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和谐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2008-10-09陈黎东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超越现代传承

陈黎东

摘 要:现代和谐思想是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中积极的因素,而对其中实现和谐的目的、手段以及理论体系上进行了超越。

关键词:现代;和谐思想;传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187—03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和谐问题的论述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进入21世纪,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现代和谐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密不可分,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在充分汲取传统和谐思想现代价值的同时,通过创新,实现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时代性超越和发展。

一、现代和谐思想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传承

现代和谐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传统和谐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强调“人和”,主张“以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①

传统和谐思想重视建立通融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人和、和谐,《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荀子也强调人和,强调“群居和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⑤。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就必须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则,他极力反对损人利己、乘人之危、欺诈残害他人的行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⑥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根本原则,天下百姓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⑦道家认为,人有其自然的本性,这种自然本性来源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因此人也应发挥其“自然无为”的本性。《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老子提出的“无欲”、“无为”、“无争”,“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无非是要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损有余以奉天下”,实现相对均衡。⑧

现代和谐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对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产生影响,如果社会不能及时地加以协调,那么就必然影响和破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就必然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和均衡机制。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人际的和谐,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谦让、诚信、友爱、互助、兼爱、奉献和宽容。人际的和谐发展为阶层之间的和谐,表现为强势阶层对弱势阶层的扶助、馈赠、慷慨以及阶层之间的交往、尊重与合作。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点,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协调。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将和谐精神用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济方面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⑨“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⑩这里所说的“知天”、“事天”,都说明人要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这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的境界。《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宋张载综合了天人和谐思想的精髓,首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并从辩证和谐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的主张,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了生动描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13)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珍惜自然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14)

现代和谐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环境的产物,人也改变着环境。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理应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互利。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条件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在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的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平衡与协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可循环发展。确立生态文明观念,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最佳选择。

3.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的“仁爱”、“兼爱”等观点,主张人的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物与欲的关系。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15)儒家讲“仁爱”,反复强调人性可以向善,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重视“修身”的作用,提出“安身立命”的主张,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就可以达到“善”的境界,实现身心的和谐。孟子也提出了人性善论,指出人性为善,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诱发人的善端之苗去培养人的美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儒家还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6)“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7)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18),反对放纵欲念。道家讲“兼爱”,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老子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要求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以求身心内外之和谐。在《庄子·人宗师》中说,颜回在“忘仁义”、“忘礼乐”之后,达到了“坐忘”的境界。所谓“坐忘”就是要排除干扰,而后才能达到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

现代和谐社会提出人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含着人的各项素质的全面进步与提高,包含着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即是人必须学会与懂得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身心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人的身心和谐基础之上。强调以诚信友爱作为其道德基础,坚持以德治国,发挥道德在维系社会联系中的作用。

4.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现代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主张以仁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主张“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国家外部环境的和顺与和谐,提倡“协和万邦,与邻为善”、“内睦者家道倡,外睦者人事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思想,其宗旨就是求得普天之下万事万物的和谐共处。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19)意思是说大国尤其应该谦下。如果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游那样谦下,人与人就能够平等交流,国与国就容易和平相处。这是最早反对大国主义的思想萌芽。在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问题上,孔子、孟子等都主张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与国之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现代和谐思想主张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维护世

界和平,注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现代和谐思想对传统和谐思想的超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以东方式的语言和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超越。

首先,现代和谐思想比传统和谐思想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由于传统和谐思想产生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社会,思想文化上封闭、保守,其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多凭直观感觉,缺乏科学依据。并且其观点多散见于儒家、道家、墨家等经典文献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传统和谐思想不同,现代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经过几代领导人不断发展创新所形成的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和2月21日在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作了全面深刻地阐述。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其次,在提出和谐思想的目的上,现代和谐思想超越了传统和谐思想的“民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和谐思想由于是建立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群体剥削多数群体的基础上,是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前提的,缺乏社会公平和公正,它有严格的君子、小人之辩,它的和谐是要百姓安分守己,不得僭越,更不能犯上。虽然它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但是它往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现代和谐思想则是建立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和谐的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而这种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在实现和谐的手段上,现代和谐思想超越了传统和谐思想的“机械和谐”,实现了社会的“有机和谐”。

在传统和谐思想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力支撑,社会产品缺乏,不能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要,所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伦理道德修养(20),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法则,同时辅以强硬的军事和行政控制等手段,以便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就只能形成一种缺少社会公正,压抑人身自由、缺乏人格平等和个人权益,缺少社会活力的“机械和谐”状态。与传统的仅仅依靠政治强力维系的简单机械和谐不同,现代和谐思想不再依靠政治强力维护社会和谐,而是在承认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主要依靠民主法制,依靠社会主体的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功能协调,因而能够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整合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从而形成社会的整体有机和谐,具有可持续性。现代和谐社会不仅追求经济的发展,也追求政治的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谐,也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不仅追求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也追求社会系统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我们所要的和谐是变革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中的和谐。(21)

总之,现代和谐思想并不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充分汲取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同时,通过创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超越。

注释

①莫江平:《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子路》。

④《孟子·公孙丑下》。

⑤《荀子·天论》。

⑥《论语·颜渊》。

⑦《墨子·兼爱上》

⑧(14)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2月28日。

⑨《论语·阳货》。

⑩《孟子·尽心章句上》。

(11)《老子》第二十五章。

(12)《庄子·齐物论》。

(13)张载:《西铭》。

(15)张国清、程前宏:《试论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6)《论语·里仁》。

(17)《论语·述而》。

(18)《论语·尧日》。

(19)《老子》第六十一章。

(20)张九海:《传统和谐思维的冷思考》,《唯实》2006年第4期。

(21)李晓勇、张厚军:《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以往和谐思想的超越》,《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责任编辑:耦 合

猜你喜欢

超越现代传承
跨界与超越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