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与勾股定理有关的数学思想

2008-10-15周启东

关键词:三边扬州市直角

作者简介 周启东,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八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学成绩一直处在全区的前列,近年来曾获得扬州市广陵区“教学创新能手”称号,广陵区“育花奖”赛课一等奖,扬州市“教学创新能手”称号,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称号.多年来一直参与江苏省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发表文章200多篇.主编教辅书10多部,参编10多部.

数学思想是解数学题的“灵魂”.总结、概括数学思想,有利于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把《勾股定理》这一章中的数学思想总结如下.

例1在△ABC中,AB=6,BC=10.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AC的长是多少?

分析:要使△ABC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三边就要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很多同学容易联想到勾股数6、8、10,认为要求的AC是直角边,AC=8,从而造成漏解.本题应该就AC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设AC=x.因为要使△ABC是直角三角形,所以AB、BC、AC这三条边应当满足AC2=AB2+BC2或BC2=AB2+AC2,即x2=62+102或102=62+x2.因为x为正数,所以可得x=2或x=8.故AC的长为2或8.

点拨:要使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的长一定满足较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如果所求的边没有交待清楚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它就有可能是最长边,也有可能不是最长边.这提醒我们,平时做题时应当养成认真审题、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注意分类讨论.

例2如图1,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两直角边AC=6 cm,BC=8 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则CD等于().

A.cm B.cm C.cm D.cm

分析:这是一个和折纸有关的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可以先动手做一做,体验一下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寻找题中相关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是一个含有平方关系的等式.求线段的长时,可由此“等式”列出方程,运用方程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解:由折叠过程可以得到AD=BD.设CD=x cm,则AD=(8-x) cm.在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D2=AC2+CD2,即(8-x)2=62+x2,解得x=.因此,应选择C.

点拨:在近年的中考中,这类折叠问题呈现的方式常常都很活泼、亲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完全可以现场实际操作、体验,充分感知探索的乐趣.不过,解题的关键还是要抓住题目中各线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勾股定理并结合方程的思想进行正确的求解.折叠过程一般都会出现一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适当地标注这些关系有利于解题.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训练的机会,多探究.

例3如图2,在由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标有AB、CD、EF、GH四条线段.其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

A. CD、EF、GHB. AB、EF、GH

C. AB、CD、GHD. AB、CD、EF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分别求出四条线段AB、CD、EF、GH 的长度,从而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再分别选取其中的3个长度,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最终把数又转化为形.

解: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为1.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B2=22+22=8,CD2=22+42=20,EF2=12+22=5,GH2=22+32=13.

因为AB2+EF2=8+5=13=GH2,所以AB、EF、GH这三条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因此,答案选B.

点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把三角形中的“形”的特征(有直角)与三边长“数”的关系互相转化,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范.在近几年各地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以网格图为背景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线段的简单计算,也有比较复杂的图形性质的探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应当认真审题,计算出每条线段的长,如有可能,把它们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以便进行判断.

例4如图3,在直线l同侧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

分析:本题不可能分别求出S1、S2、S3、S4,但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和勾股定理的知识分别求出S1+S2、S2+S3、S3+S4,从而利用整体的思想来求出答案.

解:根据题设条件可以证明Rt△ABC≌Rt△CDE(AAS),故AB=CD.

因CD2+DE2=CE2,而AB2=S3,AB=CD,CE2=3,DE2=S4,故S3+S4=3.同理S1+S2=1,S2+S3=2.所以S1+S2+S3+S4=1+3=4.

点拨:化零为整,化分散为集中的整体策略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方法.不少数学题中,每个未知量我们不一定都能求出来,但这些未知量的和或差等我们却可以求出.

例5如图4,分别以Rt△ABC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则不难证明S1=S2+S3 .

(1) 如图5,分别以Rt△ABC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那么S1、S2、S3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必证明)

(2) 如图6,分别以Rt△ABC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请你确定S1、S2、S3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容易得解,(2)中需要求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

解:设Rt△ABC的三边BC、CA、AB的长分别为a、b、c,则c2=a2+b2 .

(1)S1=S2+S3 .

(2)显然,由等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S1=c2,S2=a2, S3=b2,故S2+S3=(a2+b2)=c2=S1 .

点拨:本题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运用类比进行探究,其关键就在于理解勾股定理.当然,后面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还可以继续探究:分别以Rt△ABC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的相似三角形,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呢?与直角三角形相“连接”的图形的面积间一般都存在数量关系,上面的例4也说明了这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三边扬州市直角
我的发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一类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凹槽形”相似图形的应用
巧摆直角
拨直角
一道2007北方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的推广
三角形三边关系考点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