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旷达处世获高寿等
2008-10-10徐锐等
徐 锐等
庄子,旷达处世获高寿徐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著有《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为人达观,很善于养生,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先秦时代,他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十分罕见的了。
庄子曾经讲过疱丁解牛的故事,其寓意非常深刻。疱丁是一位宰牛的屠夫,其宰杀菜牛的技艺十分高超。一般屠夫宰牛,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即使是技术高明一点的屠夫,也得一年换一把刀;而疱丁宰牛19年,竟然从来没有换过刀,屠刀仍然像刚刚磨过的一样。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原来一般屠夫用刀乱斫乱砍,刀上很快就出现缺口;技术好一点的屠夫亦不能避免损伤刀具。惟有疱丁进刀时能避开大骨节和筋脉结聚之处,专找筋肉肌骨之间的缝隙进刀。因而避免了刀具的损伤。庄子说这个故事蕴含了深刻的养生道理,故在《庄子》一书里写道:文惠君曰:善哉!吾闻疱丁之言,得养身焉。
另外,庄子平时很重视陶冶人的思想情志,认为情志安定,无惊忧恐惧情绪,自然不易生病。即使遇到意外事故,也不易受重伤或发生生命危险。庄子曾以醉汉撞车而不死为例,说明保持情志安定的必要性。与此相反,如果怀着惊恐急躁情绪往下坠落,伤势就会严重得多,甚至有生命危险。这是由于前者“神全”而后者神躁不安之故。
笔者有一友人曾遭遇车祸,从汽车上摔落下来。同时摔落者有多人,有的摔死,有的重伤,而他却仅受轻伤而已。原来他被摔落时根本没有别人那种惊恐慌乱的情绪。由此可知,保持镇定自若的情绪,对于保护人体健康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庄子还能以十分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的生死问题。他对人体生命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庄子却蹲在那里鼓盆而歌。惠子责备说,同你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结发妻子死了,你不哭也罢,为何鼓盆而歌呢?岂不违背常人情理!庄子回答说,开始我也很悲痛,后来仔细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世上,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了,故以鼓盆而歌欢送和庆贺我的妻子重新回归大自然。如果嚎哭痛泣,反而显得不懂得生命的道理,所以我不哭。
庄子对生命现象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远远高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这在当时来说,真可谓超凡出众了。
(编辑王建国)
午睡养生乐王祖远
“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宋代诗人蔡确的这首午睡诗。意境幽美,恃致高雅,道出了午睡之乐的真谛。
午睡是克服昏然困乏现象的养生妙方,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举措,还是养精蓄锐的怡情享受。唐代诗人白居易诗赞曰:“暧昧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南宋诗人陆游也说:“不觅仙方觅睡方。”
在午睡中,宋人吕荣阳是闲卧竹床,悠然看山:“老看文书兴易阑,谁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王安石是悟禅悟道,返老还童:“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
唐代李建勋的“睡方”更令人叫绝,他宁可放弃到郊野游玩之乐,也不愿影响午睡之乐。其诗曰:“他皆携手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他的午睡习惯成为癖好,即使打雷也惊动不了他。
午睡还俗称“梦见周公”,由“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典故演化而来。据说一位老师有午睡习惯,曾作诗贴于卧室门上以示访客:“有客敲门不起身,食饱须眠三十分;莫怪老师无礼貌,先见周公后见人。”
(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