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苏

2008-10-16白蓓蓓

中学生优秀作文·中考专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白流苏穗子丝绒

白蓓蓓

一条黑色的丝绒披肩,是父亲从塔吉克斯坦带回来送给祖母的礼物,祖母又送给了我。这个午后,我就披着它坐在客厅里,阳光从窗外斜斜地探进身来,落在木几上,杯子里泡着酽酽的红茶,伸手去端,披肩上绾结的流苏便滑落下来,仿佛过去了的许许多多的日子,丝丝缕缕,拂去而又来……

总觉得爱我的人不会离我而去,谁知去得竟是如此匆匆。两个月前,我的祖母还真实地坐在那里;两个月后,我竟连她的魂魄都抓握不住。心底的痛楚如肉中芒刺,不动声色,却又如影随形!

一阵凉意袭来,下意识地拉紧了披肩,那些流苏纷乱而又散开,各自滑下,在临近黄昏的光里微微抖动。

哦,流苏!

小时候,看祖母做“活儿”,在许多东西上绾结流苏,按东北地方话,祖母叫它们“穗子”。窗帘上有穗子,蒙着收音机和缝纫机的台布有穗子,祖父那绣着花的烟荷包上有穗子,父亲自行车的鞍座套上有穗子……都是祖母用各色丝线手工编结的。端午节里,我们姐弟几个的衣服上都挂“钱儿”——用铜钱大小的布片和细秫秸穿成的吉祥物,下面也坠上穗子。童年的大部分记忆就是关于这个——寒冬的日子里,坐在炕上的火盆儿边,看着祖母结穗子。

几年前看小说《倾城之恋》,里面的主人公叫白流苏,总觉得这般好听的名字唯有张爱玲那样的鬼魅女人才取得出来。那个穿着优质旗袍的女人,那个落寞惆怅的女人,那个在胡琴声里对镜起舞的女人,她不叫白流苏叫什么呢?

手中茶杯里的热气冒上来,氤氲飘渺中,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一袭暗红色的古香缎旗袍,高高的衣领遮住一部分脸庞,水样的眼睛闪着幽幽的光,皓腕上一对银质的镯子。她抬起手,拢了一下鬓边的发丝,和着身后蓦然响起的音乐节拍,那是她故乡的胡琴声,悠远而缠绵。但这个女人不是白流苏,是我的祖母武香梅……

泪水潸然而下,那是水质的流苏。■

阅读演练

1.在“泪水潸然而下,那是水质的流苏”一句中,作者用“流苏”来作喻,有什么好处?

2.文章开头三段,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但恰到好处,请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对祖母的回忆中,跳跃性地写到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这一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作用非凡。试分析其妙处。

4.根据全文,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1.①文末点题,既紧承上文的行文脉络,又升华人物的内心感情,表面流水潺潺,实则感情的大潮波涛汹涌。②化虚为实,将对祖母的深切思念化为具体的物象。

2.①营造了一种怅然而悲凉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②烘托出“我”因失去挚爱的祖母而无比伤感、痛楚的心情。③勾起“我”对祖母历历往事的回忆。

3.①补写祖母的身世。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一样,祖母也有着优裕的家庭条件和丰赡的精神享受。②衬托祖母的勤劳和聪慧。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不同,祖母在所嫁人家的困难生活中,不是以大家闺秀的身份自居,而是毅然承担起一个大家庭的生活重担,并用自己满腔的爱把一人家的生活调剂得情味十足。③这一同一异的刻画,不仅使祖母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将“我”情感的潮水推向高潮。

4.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为“流苏”,从丝绒披肩上的流苏写祖母结的流苏,再写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最后写“我”潸然而下的水质流苏;暗线为“对祖母的思念之情”,作者睹物生情,回忆生情,比照生情,直至无限思念化为“流苏泪”。

猜你喜欢

白流苏穗子丝绒
复古又美好的丝绒风
丝绒主场阳光下的温暖感
丝绒雾唇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
老人鱼
老人鱼
老人鱼
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