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无声处(一)

2008-10-16王智华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纳兰容若世事静静

“天何言哉”是孔子的人生感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洞穿世事后的领悟,而在那一个高秋,陶渊明望着天边三三两两的飞鸟,也终被自然最本真朴素的悠长意味感动到欲辩忘言。大音希声。当琵琶曲终,青衫泪湿,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对同为天涯沦落人,同样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最好的注解。

可是,我们毕竟是行走于尘世中的人。这个世界繁华如斯,让我们总是安静不下来。人们碌碌无为地四处奔走,迫切地想用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安安静静地与自己的心交谈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对于寂寞淡泊的生活而言,一把椅子,一段沉思,足矣。可是人们却总在自己的房间里添上越来越多的摆设,渴望混迹于人群的喧嚣嘈杂,以为这声色喧嚷即是自己不孤单,不寂寞,充实快乐存在着的证明。殊不知,寂寞,正是人生最难得的知己,也只有在沉寂中,我们才能听到生命最真实的声音,让灵魂静静沉淀。

人们习惯于大声地表达自己,可他们滔滔不绝的言辞却一点点地淹没真实。人们为了几张照片的真假争论不休,人们对着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人们积极地围在争吵的人身边煽风点火。他们以为是在表达自己,却免不了沦为鹦鹉学舌般的人云亦云,他们以为自己想到了什么了不起的道理,却不过是在用华丽的词藻,掩饰内心的空洞、无知和浅薄。一个时代如果吵到连可以与真实的自己谈心的地方都难以找到,那么,纵使有看似百家争鸣的热闹,仍是该深深悲哀的。

我们毕竟是单纯幼稚的吧!而需要多么深切地觉悟过,失望过,才能终于从容不迫,淡定沉默地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看作自然规律;将金钱权利、声色犬马视为过眼云烟。

正如李后主,有“晚妆初了明肌雪”的才情,却是在国破家亡之后才会“无言独上西楼”,叹人生长恨水长东;或是苏轼,沉淀了十年茫茫死生恨,才能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思;或是纳兰容若,经历痛彻的生离死别,才能淡淡地回忆起“相看好处却无言”的当年寻常。

世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多是执著地追寻着自己坚持的真理,可他们不知道,其实生活的真谛归于平淡。它简单朴素到如一瓢饮,一箪食,但却是沉默的。在无声无息的角落静静看傻傻奔波的人们到底不知在追寻着什么。

而了然这一切的老子,念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骑着毛驴不紧不慢;释然的禅师笑着敲敲对世界好奇地聒噪不休的小和尚的头,什么也不说;深林的古钟悠悠地叩问天地;茅舍的深井年复一年地沉思。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教师点评

“于无声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题目,正如引言谈及的:“生活中的无声,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意蕴。”于无声处,用心静静地倾听,听到的,是自然藏蕴着的生命的法则。人生的真意,是内心生命之泉的潺湲的流淌之声,是无声之境表现出的深切的情思,而所有这些“听到”俱出自生命的思考,文化的积淀。看树是一棵树,看树不单单是一棵树。“于无声处”的“听得”正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文化的深浅。于此而言,王智华同学的对世人嚷嚷的不甘寂寞的反思,对苏轼、纳兰容若古代文人诗词中所表现的无言处正是情感,体味深切。吕紫琛同学于废墟之“满目荒凉”中听到的“千言万语”,自然静谧无声处听到的“浅唱低吟”,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生命静了,不浮躁了,那些关于我们生命的关于人类生命的声音才真正地响起来了,让我们静静地听,于无声处。

(管维萍)

猜你喜欢

纳兰容若世事静静
此时不再道“寻常”
醒着
无 题(1)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识时务者为俊杰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采桑子·当时错
单纯
世事无常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