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倔强的父亲

2008-10-22李芸欣

山西文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姐姐

李芸欣

父亲的倔强是有名的。家人、亲戚、同事、朋友无不为父亲的倔强而折服。街坊邻居、邻村上下、城里城外了解父亲的人都说他是个不一般的倔人。

自我记事起,父亲总是穿着中山装。不论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供职,还是在农村务农,不论是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时候,还是在牛活贫困之中,一直穿着这种衣服。母亲曾试图让父亲穿中式衣服,因为做中式衣服省布料,但父亲宁可让母亲继续缝补破旧的中山装,也不穿中式衣服。

父亲个子不算高,大概一米七左右,络腮胡子。他走路永远保持着军人的步伐,目不斜视,炯炯有神,步履坚定。我是听着父亲咚咚的脚步声长大的,自小就知道了站如松行如风的教诲。晚年,父亲的背有点驼了,有时喜欢背着手走路,走路的速度也比不上年轻时了,但他有力的步伐仍旧不变。当他穿着领口扣子扣得严严实实的中山装,而裤脚却带着田野的泥巴,身上挂着劳作的风尘,迈着军人步伐咚咚地从邻居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大家总会带着好奇和尊敬的微笑向他打招呼。

父亲是一个倔强的穷人。记得某年春节前,父母亲商量着没白面没羊肉怎么过年,幼稚的我听到后轻松地说,高粱面萝卜馅饺子也可以过年,没想到父亲因为我这句无意的话很是伤心了一阵子,到了晚年父亲还常常说起此事。父亲是1955年抗美援朝同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那时转业干部工资比较高,母亲又是城市户口,生活也比较好一些。但好景不长,三年困难时期,他响应国家号召,在母亲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她的户口办到农村。后来他再一次响应“人人都写退职申请,组织领导批准”的号召,写了申请,被批准退职。这样就完成了全家由城市户口向农村户口的转变,他也由国家公职人员转变为农民。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那个单位被批准的只有两个外地人,其中之一就是父亲。

父亲退职后,家庭生活每况愈下,由于是外地人,在村里没有亲戚,加之年龄偏大,不太会干农活,只能挣较低的工分。我和姐姐从小就在上学之余捡煤核拔草养兔补贴家用。母亲操持家务,养鸡养兔,农忙时与父亲一道出工,全家人于艰难竭蹶之中度日。1973年正月二十九,贫困中积劳成疾的母亲在为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姐姐做好了最后一顿饭后,带着无穷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是多么盼望她能过了正月呀,因为算命先生说只要过了正月再活一年没有问题。姐姐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母亲去世后,年近花甲的父亲带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承受生存压力的。当时,许多好心人劝他,让十七岁的姐姐不要再念书了,到村里劳动挣点工分,减轻他的压力。甚至有人提出为姐姐订亲,对方可以给一笔彩礼。对于前一种说法,父亲尚可理解,对于后一种说法父亲总是火冒三丈,毫不留情地训斥人家,“我再穷也不会卖女儿。”好在当时的上学费用不是很高,父亲的劳动总能保证吃饭问题,使姐姐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为她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和姐姐先后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时父亲也失去了劳动能力,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可他却闲不住。当他看到农民有病看不起的情况,一方面叹息农民的愚昧,另一方面对一些从医人员缺乏医德深恶痛绝,于是发挥自己祖传中医的优势,以年近七旬的高龄考取了行医资格,在村里当了一名医生。他做医生很特别,针灸从不收费。他认为针灸对他来说没有成本。有许多患者,他总是告诉人家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治疗,也不收费。他的这些办法很多也很有效,老乡们总说是小偏方土办法,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下来。他常说这些办法并不是土办法,也不是小偏方,更不是想出来的,而都是医学著作上有记载的,有案例可查的。对于必须吃药的病人,他开的药剂量小,药味少,而且第一次只开一副。病人治病心切,往往要求多开几副,他总是说服了第一副就要见效的,如果不见效说明药不对症需要调整,他一次处方最多不超过三副药。他说凡药三分毒,治了病就行,切不可过量。他开的药总是很便宜,有时他的药不全,就主动让人家到城里买。有时病人买药长出零钱,就都不要了,他很生气,非让人家拿走,如果当时找不开,他就等有了零钱上门送去,还要批评人家,“你不拿零钱,害得我走这么多的路来送。”某次同家,他给我讲,有个我认识的年轻妇女结婚多年不育,他几副药下去让人家生了孩子。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妇女不育的几种情况,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解释病因,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方法,需要避免的问题等等,像在做一次学术报告。他很自豪地对我说,人家带几百块钱来表示感谢,他很高兴听人家讲述怀孕生育的情况,像在欣赏自己的杰作一样,但坚决拒绝钱物。听村里人讲,父亲谢绝患者钱物的事很多,有时还对人家生气。这样,他作了医生也是穷人。记得他行医第二年末,我回到家里,晚上,他关好了门,脸上挂着孩子般成功的笑容,很神秘地从小书箱中拿出了几个账本,打开后,是非常隽秀工整流畅的数据,我敢说就是专业的财会人员也不过如此。他逐一介绍了总账、分账等几个账本的功能及记账核算方法。最后告诉我,两年来已经实现利润800多元,但现在还不能花,要扩大进药的品种,要制作中药柜。当时的我不知说什么好。父亲就是这样度过了他的最后十五年。他去世后我清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一些书籍和笔记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他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底线,“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父亲有许多崇拜者,直到现在许多人都经常追忆他,追忆他的倔强,追忆他的正直,追忆他那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见解。父亲非常仗义,困难时期,每逢过节,亲戚朋友们都要带些礼品来看望他,一方面是佩服他的为人,另一方面是同情我们家的境遇。父亲总要给对方回赠价值相当的东西,如果家里没有,就专门买好再送去。他说做人是不可以让人同情的,被人同情就会失去平等的地位,在同情者面前会抬不起头来。被人同情,就会欠下人情,人情无价。他常用《聊斋》中《田七郎》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人交友要有志气。

父亲一生与书为伴,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中医理论、历史,以及近代文学,尤其是鲁迅的作品、毛泽东的诗词,甚至党的重要文献等等,都有收藏。在他睡觉的炕头上,总是整齐地码放着许多书,即使在晚年,他都可以信手抽出他要看的书。他是一个以读书为乐的人。在新华书店工作期间,曾经因为忙着看书而忘记卖书。劳作之余,他总在不停地看书。他能毫不思索地背诵《汤头歌诀》的任何段落,他能随手拈来应用典故给我们讲解许多趣事或道理,又能准确地说出某类经典算术题的多种解法。姐姐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父女二人讨论问题时,姐姐提出的问题父亲总能旁征博引地详细论述解答,而父亲提出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有关《易经》的问题,姐姐答不上来。他感叹《红楼梦》诗词中

对于典故应用的惟妙惟肖,曾想着专门编写一本《红楼梦》诗词典故注解的书,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是一个读书与人生完美融合的人。

父亲最大的财富可以说是成功地培养了一双儿女,使他的精神得以延续。可以说,我和姐姐是那个时代那个不幸的环境中最幸运地受到良好启蒙教育的人。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就为我们买了儿童读物陪我们看;我们上学之后,又为我们订了很好的杂志,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挤出钱来做这些事的。不论是劳作之余,还是在“文革”期间被批斗之后,父亲只要回到家里,都要和我们一起读书为我们讲解。1969年,姐姐小学毕业因家庭成分问题被迫辍学了。那时,父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村里的人经常批斗,一次被打得突发疝气不能行走,险些丧了命。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利用一切时间为姐姐上学的事找人。无数次的奔波,终于找到一位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友帮忙,才使姐姐能够继续上学,由此改变了她的命运。恢复高考制度第一年我和姐姐同时考上了中专和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姐姐的高考作文被收入《1977年山西省高考作文选》,那本书的封面上有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有志气的儿女”。他大概认为,能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并有收获就是有志气吧。

好像上帝要专门考验他的意志一样,父亲的一生充满坎坷。他生于二十世纪初,刚刚进入青年时期,抗日战争爆发了,他打拳练功、进抗战学院学习,随时准备打仗。后来在游击区担任小学校长,每天背着手榴弹给学生上课,随时准备转移。抗战胜利后,本来可以安定生活了,土改扩大化开始了,他死里逃生后得了肺病。1982年做白内障手术时,检查出肺结核灶化,他才想起来当时得的是肺结核,居然没有要了他的命。解放战争时期,他得了严重的伤寒,几天几夜昏迷不醒,是被抬下前线的。抗美援朝,他是炮兵,亲眼目睹了身边许多战友的牺牲,而他居然没有受伤。“文革”期间,多少人因为不堪忍受批斗而自杀,但他始终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念头。晚年的他被多种疾病困扰,自己尝试解决的办法,坚持用中医调理,每年秋冬季节都要服用大量的中成药。他研究整理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坚持了多年八段锦和十二段锦、打坐吐纳等健身术,还根据《针灸大成》整理出一套耳保健操,有效地遏制了听力的下降。他从书本中从知识中获得了生命的真谛和生命的力量。

1999年2月5日午后,父亲最后一次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后,安详地离开了我们,没有遗言,没有眼泪,平静地走了。我按他的生前安排,为他火葬。他曾坚持说,土葬的人都选风水好的墓地,是为了保佑后代。我们祖上的墓地是请很有名的风水先生看的,是一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结果还是家破人亡,所以要火葬,要去得干干净净。他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带着平和、满足去了另一个世界,没有牵挂,没有留恋。我相信各路鬼神也会为他的倔强而让路的。

猜你喜欢

姐姐
我的姐姐们
那一刻,有姐姐真好!
你的姐姐还好吗?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姐姐,别拍了!
“讨厌”的姐姐
我的姐姐
家有姐姐
春姐姐的来信
认识“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