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冲浪(7则)
2008-10-15佳佳
佳 佳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俄罗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发现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在科学界,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申拜对“污染”
暑假的到来,本应是学生暂别紧张学习生活的开始,然而很多家长却把目光转向了各种暑期补习班、辅导班、提高班.有关专家提醒家长,要及时扭转这种不当心理.过度学习容易适得其反,要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暑假应该是没有学习压力、亲近社会、亲近自然的假期.
◎数学名言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20世纪中国数学家)
音乐能激发、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克莱因(19世纪、20世纪德国数学家)
◎历史回音
当然,使我最感压抑的就是我可怜的父母所遭受的(经济上的)灾难.我已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儿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唯一使我坚持下来、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去读书学习,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如果你总想抓紧一分一秒用来娱乐消遣,估计是搞不好学习的.
◎言论
★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滴水见海
★一天到晚,让手机牵着;一天到晚,让报纸、电视、收音机、网络上的信息牵着;一天到晚,如老牛被绳子牵着.
——当代人难以觉察的无奈
★一分钟之内完成的事,可能让你后悔一辈子;让你骄傲一辈子的事,不太可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慢工出细活
★问很多问题,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点子.
——戴尔计算机创办人麦克·戴尔的话
◎开心总动员
有一天,0跟8在街上相遇,0不解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
有一天,0碰到10,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说:“小样儿,傍上大款我就不认识你了?”
有一天,0碰到101,很同情地问他:“哎,怎么拄上双拐了!”
有一天,0碰上了Q,大吃一惊:“老弟,怎么长尾巴了?”
有一天,0碰上00,埋怨说:“胖子,怎么不吭不哈就结婚了!”
有一天,0在路上看到9,打趣道:“哎,兄弟,怎么截肢了……”
◎科学新知
美国科学家日前表示,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脑不稳定,使大脑突然出现“短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科学家戴维·丁格斯说,大脑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就好比是灯亮着和熄灭的状态.当睡眠不足时,大脑会在清醒和睡眠两种状态之间频繁快速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大脑会出现瞬间功能丧失的现象.丁格斯将这一现象称为大脑的“短路”.
丁格斯等人在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4名试验者的大脑进行观察.在一夜没睡的情况下,被测者大脑的多个区域都发生了明显的瞬间功能丧失现象,如注意力下降和视觉处理程序突然中断等.而当这些人得到很好休息后,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读图时代
书海无涯莫迷航——您有方向吗?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
>“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中,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6位全球著名科学家聚首论道使京城再掀学术旋风.报告犹如一场场学术与思想的盛宴,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对科学的执著热爱,他们积一生经历而沉淀提炼的人生箴言,让有幸对话大师的青年学子受益良多.
去找到那块拼图
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鲁道夫·阿瑟·马库斯透露,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很好的钢琴家,在他5岁时就教他弹琴,但只有6个月他就放弃了,“因为我更喜欢数学,喜欢将玩具拼成建筑物,这一爱好影响了我的一生.”
“科学研究就像是做拼图游戏,科学中每一个小的进步就像是发现了拼图中的一小片,许许多多的片断放在一起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案.我选择了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找到许多拼图,但还差几片,我就设法去找拼图里别人还没发现的那一片,最终获得了成功.”
努力增强自己的人力资本
“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富足程度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西班牙曾经侵占整个美洲大陆,但后来衰退了,相反荷兰这个国家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却是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其财富就是在人力资本不断投资中积累而成.”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的激情演讲始终深深吸引着大家.“学物理、化学需要有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且数学一定要好;学历史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理清各种各样的事件与人物关系;学经济学的要求则更多,一方面要懂得人情世故,知识面要广,另一方面要求逻辑思维能力要强,数学也要很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接受培训,不断增强人力资本.”
借钱去读最好的大学
蒙代尔教授最早的专业并非经济学,“我是在大学选修经济学课程时爱上了它.”谈起早年求经历,大师一向敏锐犀利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当在华盛顿大学读经济学研究生一年后,家境贫寒的他出于对未来前途的迷茫,分别找了三位导师进行咨询.第一位建议蒙代尔去考康奈尔大学,并承诺帮他申请奖学金;第二位是他们的经济系主任,果断地建议他去报考全美最好的大学,即使借钱也在所不惜;第三位导师则建议他去找一个有钱的女孩做妻子,让她来为他支付学费.
“我实在找不到有钱的女孩,只好听从了系主任的建议,借钱去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院,这是全美最好的经济学院.”蒙代尔继续着他的幽默.“后来我才知道,三位导师对我的建议恰是他们各自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第一位导师来自加拿大,用奖学金读完康奈尔大学;第二位导师则借钱上了哈佛大学,这所学校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第三位则在娶了有钱的妻子后,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蒙代尔变得严肃起来,“我庆幸自己在年轻时作出了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将目光盯在诺贝尔奖上是不对的
“仅把目光锁定在诺贝尔奖上是不对的,重要的是研究者对知识本身的热爱.”马库斯教授在学生提出“您是否把诺奖作为人生目标”时笑着回答,自己当初选择化学研究时根本不知道诺贝尔奖这回事.“如果只把目光盯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那人生中失望和不开心的时候会很多.我更多的是关注我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诺贝尔奖只是偶尔想一想,这已经足够了.”他期待年轻人能保持对做事本身的兴趣和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样无论人生取得成功还是陷入低谷,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
了解你所不了解的
在表面化学、多相催化和固态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盖博·索马杰教授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时说:“科学其实是一种情感化的东西,表面化学对我来说是一种艺术.对于科学,一个聪明和勤奋的人也许并不能成为卓越的贡献者;对于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科研工作的焦点就是以这样一种探索的心态去了解你所不了解的.然后,从你所发现的这个新奇的问题着手,找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创造一门新的科学,这才是科学研究成功的要诀.成功的关键在于判断力,把焦点放在你所不了解的事物上.”
敢于牺牲勇于尝试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荣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演讲中为同学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11岁那年,一天,父亲把一个汽车的点火装置拿回家,并且告诉他,这个装置可以充6伏特的电,但是在机器的另一端却可以释放出高达2 000伏特的电压.这样一个神奇的装置立刻激起了道格拉斯的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
他突发奇想,充入6伏特的电就可以释放出2 000伏特的电压,如果为它充入600伏特电的话,那将会发生多少不可思议的奇妙变化?这个机器又将会释放出多大的火花?这个大胆的设想把道格拉斯强烈的求知欲一下子提了起来.年小胆大的他真的找来一个600伏特的变压器接到了电源上.“当时我看到的火花有这么长!”
道格拉斯教授用两只手拉开一尺多长的距离,形象地向同学们描述火花的长度和他当时的惊讶之情.“我的身体正跨在电容器上,火花蹿出的一刹那我就失去了知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另一个房间的地板上.”
说起这段难忘的往事,道格拉斯说他至今还心有余悸.“用不着跟你们说所有的故事,我能活着走过童年,并在今天到这里演讲已经是非常走运.”
但是,道格拉斯教授却强调,正是这种为了科学而敢于牺牲、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成就了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就读之后,他所经历的比童年那次事件更加凶险的境况不计其数,但他从来没有畏惧过,更没有退缩,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并最终一举登上诺贝尔奖奖台.
(摘自2007年9月18日《北京晚报》)
附:诺贝尔奖大师寄语中国青年
罗伯特·蒙代尔:只要你努力,世界更精彩!
托马斯·谢林:准备好,机会就要来了,抓住它.
理查德·施罗克:用你们的努力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祝好运.
约翰·格雷斯:努力学习,保护环境.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我希望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你们都不要放弃自己的道路.
沃尔特·科恩: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
纤维的好奇,导致“无烟火药”的发明
瑞士化学家申拜对纤维特别感兴趣,一心思索着对天然纤维的改进.为求得安静,他偷偷地进行实验,岂料有一天他的爱妻蓦然闯入,申拜一时手足无措,碰翻了桌上的两瓶强酸——硫酸和硝酸,高浓度的酸流渗入纤维中,“污染”了纤维.后来他又好奇地进行清洗、干燥,不料这些纤维竟又自动爆炸.“污染”纤维的爆炸,更引发他的好奇,经苦苦求索,细细分析,他终于在1846年意外地发明了无烟火药.
贝尔泰洛对“狗”的好奇,导致肝脏特殊功能的发现
1828年,德国化学家武勒将氰酸铵加热,转变为尿素,破天荒地填平了无机界与有机界的鸿沟,推翻了“生命力论”.1845年,德国化学家柯尔合成了醋酸,“生命力论”更是江河日下.1854年,法国生物化学家贝尔泰洛合成了脂肪.1861年,俄国化学家合成了糖类.“生命力论”已毫无生命力了.
18世纪下半叶,科学家误认为动物体中的有机物只能从植物中获取.满脑好奇心的贝尔泰洛对“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用高糖类食物喂一组狗,用低糖和无糖食物喂另一组狗.他从这些狗的肝脏中取出血液化验,发现含糖量均很高.头脑机敏的贝尔泰洛经分析后认为:动物的肝脏极有可能将非糖类转化为糖类.紧接着他又进行了一系列严密的实验,确证动物的肝脏具有“造糖”的特殊功能,打破了动物只能摄取植物中的糖类再进而分解的传统观念.
罗蒙诺索夫对“空气”的好奇,导致“燃烧学说”的建立
1772年,瑞典科学家舍勒发现和制取了氧气.翌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独立制得了氧气.由于他们头脑中“燃素说”牢固地占据着地盘,因而不可能提出“燃烧学说”.还有英国的波义尔虽然进行了金属燃烧的实验,发现金属燃烧后,其重量明显增加了,但他出于对“燃素说”的信仰,误认为“燃素”透过玻璃容器与之化合所致,因此也不可能推翻“燃素说”,建立“氧化说”.
俄罗斯学者罗蒙诺索夫,也做了跟波义尔相类似的实验.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实验反应前后重量不变,从而推翻了“燃素学说”,建立了“氧化学说”,提出“质量不灭定律”.罗蒙诺索夫敲响了旧传统的丧钟,摒弃了当时极为流行的“燃素学说”.这主要是因为他能精细地进行化学实验,不让空气进入燃烧后的密闭容器中.稍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样通过精密实验,得出跟罗蒙诺索夫一致的结论.在铁的事实面前,“燃素学说”的谬误暴露无遗,遂为科学家唾弃.
(摘自《科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