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2008-10-23王庆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人格

王庆华 彭 斌

摘要: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育人活动的“教育”,其本原意义是旨在培育人的类特征的人性教化。“究其实质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完成”。[1]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潜在制约。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人性培育这一内涵,而主要强调培育人的社会活动;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注重培养“人的什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而缺乏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或主要任务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原因与根据。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或者说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紧张状态。是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与要求,是个体活动的动力之源”。[2]正是由于某种需要的存在,人才会产生行动的欲念与动机,人的欲念与动机推动着人们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生成各种社会关系,最终构成人的本质。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需要是人的原初本质,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始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因此,人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社会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又会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人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实践,不是一种单向地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必须建构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基础之上。既然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这一需求本质才能获取根本的动力支撑和持续有效的物质精神保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基础又首先要建立在对人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之上。如果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就会使教育本身失去依据和对象,变得不着边际,就会使受教育者失去在教育动机上的激励因子或动力支持,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反感甚至抵制。现实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依据人的需求本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客观上来讲,人的需要是非常丰富的。有积极的、合理的,有消极的、不合理的,我们应区别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提高思想政治素质”。[3]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现实的许多观念、实践行为等不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取向,需要去纠正、调整、引导和提升。从需求也是人的本质这一意义上来讲,人对需要的追求贯穿人生命活动的始终,所有的行为、观念都是人对需要追求的现实反映,对那些不切实际的、消极的需求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因此,调整或解决社会现实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引导、调整和处理个人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培养和提升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必然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客观要求。

二、人格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一般看来,我们主要把它们分成以下几方面: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教育者心理素质的教育。而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具有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4],“是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道德水平等” [5]。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

通过人格培养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人格培养的诸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几个层面,反映的是一个人隐性或原始的思想状态,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他特定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到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6]人格培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其本身的基础内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人格培养的基础之上,从人本身着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三、人的平等与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方法,主要有把握方向性、体现科学性、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性、增强互动性等。而这些原则方法的有效落实有一基本前提,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平等与尊重。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足便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缺乏平等交流与对话,从而没有最原始的“信任”基础,不能形成双方情感与信念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满足于教育的显层次理论宣讲,无法将其内化成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流于一种外在的功利价值,而不是信念投入的内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尊重人,首要的是要把教育对象真正当成平等的人。对人的平等与尊重的本质在于真诚,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真实交流。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7]新的形势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平等思想、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要求教育者以平等、公平、人格尊重为前提,取得同受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理智上的协调。平等,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道德情感上的主体地位的一致,就是要教育者抛开权力意识和“为人师”的自尊保护意识,和受教育者平等相待,真诚对话,放下架子做朋友;公平作为一种通过比较来判断的主观感受,则是受教育者对于参与民主管理、生活实践和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的机会在心理上的平衡把握,使他们感受到人格公平、参与公平、尊重公平,使他们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能与教育者交流涵盖广泛的社会上、生活上的诸多的话题,能在他们与教育者之间形成一条快捷有效的交流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变静态为动态,变一方驱动为双方互动,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单向循环为良性的双向循环,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培养、形成热爱社会、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四、人性提升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具体思想问题,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并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为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人性的提升或升华。

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这个定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9]其落脚点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和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人的价值问题,是对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估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待遇和人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积极和进步的价值观,促进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提升。

马克思与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自由与发展不是抽象的,从人的本质理论来看,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个人自由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阻碍地享用偶然性的权力”[11]的自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但这并不排除一定程度上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更全面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已摆在面前。但从社会状况看,随着传统价值观的解体,多元化结局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工具理性的崇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相应的就是社会价值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为物役”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出现,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背离,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境界的低下、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审美情趣的匮乏,从而使人们日益远离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和目标。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大力倡导社会的价值理性,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满足和提升人的现实精神需要,勇敢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和提升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中介》,《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佐斌:《大学生心理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4]佐斌:《大学生心理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5][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7]《孟子·离娄上》,见《诸子集成·孟子正义》,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37页。

[8]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9]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1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包和春]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人格
以鸟喻人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