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上)

2008-10-22陈国兵杨志才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8年9期
关键词:解析

陈国兵 杨志才

【编者按】作为全国开展新课程改革最早的地区,上海的高考历史命题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上海高考试题命题组长期以来坚持正确的课程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那么,2008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有哪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扬州市历史教学指导小组的杨志才、陈国兵老师对这份试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点评,相信会对广大师生有很大的帮助。

Ⅰ试题解析

A组(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该题考查了考生对特定历史概念的解读能力。正确把握引言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指出了实行分封的方法和目的。正确答案为A。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特定历史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引言出自《韩非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法为教”,意思是指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正确答案为D。

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所以依据限制条件“断代史”可以排除A、D。《三国志》为晋代陈寿编写,非“两代人合作完成”。《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正确答案为C。

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解析】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拥有规模不等的私人武装,巧取豪夺聚敛钱财,是“豪强”的外在表现,这一切根源于他们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据此可以排除A、B。我国科举制直到隋朝才产生,因此可排除C。正确答案为D。

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正确答案为B。

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解析】材料所引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据“霓裳羽衣曲”、“马嵬坡”可以选定C。传说“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诗中“玉颜”即指杨贵妃。正确答案为C。

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据“重文轻武”和“大将不得据地拥兵”可以判定为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别多,故特别害怕掌握兵权的部下将领效法,所以重文轻武,以防武将篡位。正确答案为C。

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解析】司南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出现的指南仪器;西汉时期我国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火药出现于晚唐;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正确答案为A。

9.下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B.宋朝的疆域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

【解析】从地图的疆域特征和行政区划的特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图中有“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而且当时的西藏是“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同时设有行省制度和宣政院。正确答案为C。

10.“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B.波义耳C.拉瓦锡D.哥白尼

【解析】从题干的材料可以看出,此科学家是研究天文的,而且运用了万有引力的知识,选项B、C中的波义耳和拉瓦锡均属于化学家,可以排除;而哥白尼时代还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因此也可排除。正确答案为A。

11.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解析】“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秦末农民起义时基督教尚未产生,明末农民起义未受基督教影响,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因此A、B、D均可排除。正确答案为C。

12.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解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戊戌政变”,“好头颅六个”指的是包含谭嗣同在内的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正确答案为D。

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解析】该题涉及历史证据的确切性,最接近当时、当地的原始材料才是最有力的证据。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同为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所以他们在1921年于上海的合影最为可靠,据此可选定C。

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片中的信息,从图中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朱里二社放出我縣第一顆畝産10 261斤的玉米卫星(朱里二社放出我县第一颗亩产10 261斤的玉米卫星)”可以看出是当时浮夸风的表现。正确答案为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B.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D.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术语的理解。当今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贫富程度,被分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和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两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所以通常被称为“南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通常被称为“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关系进行的对话和会谈通常被称为“南北对话”。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我国思想活跃的原因、表现和内容,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学科能力,解读信息和阐释问题。答题时要准确把握设问的要求。如“为什么要进行反思”就是要求回答进行反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既可以宏观概括,也可以介绍各个思想家的具体主张。

【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你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发展历史。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和评论。在对第(1)题进行解释时,要突出苏联在两极格局和“冷战”中的地位;答第(2)题“美苏对抗”的表现时,应将“冷战”和“热战”的表现都答出来;对第(3)题进行评论时,要突出该时代的特征和该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

1.以下对腓尼基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尚未解读的象形文字 B.它是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文字

C.它是已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文字 D.它是从拉丁文改造来的文字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再现能力。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亚洲西南部城邦国家,由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城邦组成,位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腓尼基文字由22个字母组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形成汲取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营养,又是拉丁文的始祖,已经被历史学家所解读。正确答案为C。

2.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A.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 B.农民要向地主缴租

C.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 D.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解析】A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特征;B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D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时期的社会现象。国家刚出现时是奴隶制的国家,而且当时处于铜石并用时代,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因此A、B、D均可排除。父系氏族公社向国家过渡时期是私有制刚刚出现的时期,正确答案为C。

3.下图表示的是()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解析】从上图可以看出,图中的国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由此可以排除掉A、D。而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没有到达大不列颠岛,不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希腊半岛等地,因此C项也可排除。正确答案为B。

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C、D四个选项分别对应的节日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信息是找出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D选项中的“龙舟”。正确答案为D。

5.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解析】判断的依据是“装饰功能”,“依”与“隐”讲的都是实用功能;“表贵贱”说明了衣服的标识功能。古语讲“衣者身之章也,道俗不可混杂,富不得奢靡,贫不得秽陋”,由此可见衣服在古代作为装饰功能的用处极大。正确答案为D。

6.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解析】“以礼入法”中的“礼”来自于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礼”强调的是等级贵贱,“礼法”二字是描述儒家传统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之间关系的点睛之语。“以礼入法”,以礼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制定法律,以礼的精神定罪量刑。这种历史现象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正确答案为A。

7.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率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段记载反映了黄帝部落的()

A.自然崇拜 B.灵魂崇拜 C.祖先崇拜 D.图腾崇拜

【解析】根据崇拜的含义,崇拜动植物的为图腾崇拜。在父系氏族形成的过程中,许多部落支系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黄帝所率熊、罴、貔、貅、貙、虎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正确答案为D。

8.下图所示是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以下对这些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第①阶段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

B.第②阶段商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C.第③阶段大量劳动力聚集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

D.第④阶段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解析】从图中的人所使用的工具来看,四个人所对应的分别是野蛮时代、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个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阶段。图④反映的是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折射出信息社会的产业特征。人类在信息文明时代,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最重要的产业。正确答案为D。

9.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妙 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自由选择科目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亚里士多德话语的内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宣扬的是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教诲,要敢于追求真理。正确答案为C。

10.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

A.英国、法国 B.英国、西班牙

C.法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懂“民族国家”的含义。民族国家是指一种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政治地理学的概念,而民族是一个文化和族群的概念。理想的民族国家里所有的公民使用同一种语言、分享同一文化和道德价值。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时代。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的发生对英法两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受战争的推动,两个国家均在15世纪末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而欧洲的其他民族国家的形成比英法都要晚。正确答案为A。

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从引言的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这是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答案为D。

1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解析】注意题中的限制性条件是“政治体制”。这种变化是“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使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了议会的制约,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此确立。A、B、D明显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C。

13.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③攻占巴士底狱 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四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于1852年,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1789年7月14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1804年。正确答案为C。

14.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B.威廉一世C.兴登堡D.威廉二世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1862年俾斯麦被威廉一世任命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他坚持推行军事改革,竭力把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他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为此目的,他推行“铁血政策”,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施展外交手腕,在短短的五年内,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最终统一了德意志。正确答案为A。

15.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题,实际上是要求比较建国前后人口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后有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的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于1971年,这一政策的推行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的增长率。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主张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居高不下与小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没有关联。正确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

16.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解析】该题从文明史的角度考查了东西方文明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内容及特征,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回答第(1)题时要注意回答文明“区域”,如“黄河流域”。回答第(2)题“不同的政治制度”时要从宏观入手,如“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等。

【答案】(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岸的古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

(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

(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17.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发展历史,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回答第(1)题时要有历史依据,如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政策。英国的“福利国家”被称为“从出生到坟墓”的“福利”,回答时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第(2)题中的“内容”可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列举出来;而“特征”则应强调其“全面性”等。回答第(3)题时要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答案】(1)德国俾斯麦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

(2)内容:在教育、健康、住房、失业、退休等方面全面实行社会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特征: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实现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需求。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从正面看: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对英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以后其他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借鉴和模式,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加重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解析
睡梦解析仪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解法思考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