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中有效互动的探究
2008-10-15詹海珍
詹海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科学搭建师生有效互动的操作平台,优化课堂教学.
一、有效预设,创设互动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1.分析教材,创设互动
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
才能激活和用活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通道.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带日历,编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考考老师.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是哪几个数.”同学们开始时不信老师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如图1的日历争先恐后地考老师,结果老师都一一准确迅速地作出了回答.
同学们感到纳闷,接着老师亮出底牌,说:其规律帮了忙.大家注意到了吗,同行的数有什么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规律?
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兴奋地发现:同行的数是连续整数,同列的数,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大7.
老师总结归纳:“利用这两点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分析学生,诱发互动
随着新课改深入,我们的课堂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设计有效的提问,诱发问题意识.这是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动力,也是“互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例如,学习了“线段”后,有一种问法: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关系怎样?另一种问法: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种问法对学生来说,显然前者往往无所适从,而后者语言明确,针对性强,不仅给了方向性提示还留下思考空间.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努力把“问”的权利更多地给予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了解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适当制订应变对策,以及练习中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等等.
如,在复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时,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并且拆分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各小组纷纷设计问题研究,如:“怎么拆都行吗?”“从哪些角度来拆分三角形?”“有哪几种拆分方法?”等等,有些问题简单,有些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学生们对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充满了解决的期望与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二、有效参与,再创互动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学生对话的平台,注重学习过程的设置,把整个教学过程设置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慧,形成思维的张力,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因此,在教正方体展开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做”,找一个正方体纸盒,将它们沿某些棱展开,观察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再要求学生一起把图形画出来,“想一想”,有什么规律,交流将展开图分成几种类型.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既动脑思想、又动手实践.给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新的背景下来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使得理解得到升华、内化.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鼓励者,给予活宝适当的指导和建设.
三、有效评价,升华互动
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发挥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例如,在“统计图”“平均数”等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设计的统计图,运用平均数知识设计的报告单,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人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与重组.更主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大胆怀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或者结合班规,给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加分,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关爱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碰撞,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