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策略现状不容乐观
2008-09-20王秀平杜智敏
王秀平 杜智敏
编者按 北京高校众多、学科专业齐全,在校大学生规模为全国之最,从在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管窥全国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和从总体上把握扩招后在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入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规律,以使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更有针对性,由来自北京地区15所高校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岗位的20余位教师组成的“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课题组,就学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正是在调查所获大量统计数据基础上完成的。本刊现予发表,期望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和一切关心高等教育的人们有所助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高校在推进《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称“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近年,北京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对在京15所普通高校(其中“211工程”建设高校7所,地方高校8所)8大类学科专业的4,330名全日制本科生(男生50.2%)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和新现象,特别是大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遵循的学习规则,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一般将认知策略和反思认知策略视为学习策略的核心内容。本次调查从课堂学习、阅读、自我监控、环境利用和创新性学习5个维度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进行了考察。我们不仅对大学生总体和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成绩、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习策略状况进行了估计,而且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学习策略差异进行了推断,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不高,不同学生群体间学习策略有显著性差异。
一、课堂学习策略的运用
完整的课堂学习应包括听课、预习和复习。调查结果显示,课堂上基本能做到“边听课边思考”的学生仅占45.7%,而基本做不到的学生占23.7%;基本能抓住教师授课重点的学生仅占1/3。在教学形式的偏爱上,喜欢与不喜欢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分别为36.2%和37%;喜欢自学与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分别为36.6%和38.2%;对课堂笔记,只有22.9%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理解的话记,43%的学生照抄黑板,33.2%的学生很少记或不记。重视与不重视课后复习的学生的比例都在1/3左右,复习时主要看教师指定的教材或课堂笔记的学生为58.8%,有1/3的学生做作业是想一步做一步。
1.男女生在课堂学习的策略上差异极其显著。女生相对于自学更愿意听教师讲课,而男生则更喜欢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笔记“用自己理解的话记”的女生高出男生7.1个百分点,“先抄黑板再消化”的女生高出男生17.9个百分点;“很少记”和“不记”的男生高出女生25个百分点;课后“拷贝教师课件”或“复印同学笔记”的男生均为女生的两倍。
2.不同年级学生听课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上课时基本能“边听课边思考”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50.8%、43.3%、40.7%、47.4%。“听课时总能抓住教师讲课重点”的百分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年级学生中有29.9%的人抓不住教师讲课的重点,居各年级之首。课前预习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四年级稍有增加。一年级学生更偏爱教师讲授,而四年级学生更喜欢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一、四年级的学生比较重视课后复习,“先整理思路再动笔”完成作业的学生的百分比也高于二、三年级。
3.专业性质不同,课堂学习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利用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四类。理工、农林专业的学生很少记或不记笔记的百分比最高为33%~42%;医学专业的学生记笔记的百分比最高,但60.1%的学生照抄黑板;法学、经管和文学专业有28%的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话记笔记,为各专业最高;教育专业的学生重视记笔记,但大多为照抄黑板。课前预习的学生,教育、农林专业只有11%左右,工科、经管、文学、法学和医学专业在22%~32%之间,理科专业课的比例最大,也仅为38.4%。课后能够及时复习的,工科、理科、医学和经管专业的学生比例较大,文学和教育专业的比例最小;在复习时,“主要是看教师指定的教材或课堂笔记”百分比最高的是医学和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学、法学、经管和农林次之,理工科最少。做作业时,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想一步做一步,农林、教育、医学专业的学生倾向于整体思维。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倾向于自学和听课的百分比相当;农林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学。教育、农林专业的学生不喜欢课堂讨论的倾向十分明显。
4.成绩不同的学生群体课堂学习策略差异显著。学优生(前5名学生)“边听课边思考”的比例高出学困生(后5名学生)17个百分点;学优生“能够抓住教师讲课重点”的比例高出学困生24个百分点。学优生重视课堂笔记,半数以上的学困生很少甚至不记笔记,考前复印同学笔记的是学优生的5倍。重视课后及时复习和重视阶段性复习的学优生比学困生分别高出14.3和20.5个百分点。
5.一般院校和重点建设院校学生在课堂学习策略上未见显著性差异。只是重点建设院校学生比一般院校学生更注重课前预习和复习,复习时比一般院校学生“主要是看教师指定的教材或课堂笔记”的少,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的百分比高,而照抄黑板的比一般院校低10个百分点。
二、阅读策略的运用
阅读,不仅要理解材料内容的意义,而且要领悟其中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我们设计的4个题目统计显示,45%左右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抓住内容的重点和前后联系,关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有20%~25%的学生还做不到。
1.男女生在阅读策略上的差异不显著。读书时更注重内容细节、更注意思维方法的男生分别比女生高3.6和3.8个百分点。
2.不同年级阅读策略的表现是:四年级与其他年级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一、二、三年级间差异不明显。四年级有55.8%的学生读书时善于抓住内容的重点,49%的学生善于抓住内容的前后联系。据两题的统计显示,三年级比四年级分别低13.8和13.3个百分点。
3.不同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农林专业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平均分最高(但离散度也最大),经管、文学、法学和医学专业总体水平比较高,理科、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对低一些。在阅读策略上,41%的理科学生在“读书时相对于整体结构更关注于细节”,而教育学和法学专业的学生关注整体结构的百分比居各专业之首。
4.不同学生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的差异。学优生对于书中的结论更注重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而学困生则比较多地关注书中的结论;学优生中有57.9%的人比较善于抓住内容的重点,51.2%的人能够抓住内容的前后联系,比学困生高出20个百分点。
5.重点建设院校学生和一般院校学生在阅读策略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对“读书善于抓住内容重点”、“相对结论更注重思维过程和方法”两题目的统计显示,一般院校的学生均高出重点建设院校学生8个百分点,在相对整体结构更注重内容细节上,一般院校学生低于重点建设院校学生两个百分点。
三、自我监控策略的运用
自我监督和调控是考察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从目标监控、时间管理和自我调控3个维度设计了14个题目。统计显示,57.6%的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比较明确,34.4%的学生将不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作为当前第一位的苦恼;在为自己选择学习目标上,52.9%的学生偏低,仅有29.0%的学生“稍高能实现”;只有21%的学生基本能监控自己的学习目标,1/4的学生基本上能完成学习计划,2/5的学生基本上完不成学习计划。
1.男女生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差异。男女生在对发展目标明晰程度和学习目标定位上差异不大,但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能够“用学习目标来激励自己”的女生比男生高出5.3个百分点,自我目标实现的监控以及学习计划完成的程度,男生均强于女生。在对时间的统筹安排上女生比男生好,但学习效率男生比女生高;在对学习的反思和方法的调控方面男生两极分化的程度高于女生;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女生高出男生5.4个百分点,但在学习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出4.8个百分点。
2.不同年级在自我监控方面的差异。自我监控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表现在年级越高,给自己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的学生百分比、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以及统筹安排的能力越高。但在“将浪费的时间及时补回来”方面,一年级最好,三年级最差。在学习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上,四年级最好,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差。
3.不同专业在自我监控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理科学生目标监控水平最高且离散程度小,教育专业的学生目标监控水平最低。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注重监控目标实施和学习计划的完成方面,理科学生均居各专业之首,而农林、教育专业的学生相对弱些。在对时间的利用上,文学专业学生比较高,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低。在自我调控方面,文学、法学专业学生较高,理科次之,工科最低。初步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或许与工科、理科学业负担重、调控余地小有关。
4.学优生与学困生群体在自我监控水平上差异极其显著。对个人发展目标“很明确”和“比较明确”的学优生高出学困生28个百分点;很难完成学习计划的学困生高出学优生24个百分点;零碎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或比较高的学优生高出学困生23个百分点;“会将浪费的时间及时补回来”的学优生高出学困生30个百分点;在学习效率上,学优生高出学困生42个百分点。
5.重点建设院校学生和一般院校学生在个人发展目标的明确程度、学习目标的定位以及在单元学习后进行自我测试上,有显著性差异。统计显示,“通常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易实现的百分比,重点建设院校学生低于一般院校学生7.2个百分点,学习目标偏高无法实现的百分比,重点建设院校学生高于一般院校学生5.9个百分点。对时间的利用、注重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的百分比,重点建设院校学生稍高于一般院校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根据不同学科运用不同学习方法上,重点建设院校学生稍逊于一般院校学生。
四、环境利用策略的运用
大学生善于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学习条件和资源促进个人发展,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衡量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把学习环境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同学、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以及第二课堂,共设计了11个题目。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学习资源,但平时喜欢找教师答疑和讨论问题的学生不足1/4,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者也高达51.6%。学生参加最多的课外活动依次为: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最少。有48.3%的学生认为课外活动促进了自己的发展,但也有24%的学生认为课外活动对自己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每天上网的学生占1/10,经常上网的不到1/3;68.6%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
1.男女生在环境的利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能够比较快地适应新环境的女生高出男生8.3个百分点;课堂讨论主动发言的男生高出女生8.5个百分点;喜欢找教师答疑的男生高出女生7.6个百分点;参加科技活动的男生高出女生14.1个百分点。在环境利用水平上,男生的离散程度比女生高。上网的目的女生更多地着眼于学习,而男生偏向娱乐;认为上网对学习有负面影响的男生高出女生7个百分点,认为对学习有帮助的女生高出男生5.7个百分点。
2.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环境利用上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四年级与其他年级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四年级每天上网的学生是一年级的4倍;上网的目的从排序指数上看,“浏览信息”、“查找资料下载工具”在各年级中都位居第一位、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一至四年级分别是“交友聊天”、“娱乐”、“课程学习需要”、“收发邮件”。随年级的升高上网对学习的正面影响逐步加大。对学习环境的利用各年级之间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课堂讨论中经常主动发言、喜欢找教师答疑讨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提供的资源3项的百分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年提高;二年级与同学交流的百分比有所下降。各年级参加最多的课外活动都是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认为课外活动促进了自身发展的百分比一、四年级比二、三年级高。
3.不同专业的学生环境利用平均分的差异极其显著,文学专业最高,其次是经管,工科和医学相对较差。文学专业的学生上网频率最高,医学与教育专业最低。在上网的第一目的上,教育专业“查找资料下载工具”的百分比排在第一位,其他专业均是“浏览信息”。文科类(教育、经管、法学和文学)学生中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或“有些帮助”的百分比高于理、工、医、农林专业的学生。
理科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经常主动发言,课下喜欢找教师答疑的百分比均居各专业之首,相对较差的是医学、教育和农林专业;能够经常浏览报刊的理科学生百分比最低,而教育和农林专业的百分比最高;农林专业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百分比最高,医学专业的百分比最低。
在对新环境的适应方面,教育专业的学生最强,其次是法学、经管、文学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较差的是理工科和农林专业的学生。
理工科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百分比最高;法学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百分比最高;医学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百分比最高,参加社团活动的百分比最低;农林专业参加勤工俭学的百分比最高,但他们参加文体活动的百分比相对较低。
4.学优生与学困生群体在环境利用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经常或每天上网的学优生为34.5%,学困生为46.0%;上网目的学优生多为浏览信息和学习之用,学困生则偏向娱乐和交友聊天。认为上网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优生百分比高出学困生28.2个百分点;认为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比一般人慢得多”的学困生的百分比高出学优生30个百分点;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学优生是学困生的两倍。
5.重点建设院校学生“经常上网”和“每天上网”的百分比高于一般院校学生,但对学习的影响两类院校学生的百分比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浏览信息”在两类院校上网目的中百分比均居第一位,但居第二、第三位的,重点建设院校学生多为“课程学习需要”、“娱乐”,一般院校学生多为“查找资料下载工具”、“课程学习需要”。
“喜欢找教师答疑讨论问题”、“课堂讨论经常主动发言”重点建设院校学生稍微好于一般院校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与同学的交流和图书馆利用上,一般院校学生稍好于重点建设院校,但差异都不显著。
参加科技活动的百分比重点建设院校比一般院校高,参与“勤工俭学”的百分比一般院校比重点建设院校高。参加课外活动的效果一般院校学生比重点建设院校学生反映好。
五、创新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一般是指“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创新性学习有望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水平,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8个题目。
喜欢花时间去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占40.8%,喜欢打破常规按自己想法做事的占40.0%,均比不喜欢的高10个百分点。同时,对新发现、新技术比较关注,经常会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的学生均占38.6%以上,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对作业持“会做就行”态度的学生超过1/3,不喜欢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学生高达48.0%。对作业能够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比没有这样做的低4.4个百分点。
1.男女生在创新性学习上不仅平均分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而且在具体题目上男生一般高于女生6个~7个百分点。男生中关注科学新发现和新技术的占43.3%,而女生只有34.0%;44.4%的男生面对复杂的问题喜欢花时间解决,而女生只有37.3%。喜欢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男生高出女生9.2个百分点,而表示不喜欢的女生高出男生11.6个百分点。
2.创新性学习在四年级与一年级之间差异极其显著,其他年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求异思维方面,喜欢打破常规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的一年级为39.7%,四年级为41.9%;经常会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一年级为24.8%,四年级为32.9%。面对复杂问题喜欢花时间去解决的一年级为39.6%,四年级为50.5%;做作业时经常进行多角度思考的一年级为28.4%,四年级为38.1%,而不这样做的一年级为39.4%,四年级为25.7%。这些都说明,通过大学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明显进步。
3.不同专业学生间的创新性学习水平具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工科与文科、理工科与法学、理工科与教育专业,其他专业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以会做就行对待作业的学生,经管专业的百分比最高,农林专业最低。经常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文学专业的百分比最高,农林专业最低。喜欢打破常规按自己想法做事的,理工、经管、文学专业均为40%左右,法学专业的学生两极分化,农林专业的学生相对居中且离散程度小。对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理工科学生,约占1/3,而教育专业仅有1/8的学生喜欢参加,表示不喜欢参加的学生竟高达70.6%。同样,对于新发现新技术最关注的是理科、工科学生,分别为42%、39.4%,关注百分比最低的也是教育专业学生,只有28.5%。
4.学优生与学困生群体在创新性学习方面差异显著。“做事喜欢打破常规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科学新发现、新观点和新技术比较关注”的百分比,学困生比学优生分别高出9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在对习题类型的偏好上,学优生比学困生喜欢基本类型的百分比高,而喜欢灵活性题目的百分比却比学困生低。对这些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和深层次的含义,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但在对待作业的态度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上,学优生强于学困生。
5.重点建设院校学生与一般院校学生在创新性学习上的平均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部分具体题目上的差异还是很显著的。如作业“会做就行”的学生一般院校高出重点建设院校9个百分点;喜欢打破常规做事和花时间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一般院校分别高于重点建设院校6.8和3.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当前北京大学生学习策略上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群体性缺陷,如课堂学习的不得法、自我调控的不得力、对教师指导的严重疏离,以及多项学习策略运用均处于谷底的“大三现象”等。究其成因我们发现,根源或许并不全在学生本身。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形成了学生只求结果是否正确,不管过程是否科学的学习定式,正像夏丏尊先生批评的,学生更多地是“受教材”而未“受教育”。第二,高校教学目标在工具理性的支持下,明显向国家主体倾斜,即便反映学生需求也主要关注就业等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加之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和课程学时的减少,更加剧了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训练的教学的“合理化”。第三,高校教师在各种外部动机的驱动下无心、无力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就连教师个人学习成长经验的言传身教也越来越少了。第四,专事方法论教育的哲学课又因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多数学生的修读目的变成通过考试取得学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对知识内涵的严重误解,似乎只有事实性知识才是知识,而方法论知识不是知识,至少不是与事实性知识同等重要的知识。所以,今天的学生电脑网络技术运用纯熟、资讯采集快捷丰富,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却缺少思路,分不清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更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学校教育上的偏颇恐怕难脱其咎。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策略,归根结底反映的是这个群体的学习品质,然而,谁能保证今天的学习品质不是他们日后的为人品质、做事品质呢?当然,统计数据只能说明现象,其本质还有赖于进一步的调研来揭示,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