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市370名高职生贫富差距调查及“裂痕效应”教育预防策略

2008-10-11李海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3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高职生

【摘要】“裂痕效应”教育预防策略主要有:教育重心要由只重职业技术转向人格和人性的培养;拓宽助学渠道,加大对贫困高职生的物质扶持力度;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使其以健康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挑战;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净化校园环境。文章认为防止“裂痕效应”最为根本、有效的策略是提高高职生道德适应能力。

【关键词】裂痕效应;贫富差距;教育预防策略;高职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高职生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勿容置疑,高职生群体在经济状况上所呈现的巨大裂痕给多数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引发了“裂痕效应”。

一、高职生贫富差距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选样方法对连云港四所高职院校2005、2006、2007三个年级的高职生做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题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分,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2.22%。其中男生150人,占总样本的40.5%,女生210人,占总样本的59.5%。城市户口的高职生208人,农村户口高职生162人,分别占总样本的56.3%和43.7%。编制的问卷涉及高职生贫富差距、高职生对当前贫富差距的感受和贫富差距对高职生的心理影响三个方面,共计39题。在确定施测问卷之前,对已经编制好的问卷进行了试测,从中发现7题与本次调查的目的相左,并根据试测对象的建议添加了3题原始问卷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最终确定调查问卷题目为35题。

(二)连云港市四所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平均主义不再是我国经济的“拦路虎”,全国人民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加之“十五大”确定了“在按劳分配”的基础是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积累迅速扩大,具体表现在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化,地区和行业差距拉大等方面。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们此次调查得出:89.2%的被调查者的消费来源主要来自其父母的收入,换句话说,就是依靠家庭来维持其生活。因此,居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高职生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本次调查发现高职生贫富差距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生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本次调查发现,在370名高职生当中,只有21.3%的高职生家庭人均年收放在3000元以下,家庭人均年收入3000~5000元之间占23.4%,5000~8000元占37.6%,8000~10000元的占10.6%,10000元以上的占7.1%。此种收入分布基本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社会学研究证明,收入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时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分布则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分析,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比重稍重些,除此之外,高职生家庭收入分布格局是比较合理适中。

2.高职生间贫富差距比社会贫富差距小。高职生间贫富差距比社会贫富差距小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家长自设保护屏减轻贫富差距对孩子的影响。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家长帮高职生交完學费后,或是一次性给高职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或是每个月寄给高职生生活费。所有的家长都尽力地为孩子创造安心读书的环境,但不让孩子清楚知道家庭收入情况。他们或是担心孩子有过分优越感,或是担心孩子忧虑家庭经济状况而影响学习。其二,部分高职生即使清楚地知道家庭的收入状况,但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会不真实地填报家庭收入。有些高职生为免别人看不起而高报家庭收入,而有些高职生怕别的同学嫉妒而低报家庭收入。这样使得高职生间的家庭收人差距较真实的差距要小。正是这种保护屏的作用,使得高职生间的贫富差距要小于社会的贫富差距,也使得贫富差距对高职生的冲击要小于社会贫富差距对人们的冲击[1]。

3.高职生消费结构相对合理,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富裕生和家庭贫困生消费状况差距相当惊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来自苏南(南京、苏州、镇江、常州)的高职生和来自苏中(扬州、盐城)和苏北(连云港、徐州、宿迁)的高职生在消费状况上有着明显的差距。来自苏北地区的高职生往往要通过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或是业余外出打工(卖气球、时装店导购)来维持生存。而来自苏南地区的高职生或以在大学里尽情享受生活、追逐时尚和新潮,崇尚个性和品味。本次调查的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连云港四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月消费支出低的只有132元,高的达到了3000元。月消费支出低于150元的占6.5%,150~350元的占35.8%,350~600元的占39.3%,600~1000元的占10.2%,超过1000元的占8.2%。他们的消费结构也比较合理,每月消费支出平均在448元:消费结构如下:伙食费平均为258元,占总消费额的57.6%;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支出92.5元,占总消费额的20.6%;通讯、娱乐的支出平均发展水平97.5元。理性消费是主流,但也存在高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现象。83%的学生认为应树立“量人为出,合理消费”的消费观,25.1%的学生认为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只有2.7%的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超前消费”。这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来消费,不应盲目消费、超前消费。但也有些来自苏南富裕家庭的学生,有42.2%的学生持“追求享受,超前消费”的消费观。为此有关专家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高职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缩小“象牙塔”里的贫富差距。有一部分“贵族”高职生却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俱全[2]。

二、贫富差距“裂痕效应”成因与表现特征

贫富差距“裂痕效应”是指校园中过大的贫富差距或裂痕对高职生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都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3]。高职生内部这种贫富悬殊的现象很容易使一些贫困生的心灵扭曲导致“仇富”心态,其实“仇富”并不是仇视财富本身而更多的是仇视富裕者对贫困生的一种态度[4],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贫富高职生往往呈现出两极现象:有钱的在炫耀没钱的在嫉妒,一端在张扬自负狂妄和浮躁,另一端更多地表现出沉闷自卑压抑与虚荣,其实心态都没有端正,严格说来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健全人格[5]。

(一)“裂痕效应”的原因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裂痕效应”,就不难得出它产生的原因了。其一,“裂痕效应”产生的根源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存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从纵深影响我国各项政策的革新,从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各家庭的收人差距逐步扩大。巨大贫富差距的存在,势必要通过家庭反映到每一个高职生身上,造成在校高职生之间的贫富分野,“富高职生”月消费达几千元,而“穷高职生”则只有几十元。其二,“裂痕效应”产生的直接诱因是不能正确对待贫富差距现象。贫与富是相对的,大多数高职生理解不了这一点,更不用说用一种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对待暂时的贫富差距。多数人在自卑、自闭、自怜心态的支配下不能把暂时的经济贫困作为改变命运的巨大动力,整日怨天尤人、悲观度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把“啃老”视为当然,狂妄自大,挥霍无度,其实这种狂妄自大,挥霍无度会引起“穷高职生”其三,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注意到贫富差距对高职生产生负面影响,更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是“裂痕效应”加剧根本原因。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忙于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重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的课标,编写校本教材,加强校企合作等工作,对贫富差距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未太多关注,也就更谈不上采取必要措施解决问题了,这就更加剧了“裂痕效应”。其四,金钱上的优势导致进取心不足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学习是“裂痕效应”的温床。一方面是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而无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方面是富裕生生活上的奢靡。富裕学生往往看不见农村学生身上的许多优点,更看不到自己身上铺张浪费、不良消费的缺点,虚荣心滋长,盲目地追求社会潮流,追求享受,而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裂痕效应”基本特征

其一,“裂痕效应”表现为心理失衡和行为错位。心理失衡的主要表征是在悬殊的贫富差距面前,处于弱势的高职生往往对生存和学习表现出焦虑抑郁;对逆境表现无奈、自怜;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不自信,甚至恐惧自卑等等。相反,处于强势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生活处境表现出过度的优越感,通常是目空一切、高傲自負、炫耀狂妄。行为错位主要表现在求学上的实用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理想信念上的现实主义和生活方式上的虚荣主义等。其二,“裂痕效应”的实质是强化高职生的原初身份。高职生的原初身份是高职生进入学校之前由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及生活地域等因素所赋予的家庭子女身份。有效整合高职生原初身份是消除“裂痕效应”的锐剑,换句话说,一个能高效地整合学生原初身份的学校里很难有“裂痕效应”滋生的温床。自改革开发以来,在“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越演越烈的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为一些眼前短浅的利益,疏于整合高职生的原初身份,而且视专业冷热收费。学生公寓也分起等级来,这就进一步强化的高职生的原初身份。其三,“裂痕效应”的负面严重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的职校校园,人员的高密集性、交流接触的高频繁性,让贫富差距与学生近距离化,这势必对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极坏的影响。

三、“裂痕效应”的教育预防策略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学生内部的因贫富差异而产生的“裂痕效应”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一效应对一个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有消极影响。因此探索一套确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教育重心要由只重职业技术转向人格和人性的培养

一直以来,社会上衡量一个高职学生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其在学校中学到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实用性、毕业进入社会之后看名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才教育与选拔机制也以这为衡量尺度的缘故,并通过学业考核来进行层层淘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使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校园带来诸如“裂痕效应”消极的东西。在其消极影响下,一些青年导致自私、颓废、人格障碍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走向犯罪。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由着重学业转为着重健全人格培养。

(二)拓宽助学渠道,加大对贫困高职生的物质扶持力度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高职贫困生助学工程建立起了以“奖、贷、助、补、减、勤”等经济救助为主的救助机制,坚决落实每个高职业生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政策。虽然这一政策在某一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学习期间的生存成本,但还有很多贫困高职生因得不到应有的救助而无法安心完成学业。在“裂痕效应”带来的新问题面前,高职院校应和当地政府一道发展社会救助力量,鼓励企业、社会建立民间助学基金。还应不拘一格地把贫困生纳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待遇、改革奖学金制度,设立贫困生奖学金,确保获得奖学金的贫困生比例。

(三)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使其以健康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挑战

对正处于“心理断乳”的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是相当必要的。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未成年人蜕变为成年人的敏感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和心理完善手段来调适其消极心理有利于应对“裂痕效应”的侵扰。从这个层面来讲,强化以下两点认识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有些学生由于误解了心理辅导的作用,误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理辅导不等同于心理疾障治疗。在实施对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时应注意心理辅导的内容具有梯度性和多样性,同时还要兼顾高职生心理疾障问题的解决和高职生心中的各种疑惑的化解。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志,财富和个人能力并不能无限等同,贫穷与无能也不能划等号。用父母或他人劳动所得的钱来炫耀和挥霍不是英雄好汉,每个学生作为人都是平等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学生没有经济上的贫富,所谓贫富只是家境的贫困和富裕,有的只是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进而使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彼此宽容、和睦共处。同时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积极面对人生,把逆境转化为财富,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优化人际关系、调整心态、放宽眼界,塑造健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四)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净化校园环境

社会贫富差距反映到学校的形式多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来歪曲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净化校风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不要让金钱成为一部分学生骄傲的资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要引导学生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承认贫富差距,但最终是要消灭贫富差距,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对有志的学生来说,贫困也只是暂时的现象,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改变贫困[6]。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关注高职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成才”而疏忽在人际知识掌握上“成人”,不能把高职生当作“就业工具”和“做事机器”去培养。高职生一旦缺乏人文教育,没有了独立、批判、平等、互助、奉献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性,就只能成为智商高情商低、有技术没精神的空心型才子,同时,由于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会使他们无法摆脱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并因此不得不遭遇包括“裂痕效应”在内的校园问题对自己的无休止纠缠[7]。

综上所述,物质资助、心理劝导和价值观教育等策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冲“裂痕效应”,但它们所显示出的物质主义、情感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仍然需要我们进行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反省。因此,我们认为防止“裂痕效应”最为根本和有效的策略是提高高职生道德适应能力。高职生内化和践履道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自信。自信要显示出它强大的奋斗力,就应该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结合起来,以平常心态直击自身弱点,用勇气来解读社交的无穷乐趣。要客观而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比较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客观公正给自己一个科学的定位。这一定位能给自己信心,以克服自卑;第二是尊重。尊重从行动或态度上来讲,是交往双方对对方的优点表示由衷的赞赏,而对其不足给予大度的宽容和真诚的劝勉。因此,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就应成了克服贫富差距“裂痕效应”锐器,同时还有利于克服偏执和孤僻心理;第三是自制。自制的道德价值在于它是个体实现由本能之人转变为自觉之人的重要条件,是个体自己把握自己、防止情感和欲望走向火热和膨胀的关键;第四是求实。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力戒狂妄。

【参考文献】

[1]陈月婷,张敏霞,张旺清,沈廷川,肖俊辉.在校高职生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高教探索,2005,(1).

[2]苏庆伟,白宁.浅谈在校高职生贫富差距现象及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6,(3).

[3]匡促联.高职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应对偏差及其矫正[J].湖南社会科学2007,(5).

[4]邰永琳.大学生仇富心理初探 [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2).

[5]王勤,王妮妮.贫富差距对高职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6]温建平,张灵辉.试论大学校园贫富差距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5,(6).

[7]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1999,(4).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3- ),女,新疆石河子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行为科学、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高职生
改革开放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述评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资本占有量差异、收入机会不平等与财产性收入增长——基于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制分析和实证检验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遗产、赠与和贫富差距——美国学者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