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吗?

2008-10-10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玛蒂尔舞会项链

徐 利

2008年第2期《语文教学之友》刊登了郭朝霞老师的《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读后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觉得分析论证不够严密,特别是结论无法让人接受。浅见叙述如下,以求教于郭老师及大方之家。

郭老师认为路瓦栽哪怕不买猎枪、不去打猎也要给妻子买件衣服去参加舞会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晚会上看得见政界的全部人物!以图将来的升迁”。我认为不排除路瓦栽有这个目的,但主要是为了博得妻子的欢心。从整篇小说来看,除了这一处外,其他地方关于路瓦栽的描写看不出他有想跻身上流社会的想法。当妻子在舞会上陶醉、狂欢时,他却在走廊里呼呼大睡,这怎么能够让上司关注而获得升迁呢?郭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样说来,前来参加这次舞会的真正目的已很明确了,那就是意在公关,工具是自己的漂亮妻子!为博得上司一笑,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包装自己的妻子;为图将来的升迁,他甚至可以献出妻子一晚上,供那些有权有势的部里头号人物尽量观瞻,任意拥抱。事实上,女人本身也愿意这么做,只是男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做幕后操纵者,做一名不露声色的导演。”分析玄而又玄,结论牵强附会。试问:路瓦栽是“幕后操纵者”吗?是“一名不露声色的导演”吗?他是一个既因妻子漂亮、又因自己无权无势连在家里都没有多高地位的“小人物”,充其量是妻子的“狗头军师”。

提出借项链的是路瓦栽,由此得出“路瓦栽也一定有虚荣心”的结论是对的,但得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路瓦栽相比,其实是‘小巫见大巫”的结论就让人无法接受了。玛蒂尔德有了一身体面的衣服仍然“郁闷、不安、忧愁”,认为“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处处带着穷酸气”,故“很想不去参加这个夜会”。路瓦栽认为戴上几朵鲜花就可以,而玛蒂尔德不依,觉得“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太难堪”。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路瓦栽才想到去借朋友的项链。由此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远大于路瓦栽的虚荣心。

丢掉项链后,路瓦栽提出先不要告诉弗来思节夫人,就说项链的搭钩弄坏了。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路瓦栽有自尊或虚荣的成分,但也有一种无法交代的自责和愧疚在里面。郭老师认为“之所以这么做,全是出于男人的一种自尊或虚荣”就有点绝对化。郭老师认为:“正是由于路瓦栽的严重虚荣心作怪,才驱使他在紧要关头,做了个悲剧性的选择,终使他携带着妻子在虚荣心的羊肠小路上,越滑越远!”丢失别人的东西进行赔偿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他没有让妻子告诉朋友真相不对,但并非就不直接赔偿了,他也做了一些努力——“他到警察厅去,到各报馆去,悬赏招寻,也到所有车行去找”。退一步讲,路瓦栽让玛蒂尔德把丢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弗来思节夫人,后者会告诉他们“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吗?郭文还说:“他们俩后来的默默承受,默默还债,似都可见路瓦栽的强烈虚荣心在作怪。怕说出来事实真相——让妻子戴着赝品去参加盛大舞会会使自己在上司和同事面前感到羞辱……”这就更不好让人理解了!我们都知道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三处设置伏笔暗示了项链可能是假的,但是小说中人物并不知道项链是假的。当玛蒂尔德历经十年已还完账、在公园碰见弗来思节夫人时,弗来思节夫人才告诉她项链是假的,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何来路瓦栽“怕说出来事实真相”呢?

因此,我认为郭文分析论证不够严密,而结论也不对,给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觉。另外,还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我们应该从整篇小说来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旨。小说一开始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玛蒂尔德沉溺在想凭借姿色跻身上流社会、过富贵生活的幻想中,强烈的虚荣心暴露无疑。正是这种性格弱点才造成了她的悲剧。玛蒂尔德如果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角,她的虚荣心如果不是胜过路瓦栽,小说有必要这样写吗?还有一点不太为人注意,那就是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丢失项链。做个大胆推测:项链或者被人偷去,或者因为玛蒂尔德疯狂跳舞而从身上掉下。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与玛蒂尔德忘乎所以、完全沉浸在自己强烈的虚荣心被满足的快乐中有极大的关系。否则,项链很可能不会丢,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总之,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要甚于路瓦栽的虚荣心。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玛蒂尔舞会项链
丢失的项链
舞会
长腿舞会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秋天的舞会
找项链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真心假项链
圣诞舞会进行时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