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作文“于无声处”写作示例

2008-10-16刘金铃

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粉蝶辽远静默

刘金铃

作文题目

浪平知水深,影淡识山远。

生活中的无声,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意蕴。其实,无声的种类很多,大音希声,至道无言是无声;扼腕悲息,无泪凝噎是无声;亘古苍凉淹没于辽远是无声。在种种静默中往往是“此中有真意”,就看你如何解读,如何品味了。

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1

于无声处

◎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二(7)班 郑季羚

粉蝶之于繁花,恰似渺小而静默的存在。飞翔,不过是一种生的本能;而声响,只是不曾出现过的奢望。然泰戈尔曾说:“蝴蝶计算光阴不是以月而是以瞬间,因而它的生命足够长。”轻扇羽翼,寂寂无声的它们,却诠释了关于生命的至道。如同所谓的蝴蝶效应一般,看似微小无动却可以湮没万物。

这,便是无声的力量,在静默中获取至道、至远、至深……乃至天地。

若说,蝴蝶是无声的存在,那么,于无声处,便是更形而上的体验。

梭罗于瓦尔登湖,就是为了这种体验。远离都市喧闹、现代工业,只携一斧,便奔赴那静谧的湖畔。没有同伴,没有纷扰,就连鸟鸣泉滴之声都鲜有,所余的只是无声的孤寂。梭罗视其为一种自然的回归,他愿将自己大好的光阴虚掷于这浩渺静寂。而这种回归在我看来,正是对无声处最大的褒奖与认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佛语用于此处倒也恰当。人本生于自然,受形于天地,诞生于寂寂。宁静、澄透、空灵、悠远乃是自然的本貌,而无声则是其最原始也最根本的状态。

于无声处,是还原本然,回归人类内心。

同样的,中国古代文人也从无声处得到了莫大的启迪。或许有别于梭罗般对自然的追寻,而相对的,是对自身的探索与询问。

古语有大音希声,大悲无泪。当遭受莫大的悲哀时,声音已然无力而苍白。于是,柳三变有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后主有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纳兰容若有云“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

由此,无言是一种立于有声之上的宣泄,它是对情感的深挖与扩大,是对自我的追寻与升华。故古人常有默然。默然于遭贬后的郁郁寡欢,默然于得势时的豪气干云,默然于时过境迁的扼腕叹息……选择默然,并非是无视其存在,而是隐的智慧,亦更是无声的智慧。

如同陶渊明,隐于南山之下;如同苏轼,畅游于赤壁;如同李易安,伤怀于点滴秋雨;如同李白,把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用心,于无声处,谱写了最绚烂的篇章。

此中真意,亦无需多言,自在心中。

摘下耳机,让周围变得安静,抬头看香樟叶接连覆盖了头顶大半的天空。偶有飞鸟无声地掠过,突然出现,又转瞬即逝。世界似乎没有声响,但眼底却有万千色彩。心渐渐静了下来,伸手仿佛便可以触到空中那兀自飞翔的一羽彩蝶。

教师点评

无声处在常人看来,往往是冷寂、是苍白、是生命的无力。可从中,作者却聆听着关于生命至道的诠释。

乘着轻扇羽翼的粉蝶,文章引领我们做形而上的体验。于是,于无声处,我们“宁静、澄透、空灵、悠远”地沉浸于宇宙的本然、自然的本貌、生命的至性中。

作者说得好,有时,“声音依然无力苍白”,那么,是思想,为沉寂于辽远的无声至道引为黄钟之响;是文化,将湮没于黯然古卷的无语凝噎筝弦奏出隽永的清唱;是生命的平静,使我们透过秋雨的轻絮,“在静默中获取至道、至远、至深……乃至天地”。

(沈晓年)

猜你喜欢

粉蝶辽远静默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春天的“使者”
预备,出发!
黄色四翅小粉蝶
爱在发生时
烦忧
烦忧
黄色四翅小粉蝶
语言拼贴:不能复制的粉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