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8-10-15叶云梅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评价

叶云梅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几年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在逐步适应中,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人的思维定势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现我提出对几个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评价方式要相对超前于教学模式的变革

社会对教育筛选功能不断强化,使得人们对学校教育期望出现偏差,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到一个“应试”的狭小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得不盯在“升学”的焦点上.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多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的方式,“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思想依然盛行.考试成绩仍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尺.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地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确实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评价方法多元化,而且应该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新课程伴行的评价模式相应出台,评价重心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要求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点滴的进步以及各学科、各方面的收获,并进行阶段性的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及家长评.这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学生成长记录袋只是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学生的辅助依据、参考资料,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主流.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操作较为烦琐,最终以何者标准为参照系来评价和衡量成长记录袋还有待商榷,这又成了随之而来的新难题:一大堆零散的材料要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难度较大.况且,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尺的“中、高考指挥棒”如不调整,各学校课程改革必定不敢大步前行.这些势必严重束缚教师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多表现出瞻望和裹足不前.

二、新课程需要优化师生资源配比

虽然一再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教学视学生个体学情而相应调整教学的深度、进度和难度,这是基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每个个体的前提上,对于仅有二十多人的小班来说这不难做到,而小班化教学要求更多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配置.依我国现状,各学校还是以较多人数的大班为主.对于五六十人的班级,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方法,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和表现、能与教师“对话”的机会并不多.而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多门学科累计的任务自然压弯了学生稚嫩的肩头,久而久之,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与教育部所倡导的“减负”思路相违背.倘若情景创设、活动用具全部由教师构思、准备,无疑较大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并且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师包干、代办的模式,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教学中区分度加大:思维敏捷的学生将激发起其更大的兴趣,愈发好学、乐学;而反应较慢,基础差的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怕学.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的,而老师尽管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实施新课程不能搞一刀切

新教学模式对教学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瞬息万变.我们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抓取这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扩大信息量,增加课堂45分钟的容量,要求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缩小全球间的跨度以及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这就必然对学校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每所学校都能有相应的配置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课程改革所勾勒的宏伟计划必将有所延滞.这就有待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学设备,尽快使各城乡学校有相应的硬件,早日沿着课改大道前行.不过,没有相应设备的学校,教师决不可因陋就简,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创设情景,因地制宜,就手边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资源.

四、新教材的编写要走出旧课程的阴影

就以我执教的高中生物学科为例,近年这一科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改动较大.新教材的编写将原本放于高三选修册中的内容加入,容量增大,分为必修1、2、3和选修1、2、3六册.原授课计划从高一开始,每周2~3课时,高二会考前完成必修内容,教学时间相对充裕.而有一些省份从高二开课,每周3或4课时,这就意味着一年内要完成三本书的教学,时间比较仓促.那么,每节课要真正将学生活动开展起来,并较好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教材的编写应该多聆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内容设置应该科学化、系统化.否则理论与实际脱节,要真正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恐怕不是件易事.

五、教师应坦然面对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仅从教育理念上改变,还须切实体现在行为的变化上.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是充当教师的忠实听众,唯师言必从,遏制了自身潜力的挖掘.新课程改革模式所营造的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以培育其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真正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就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形成终身受益的素质和能力.俗话说:以其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学习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看似教师轻松了很多,其实教师的备课量却大大增加了.当然,在教学中也不能对传统模式全盘否定,不假思索地摒除传统模式中好的东西,应该取之精华,“破”“立”结合;也不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借口放弃教师应有的责任,而“隔岸观火”,全面否定或弱化教学中教师的调控作用.

全盘分析,权衡利弊,新课程改革固然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但这是起步伊始的必经阶段,现在正稳步发展,而且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变革,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之所以面临重重困难,就在于它是植根于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模式上,深受束缚.以上所提出的一些拙见并非是否定新课程改革,而旨在表明课程改革之路是崎岖的,期望教研机构多深入教育前线进行调研,更加完善课改目标.同时,也是和同行一起探讨、共勉.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评价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