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

2008-10-10黄泽池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批判性精神思维

黄泽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思辨能力。但离开课堂教学去谈思辨能力的培养,就算再完美的方法也只是空中楼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语文观”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不但能使语文课堂凸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创造平等的对话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课堂的调度上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见过一些教师把这个过程安排得十分详尽,但到课堂操作中就受阻了。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并不会总是顺着教师的引导思路走,于是教师为了导向最终目标,强行阻断学生的思路,把学生“规范”到预先设定的思路上,得出“完美”的结论。尽管教师的设计目的很明确,结论也很深刻、正确。但由于课堂缺乏是与非、变与应变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教师潜意识里的权威心理、以我为主的心理作怪,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本不可能得到表现。

教师必须意识到,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思辨的目的,本来就是通过思考、分析来辨别对与错,说简单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能用充足的理由和清晰的条理来支撑。对课堂上提供的教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研究,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保持探索的欲望,保持思维的兴奋,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权威、正确的化身的身份出现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产生依赖性。学生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反正老师会给我们答案的。学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见解随意横加阻断,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教师是创造平等对话空间的主角。为此教师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学生的角色来与学生思考、分析、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二、培养质疑意识。质疑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考,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所以,质疑意识是思维力,特别是思辨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特殊能力。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提出疑问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且更要的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创设质疑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论辩平台。论辩的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思辨欲望,有利于对概念的把握,理清思路层次,逐步辨明事物本质差别,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掌握更多的说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论辩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争辩,各抒己见,挖掘潜能;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课本、教参、老师质疑。课堂上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次让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机会,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论辩,论辩能使学生思维火花熊熊燃烧。如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笔者把“推敲”的典故一说,学生们兴趣高昂,各持己见,争辩不休。笔者适时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纷纷从诗的内涵、诗的意境、诗人的心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辩。尽管这次“意外”破坏了事先安排的教学进程,但学生不经意间运用了所学到的诗词鉴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段思辨能力的练习。

四、强化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技能和品质。它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方面。高中阶段是思维成长的活跃期,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海绵式”和模仿式,在学习中像海绵一样大量地吸收信息、知识,对榜样或参照物进行模仿,不能对事物的概念、本质进行探究、辨析,不能对事理进行审视、论证,也就是说没有具备思辨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性、独立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不受情境暗示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活动,是思维之再思维。它不仅审视、分析、判断别人的认知、思考过程,还审视自身的认知、思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批判思维的培养,本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要培养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包括:求真的精神、思想的开放性、思想的独立性,对否定的自信性和乐观性;认知的坚持性和成熟性;对事物的探究性与好奇心等。语文课堂要成为一个探索的空间,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探索的引导者,从本质上改变身份,改造课堂教学设计。以平等的身份、开放的思想、宽容的心态,以巧妙的问题、适当的点拨、恰当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甚至在课堂上的学习探索中,允许学生的“冒犯”“无知”“荒谬”,因为批判精神从来就不是循规蹈矩的。许多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坏孩子”往往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先行者。如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讲到了造成焦仲卿夫妇悲剧的原因,有学生提出悲剧的根源是他们自己,他们为什么不私奔或者把刘兰芝像包二奶一样藏起来。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像是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版,这时教师的评价、引导就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了。如果一棍子把他“打杀”,学生批判精神也许从此消失。但如果能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那么学生对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意图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助长学生的批判精神,也有利于其批判思维的锻炼。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具体内容包括:①解析能力,即把事物、知识、理论分解成它们的组成部分,要发现它们的不足和错误;②评价能力,是指评价事物的意义,以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陈述的可靠性、信息的关联性、证据的正确性对已经表明和未表明的立场、意图和观点进行评价与判断;③推测与假设能力,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资料,运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推测与假设;④检验推测与假设的能力,通过演绎方法证实或者否认提出的新假设或者推测。

[作者通联:广东云安县云安中学]

猜你喜欢

批判性精神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