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维护稳定工作研究

2008-10-23缪劲翔霍晓丹严敏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舆论协同信息

张 彦 缪劲翔 霍晓丹 严敏杰 孙 华

摘要:本文从政治、生活、安全等角度对新时期的高校稳定形势作出了基本判断,分析了影响高校稳定的可能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高校稳定工作机制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树立稳定意识、建立协同机制两项基本措施。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性被高度重视的今天,高校的稳定工作正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带动性和示范性,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以建设一套科学完备的稳定体系为目标,把保稳定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工作重点从处理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敏感期校园稳定逐步转化为维护全局稳定,作出宏观统筹,实现稳定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和持续化。

一、对高校稳定形势的基本判断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稳定工作的形势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广大师生思想稳定,政治上安定团结,学校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建立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稳定工作体制和责任制。这些成果都为今后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学校稳定奠定了基础。

1.师生心态平衡,思想状况良好,政治局面稳定

师生思想稳定是高校政治稳定的基石。近几年来,高校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使得广大师生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广大师生能够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客观地认识深化改革中反映出的矛盾与困难,大局观念、法律意识和政治判别力有了增强,能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理智地处理各类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

2.师生“人心思教、人心思学”,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良好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是保持高校稳定的有力保证。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目前高校师生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关心政治的同时,也很重视科研、教学和学习,更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其成长历程的理性色彩更为明显。

3.建立了一套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校园安全环境大为改善

高校稳定工作不仅要注重抓政治问题,将预防事故、案件作为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还要动员一切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地保证安全。为此,各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强防范、发现、控制和处置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及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全国高校稳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稳定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点,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稳定的诸多因素不但依然存在,且有新的增加,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国际局势复杂、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高校师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继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频繁发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大影响;日本右翼势力和台湾“台独”势力阴魂不散,“藏独”势力多次挑起事端;境内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攻击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煽动学生对人民政府发泄不满情绪,借机制造社会动乱,等等。所有这些,都容易误导大学生,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形成对高校稳定工作的威胁。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校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内部的思想矛盾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相继推行了岗位津贴制度、教师职务聘任制等多项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然而,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在职工分房、评职称以及师生评优、津贴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常常是引起师生与学校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高等教育规模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的办学承载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教学设施的发展不同步,教室、宿舍、食堂等必备条件严重超负荷,以及计划外学生(包括自费生、委培生、夜大生、函授生等)逐年增多等,也是高校治安案件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这些因素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使矛盾激化,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和生产秩序,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高校教育模式转变也是导致校园环境复杂、引发学生不满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校办产业及周边服务网点的增多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也给校园治安带来了不利影响。集中表现在校内人员成分复杂、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对学生的诱惑多、校园治安秩序存在重要隐患等方面。此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是影响大学生心态和情绪的最敏感的问题之一。2001年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诸多方面表示不满意,包括“教学方法单一”(57%)、“课程内容陈旧”(52%)、“考试方式不科学”(50%)、“学生没有选课、换专业的自由”(47%)和“教材落后”(3%)。学生们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

4.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既给毕业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着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因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外企接纳毕业生明显减少,加上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数量少等因素,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的矛盾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需求也存在矛盾,不少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岗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部分毕业生因求职不顺而产生的过激思想情绪有可能导致群体性行为,一旦某些事件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在学生不明真相或受外界煽动的情况下,极易引发事端,这是校园稳定工作必须特别关注的因素。

三、如何做好高校稳定工作

高校肩负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在高校政治环境基本稳定的背景下,结合当前可能影响高校稳定的几大因素,建立健全高校长效稳定机制是一项基本要务。结合众多高校管理经验以及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稳定意识培养机制,夯实高校稳定工作基础

高校的安定有序,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群体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因此,稳定意识的培养尤其关键。高校各级组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舆论宣传、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发挥主渠道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介手段,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意识培养在高校稳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注重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

(1)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努力在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要针对师生员工中存在的疑难困惑问题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师生员工正确认识并解决好学校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要通过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前景和目标,通过宣传先进的典型,不断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学生对一些政治、思想、道德和价值标准不明确,学校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他们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近荣远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下功夫开展好大学生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弘扬廉政精神,建设优秀校风和学风,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优评奖机制,发挥其强大的激励作用,提升奖惩机制的育人功能。

(3)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做实做好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服务工作。调查表明,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已经成为其生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学校要善于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具体工作中,求学计划教育要注意激励鼓劲与疏导压力相结合,就业教育要注重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普及与引导。

(4)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为学生配好人生引路人。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直接而又重大的影响。高校应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高度,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改进班主任、辅导员的选聘、培训和流动等工作环节,促进这支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倡“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让教师成为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楷模和典范,促进学校全员育人理念的落实。

2.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实现部门协调合作推动稳定工作发展

稳定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部门多且分工细。一般而言,稳定工作涉及信息支持、危险评估、危机预警、舆论引导、指挥决策、任务执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各方面工作需要不同部门承担。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稳定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就要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和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同时,高校稳定工作的自身特点和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建立协同机制。

高校稳定工作协同机制包括: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制度协同。其中,信息协同是基础,舆论协同是重点,指挥决策协同是关键,制度协同是保障。

(1)信息协同。信息协同是一个信息生成→处理→传递→反馈的完整循环。实现信息协同需要建立几个基本系统:

一是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信息采集系统也要运用协同的方法:一方面,信息搜集的触角要延伸到学校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要明确合理地界定各部门的信息搜集职责。

二是信息处理系统。在协同机制下,信息处理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信息处理的过程应该在信息报送的各个层级都存在。

三是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时代要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传递系统要设计合理,节点的分布要总分结合,能形成一个疏密合理、纵横结合的信息网。

四是信息反馈系统。当系统中的某个节点接收到来自其他节点的信息时,该节点不仅要把信息储存到自己的数据库中,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结合拥有的其他信息,得出一个新的信息,并把新信息反馈给其他节点。

信息协同需要重点防范四种现象:信息阻塞、信息延迟、信息衰减和信息误变,以免由于信息工作失误而影响整个稳定工作。

(2)舆论协同。高校稳定工作与舆论密切相关。良好的舆论引导有助于高校稳定工作的开展,消弭处于萌芽状态的不稳定因素;反之,错误的舆论会导致高校的不稳定,并且使不稳定因素迅速扩散。舆论协同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把握舆论动向,做好舆论监测。必须有专职机构和专人负责跟踪舆论,收集舆情,努力做到把握舆论苗头,提前捕捉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舆情,提前作出预警。

二是积极引导舆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校内媒体的主导作用,在舆论导向上抢占先机;要统一新闻出口,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加强与媒体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三是做好高校之间的舆论协同。信息化时代,高校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各类信息在师生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高校之间要加强舆论协同,从舆论上尽量保持口径一致,防止不稳定因素形成水波效应。

(3)指挥决策协同。高校稳定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指挥决策体系,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果断处理问题。其主要内容是区分协同任务、划分协同阶段以及确定协同阶段,基本方式主要有:

一是总控式协同。着眼整体与局部、全局与重点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协同行动。一方面,指挥者要站在全局性的高度掌握整体工作的进度,合理协调各种力量,调控各个部门,使各部门达到有机协调;另一方面,指挥者要抓住重点,以便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协同的力量。

二是导调式协同。导即督导,指挥者和决策者按照原有计划,督促各部门协同合作;调即调节,根据灵活多变的现实情况,指挥者对原有计划作出微调。若在按原计划协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对协同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是联动式协同。参与稳定协同的各部门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制定的计划,时刻围绕某一共同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更大范围内或更高层次上形成协同。这种协同特别强调系统中各部门的积极主动性,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是委托式协同。在危机应对的某一阶段或某项工作中,上级指挥者和决策者可以把指挥和协调权以委托方式赋予担任该阶段此项工作协同的核心部门。委托式协同往往在一些协同情况复杂、协同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使用,是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协同关系的明确。

五是协商式协同。决策者和指挥者在组织协同时,要尽可能地与各部门进行协商,这种协商既有横向又有纵向。只有通过广泛协商,形成具有共识的决策和意见,才能在指挥中更有效地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指挥决策协同还要注意计划协同与随机协同相结合,及时组织协同转换,努力形成决策和指挥自动化这几个问题,提高决策和指挥效率。

(4)制度协同。从表面上看,高校稳定工作带有突发性、应急性特点,但实际上,保持高校稳定的真正基础是日常工作。其中,制度协同是建立高校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一是高校内部制度的协同。高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尤其是高校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来,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每个制度上的差异都会对高校稳定带来隐患。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制度之间要实现协同。

二是高校之间制度的协同。各高校情况各异,反映在制度层面上也不一样。高校稳定工作涉及面广,突发事件往往会突破一所高校而发生连锁反应。因此,实现高校之间的制度协同十分必要。当然,这种协同并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协调成本,实现在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下的协同指挥。

三是高校与国家制度的协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其制度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制度建设之中。否则,就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各项制度时,首先要与国家法律法规协调一致,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制度既合法又合理。

总的来说,在牢固树立高校稳定意识的基础上,平时注意做好危机预警、防范工作,当危机发生时,舆论协同和信息协同立即启动,同时尽快对当前危机和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形成预警,制定预案,指挥决策系统根据评估和预警进行指挥决策协同,最后解决危机,达到新的稳定。新的稳定形成后,还要对协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把结果反馈给指挥决策系统,对原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期建立新的长效机制。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张彦系该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舆论协同信息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