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不列颠与柳树

2008-09-28

都市文萃 2008年9期
关键词:柳树图案英国

蓬 生

我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日子里,可以说很无意地,发现这里极难见到柳树,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大不列颠是否存在柳树。而在我们的国度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到处可见柳树那飘逸婀娜的身影,柳树实在是中国最大众化、再普通不过的树木了。

英国的树木自有其特色。据我所知,这里常见的树种有:橡、椴、桉、山毛榉、栎、紫杉、枞、梧桐,诸如此类。很坦率地说,到了英国,我完全成了“树盲”,只觉得目触之处,大大小小的植物都是那样陌生。拿英国这些常见树来说,其中的大多半,我壓根不认识,或者说分辨不出谁和谁,我只是从书本上知道它们的大名的。唯有梧桐,可以说还比较熟悉。因为我们国内的许多大城市,都把它作为主要的绿化树,尤其南京城里,从市中心去中山陵的道路两侧,那些颇有年头高大壮硕气势巍峨得令人赏心悦目的梧桐,可算金陵一绝了。

那么,你一定要问:英国到底有没有柳树呢?回答是肯定的。英国不但有柳树,而且其历史恐怕还颇悠久呢!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有几处提到柳树。以《哈姆雷特》为例,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哈姆雷特误杀了国王的御前大臣,而大臣的女儿奥菲利娅正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奥菲利娅由于丧父而变得疯痴,她爬上小溪旁边的一株柳树上,因为枝丫折断而落水身亡。再如《奥赛罗》中,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被丈夫奥赛罗害死前唱的一首歌,名叫《杨柳歌》:“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啜泣,歌唱那青青杨柳……”当然,这两个剧本其故事的背景一在丹麦,一在威尼斯,也就是说写别国的事情,但涉及的许多自然风物大体上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基本上多是这种情况。

再有,英国18世纪散文家、剧作家和诗人约瑟夫·艾迪生在《我的家园》一文中,则明确提到英国有柳树,他说有一条小溪从他的家园里蜿蜒流过,“它穿过一排排紫罗兰、报春花,还有一片片柳树”。据说,英国还有这样的古老习俗:人们痛失心爱的人,往往会佩戴柳叶花圈以示哀悼。

我不必要这样引经据典了。我不如说说我的亲眼目睹,这最能说明问题。那还是我去英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偶然地,竟发现伦敦的圣·詹姆斯皇家公园里,在小湖之畔众多的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很不起眼地耸立着两棵柳树。它们已老态龙钟,其中一棵朽干中空,显然饱经世间沧桑坎坷,只有那顽强的柳枝仍娉娉婷婷,尚有一番可人的仪态。除此之外,可以说,在英国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别的柳树。尽管我的当地朋友说,在远郊僻野碰巧也还是可以见到柳树的,话虽这么讲,但是,我在英国走了许多地方,始终无缘与柳树邂逅。

而在这以后,当我知道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时,我更加确认,在英国你别想找到许多柳树,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中国才是柳树的国度。这个文化现象便是:18世纪,英国的许多瓷器上,都绘有这样一种中国式图案,那就是白底蓝色,一个中国人站在桥上,桥边有棵大柳树,柳条飘飘。据说这种图案在当时很流行,为人所熟知,以至于英语中出现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短语——“柳树图案”,英文就是wil-low pattern,这在英语大辞典中也可以查到。

这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18世纪甚至更早些,英国已开始同东方的中国交往,要不,当时英国日常使用的瓷器上怎么会出现中国式图案呢?二是中国给英国人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那就是中国到处都有柳树,中国人与柳树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柳树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中国与柳树之间几乎可以画等号。

这种也许是简单化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应该说,中国人广种柳树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这大概与柳树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强,极易存活成材以及用途广泛有关。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我不是植物学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觉得,我们栽种柳树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诗经》产生的年代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明证。柳树那特有的柔美形象,往往惹人遐思,以至于寄托中国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柔韧、和美、重情、含蓄的文化精神。

尤其是古代的文化人,常常把柳树作为崇高情谊的象征,将之与离别、怀想、愁怨、思旧这类缠绵感伤的情绪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古人早从汉代开始,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甚至于产生经典古曲《折柳》描绘这种情境。我不知道这曲子有没有流传下来,可以想象,它一定是有几分凄婉悱恻的。李白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足以说明这首曲子当年流传之广与感人之深。白居易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以柳的叶、丝作比,何等形象与精当!李商隐诗:“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送迎都以折柳表达友情,可谓别开生面。戴叔伦诗:“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望柳思远,肝肠寸断,一个“织”字,何等生动!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观柳生发的一种抚今吊古的慨叹。

在中国的古代甚至是现代诗文中,以柳为题材或涉柳的作品,虽不能说浩如烟海,恐怕也难计其数,蔚为大观。正是如此,中国人钟情于柳,寓情于柳,吟柳,颂柳,艺术家还画柳,赋予柳以极其浪漫的色彩与醉人心怀的情调,这无疑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柳与中国人的密切而独特的关系,这当然也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朴素而雅致的美学追求。我想,这些恐怕也不能说是仅仅属于那种吟风弄月的文化人的。由此观之,英国人依据自己的观察,独创“柳树图案”作为中国的象征,是不奇怪的,这种文化符号可能有些失之于简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概括意义,它大抵上是符合实际的。

在伦敦,我时常与朋友去圣一詹姆斯公园,我总要把那两株老朽的柳树指给他们看,并告诉他们说,这树在英国是很罕见的呀。这时,他们每每不由得多看上几眼,甚至发出两声感叹。确实,与其他“洋树”相比,这两株柳树显得有些特别。就像一群洋人中出现两张东方人的面孔。尽管没有多少把握,我仍然怀疑,它们想必是当年英国人迢迢万里从中国船运回来的柳树苗,有两株栽种于此,成长如斯?

是的,在异国他乡,我看到这柳树,如见故人,心中往往油然升腾起一种亲切与感动。此时,我会情思绵绵,眼前浮现出遥远的故乡那片大地上的美丽风景,熏风吹拂,那无边的翠绿色柳浪,是多么令人情醉地涌动起伏!

我爱柳树。我由衷赞美柳树。我为中国的柳树自豪!

(摘自《世界文化》200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柳树图案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柳树的春天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