朵的,可漂亮了。

老团长: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

就是要做到。

袁朗: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

高连长:日子就是问题叠问题。

吴哲:平常心,平常心!

成才:我要回去找我的枝枝蔓蔓……当兵的,穷,真穷,现在想想,除了团队,战友,坚持,可能最后啥也剩不下了……

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

这些台词虽语不惊人,却非常有深意,道出了人生真谛,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不放弃,不抛弃!”——是这部电视剧里始终贯穿的六个字,也是钢七连的信念和灵魂。无论是木讷的许三多孤单的身影、憨厚的面容、心中永远的“坚持”;还是精明的成才迷失的脚步、落寞的泪水、最终回归的“坚持”;无论是班长史今无悔的付出、执着的“坚持”;还是伍六一顽强的拼搏、刚戆的“坚持”;还有驻守在寂寞草原上的红三连五班,“不抛弃,不放弃”的尖子连钢七连,以及让人又爱又恨、佩服有加的野战队老A……剧中这群可敬可爱的“士兵”在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涯中,在生死与共的成长岁月里,都以各自不同的奋斗轨迹,坚守着这份军人的神圣信念。“不放弃,不抛弃”,体现的虽是“兵”的气质、军人的信念,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六个字也同样重要。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种坚韧顽强的品质尤其难能可贵!正如“兵迷”所言,相对许三多而言,我们这些人,活得太聪明,活得太累,因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背负太多的东西;我们走得太慢,因为周围总是有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让我们迈不开步子。就如此剧中许三多的老乡成才,聪明是比许三多聪明,能干也比许三多能干,但他却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就在这儿。在许三多的生活与生命中,没有“潜规则”这三个字,他不会因为某人脸色不好看而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会因“别人都怎么怎么样”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去“随大流”。这样,虽然他看上去呆,想起来傻,跟他相处起来甚至会感觉到比较“烦”,但这些却恰恰是许三多以平凡的人生成就了不平凡业绩的关键所在。

“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是这部电视剧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也是普通士兵许三多传奇成长历程的人生座右铭。这个出身农家的孩子笨拙,朴实,简单,可爱,既无远大的理想,也没有豪言壮语。他的人生道路,是被一个个极小极小的目标链接着,随着他的成长,伸向远方。

参军可说是许三多从老百姓到军人的人生转折点。可他迈出这一步,只是为了服从他爸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不让他爸再用脚踢他,再骂他“龟儿子”。

在红三连五班那些寂寞的日子,面对战友们习以为常的“混日子”,憨实的许三多第一次为自己作出选择。他开始上山背石头修路,独自坚持着当新兵时的训练。任凭战友的嘲笑、排斥、捣乱,他乐此不疲。他显得与外界那么格格不入,只因他简单的头脑里记住了爹说的那几句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而在他看来,修路要比玩牌更有意义。许三多的这份“执着”最终感染了五班的战友,使他们对人生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加入修路的行列。许三多也在无意中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被视作“好兵”特令调入令人仰慕的钢七连。

在响当当的钢七连那段难忘的岁月,许三多仍然是用这些简单的道理做着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了从农村娃到优秀士兵的质变。面对钢七连一个个超级“棒”的战友,弱小的许三多曾经极度自卑,甚至想过退出。但为了不拉班上的后腿,为了使待他亲如兄弟的班长不离开连队,他挑战体能极限,玩命似的刻苦训练,最终用“执着”超越了自我,赢得了战友和领导认可,成为钢七连最优秀的士兵

最可贵的还是许三多在“钢七连”解散、希望渺茫时表现出的“执着”与“坚持”。面对这个突然的变故,像钢七连长高诚这样的硬汉都如同濒临绝境,几乎被击倒,而弱小的许三多却仍然坚持做着士兵应该做的一切,直到钢七连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做的事情仅仅就是打扫营房和自己立项目训练。还有后来的老A选拔,魔鬼训练,残酷实战……许三多像平常人一样,经历着痛苦与成长,在一次次的迷茫后最终得到升华。而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动力,就是他心中就那几个简单而朴实的真理。

透过许三多那并不高大的身影和他那“阿甘”式的执着坚持,我们看到了一种大境界,一种人性美。这种人生大境界,是历经无数风雨后的一种淡定,是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一种洒脱。这种淡定和洒脱,在当今现实世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因而弥足珍贵。剧中史今班长、老马、连长、团长乃至袁朗、吴哲,他们都陪着许三多走过了一段路,在每一段路上,他们给许三多以关爱,让他明白一些道理。这个寓言式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在漫漫人生长路上,很多人都只是陪我们走一段,更长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凭借坚定的信念“执着”地走下去。许三多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一千个人有一千样的人生,重要的是要做好你自己!

三、“至真至善”友情美

《士兵突击》是一部超凡脱俗的“军事片”,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性片。剧中所描写的闪烁着至真至善人性美的战友情,感动了无数观众,也满足了“兵迷”对“真性情”的渴望。许多“兵迷”在网上发帖“从来没有一部反映军人生活的电视让我如此的感动,让我无数次落泪!”“一部纯粹的爷们儿戏,剧中没有一个女人,但是情感描写和效果绝对比哭哭啼啼的言情剧更震撼!”

感情,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源,很难想象一部毫无感情投入的作品会深入人心,但也可以断定,一部脱离生活根基的言情剧,即使能让人感动一时,却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一位资深制片人、女“兵迷”所言,《士兵突击》编剧饱含真情,导演饱含真情,演员饱含真情,这么多的真情放在一部剧中,《士兵突击》又怎么能不真实感人?!

剧中战友情的刻画可谓举重若轻,而又出彩脱俗。它摒弃商业片以“猎奇”制造“煽情”的套路,也不追求那种“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传统戏剧冲突,而是以极纯朴的语言和极平淡的细节,在喜怒哀乐中刻画出士兵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深情,着实令腻味了“煽情”的观众耳目一新,为之魂牵梦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是依依惜别时。《士兵突击》中多次描写到战友的退伍复员。老班长老马退伍时,他培养出来的战友以队列式默默致敬隆重相送,隐忍酸涩中,令人肃然起敬。好班长史今退伍是战友情表达最为浓烈的一幕。当许三多作为钢七连尖子兵,刚从师部示范射击归来,方知班长史今就要退伍走人。他禁不住嚎啕大哭,抢过班长装有车票的挎包,扑到床板上压在身下死不松手,哭得死去活来。

单看这个情节,没当过兵的人也许会觉得有些夸张。但感受了许三多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呆兵”成长为一个训练尖子,成为标兵专业户,成为钢七连的NO.1的过程,你就能理解此

时此刻许三多对班长难舍难分的战友情。他有今天,离不开好班长史今的关爱与鼓励。就是因了班长一句话——“只要你进步了,班长就进步了,班长进步了,就不用退伍了”,他才玩了命地训练,把自己所有能拿回来的名次全部拿了回来。好班长史今那种兄长般的责任心,以及处处为许三多着想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确实值得许三多为他的离去如此痛哭失声。

在军旅生涯中,挑战、竞争、淘汰是不可回避的残酷现实,但就在这世俗看来充满利害冲突的生存环境中,战友情依然是那样纯真。钢七连,这个连散人空、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中被拆散的优秀连队,被编剧与演员们写出了、演出了真实而鲜活的灵魂,所以一场场男人之间的感情戏竟那样让人动容。

伍六一与许三多是战友中最不和谐的一对。伍六一曾经瞧不起许三多,在他看来,是比他更懦弱的许三多让最关心他的班长转移了视线,又是许三多后来居上的优秀出众使得他唯一的朋友史今被淘汰退伍。尽管许三多主动想与伍六一握手言和,但伍六一总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然而,在老A选拔的关键时刻,这两位钢七连的战友坚守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始终相互鼓励,相互支撑,表现出极其动人的战友深情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在泅渡冰河时,伍六一托住已近休克的许三多,像好班长史今那样,嘴里不停念叨“坚持”、“你做好了班长就可以不退伍”来鼓励这位患难与共的战友;疲惫不堪的许三多背着受伤的伍六一艰难行进,任凭伍六一怎样挣脱,就是“不放弃,不抛弃”;眼见只剩最后的一个名额,伍六一毅然拉开求救信号,用他那种特有的语言,骂着、逼着许三多朝希望的目标奔去。这一幕幕的感动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剧中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俯拾皆是。该剧后半部分,许三多成了老A,战友之情又有了新的升华,由简单的认同感、亲切感而上升为生死相依、生命相托的战斗情谊。当许三多经历实战“杀人”后的恐惧,想从老A做回老百姓时,那么多战友们给予了殷切关切与帮助,老A战友把他们的工资、最值钱的“行头”硬塞给将出行的许三多;原七连的战友将许三多“押”到集训地;老连长高诚以“挤兑”“能人”成才的方式来帮教许三多,令人在忍俊不禁中感动不已,感慨万千。“不抛弃,不放弃”,是此剧全部灵魂的概括,也是它所描述的战友情深的根源所在。

“美”是艺术创作的追求,也是天生比男人更富浪漫气质的女性观众的审美诉求。如果说男人喜欢《士兵突击》是因为它很棒,这部“男人剧”中的每个士兵都“是条汉子”因而令他们震撼、让他们折服,那么女人喜欢《士兵突击》,则是因为它很美、很真情,美得让她们感叹,真情得令她们着迷。对女性观众而言,《士兵突击》的美或许产生于“距离”。在现实与理想的比较中,在艺术对生活超越中,在传播与接受的互动中,《士兵突击》以它那超凡脱俗的美,在女性观众心田里,播种下难以释怀的“士兵”情结。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战友情突击战友
七律二首
征途·战友情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蛟龙突击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战友是什么
试析市场经济下战友情淡化的主要原因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