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习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2008-10-15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课本生物学会

李 凤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考生物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和培养各方面能力是教育教学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使学法指导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把学习方法转化为便于操作的学习模式,使无形变有形,并在学习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下面就八个方面谈谈学习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一、学会“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自己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当然,敞开课本联系社会也是“看”的一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如活动课中所学到的小麦锈病防治、鸡的育雏与免疫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为他们走向社会、振兴当地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自编乡土教材.如编写《小麦的田间管理》《果树的整形与防病》《西瓜的嫁接与管理》《养猪、养鸡综合技术》及《生态养殖设计与操作》等等,让每位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几门实用技术,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学会“听”

首先,明确听课听什么.要听教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教师对一类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教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再次便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学习方法,吸取他人的实践经验.

三、学会“言”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讲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老依靠于教师的讲,每一位同学都应

该积极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哪种表达更为准确?不妨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四、学会“忆”

忆即复习工作,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地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应该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重视“双基”回归教材.复习时应注意步步为营、章节过关、不留盲区,使各个知识点烂熟于心,并注意理清头绪,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以提高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是帮助自己在具体问题中熟练运用各知识点的基础,也是熟能生巧的保证.

五、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六、学会“练”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但知识点碎而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通过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以提高对知识的识记、运用、分析综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学习成绩.强化训练主要措施有:①强化课堂训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闭卷完成,学生会做的题目完成后才能对答案、看书、讨论或问教师.这样有利于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提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消除对课本和答案的依赖,树立自信心.②坚持自我测验.要求自己能复述章节的基础知识,对重点内容要进行整合概括,形成知识链,增强自己的记忆力.③不断减少题量、提高难度和能力要求,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承受力.

七、学会“纠”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测试总少不了,那么当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该做什么?有一些学生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等待着教师的讲解.其实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正确的思维;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八、学会“研”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往往都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力和

创造力等探索能力将会增强,也为将来对生物学科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本知识是解决实践问题的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最新科技动态,特别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动向,对能用课本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知识不要放过,在强调知识运用的同时,逐渐增强自己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如: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治、“非典”、“禽流感”、“人类基因组计划”、“神舟”系列飞船动植物搭载实验、环境污染与治理等众多的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纯知识的掌握中,学会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关心社会、关心科技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棚蔬菜的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讲“物质代谢”时,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适时阉割的内容进行讲解.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为了能将生物知识活学活用,适应高考,作为学法指导的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认清高考命题的特点,形成学科认识网络;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适当拓展,强化知识链;科学训练,重视实验题;练技巧,求实效.

总之,生物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同学们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习,顺应新的时代潮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本生物学会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会分享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