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企“突围”的雅戈尔版本

2008-09-20徐琳玲

资治文摘 2008年9期
关键词:雅戈尔突围服装

徐琳玲

在这不平静的一年,李如成狠狠地体会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滋味。

在A股市场一片惨绿的大势下,持有16家上市公司股份的雅戈尔流通市值从最高峰240亿跌至136.77亿元时,扣除初始成本,这部分浮盈依然达到94亿元,但其中有6项投资出现了亏损,亏损金额为6.8亿元。

比如,根据《理财周报》报道,去年11月,雅戈尔出资35.88亿元认购了1亿股海通证券,这笔投资到2007年年末增值到55亿元,但随着A股一路波动,海通证券股价从1月份开始一路走低,3月27日的收盘价为29.18元。雅戈尔持有的这部分海通证券的市值也缩水至29.18亿元,与初始成本相比,亏损了6.7亿元,已超过去年净利润的1/4。

世界就这么势利。不久前还让企业界、大小股市玩家称颂艳羡不已的财富英雄、中国“巴菲特”,如今被媒体、股民放在火上炙烤。而雅戈尔“不务正业”的投资策略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抨击。

“财富”过山车

在过去的一年,李如成无疑运气极好,好到让所有听说他故事的民企老板们都眼红的程度。

在过去几年间,从事服装制造业的雅戈尔陆陆续续买入1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2006年到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狂牛”的到来,使得持仓成本极低的雅戈尔的财富以惊人速度暴涨。根据雅戈尔2008年1月30日的预告,2007年度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预增210%。“雅戈尔去年同期净利润为7.55亿元,按照预增幅度计算,该公司2007年净利润为23.4亿元。”但23.4亿元的金额里有68%来自股权投资收益,主业的经营收入竟然只占三分之一不到。

让雅戈尔在资本市场上扬名立万的,是对宁波银行和中信证券的两笔投资。前者于2007年7月挂牌上市,不到10日股价涨幅就超过200%,雅戈尔当年投资成本不过每股1.01元;随后,券商概念的中信证券在大牛市里一路飙涨,一度最高创下117元多的股价,身为第四大股东的雅戈尔持股成本仅为每股1.7元,总投资成本不过3.2亿元。雅戈尔在2007年2月减持了3012.14万股,套现7.5亿元(税后)。

钱来得如此之容易,让实业出身的李如成感慨万分。20多年前,从宁波农村回城的李如成揣着2万元的知识青年安置费,从一个戏台地下室的原始手工业作坊起家,苦心经营20年之久,终于拥有亚洲最大衬衫西服生产基地的一份家业,旗下有两万员工,在A股上市。“我做了30多年服装,利润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但投资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能赚制造业30年的钱!”

相比资本市场动辄翻几十倍、几百倍让人血脉贲张的财富游戏,一针一剪刀的实业积累实在像每餐必吃的白米饭一样没有吸引力。仅在2007年一年间,雅戈尔在股权投资方向新增投资高达50多亿元。

在雅戈尔内部,李如成主持成立了两家投资子公司:宁波雅戈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雅戈尔投资有限公司。李如成掌控着投资的决策核心,搭档是他在香港拿到MBA学位的独生女儿。至于自家的发家根本---纺织服装业务,交其弟全权负责。

房地产业,是雅戈尔主业之外、支撑业绩惊人增长的另一利润引擎。目前,旗下全资子公司雅戈尔置业的总资产超过70亿元人民币,开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成为宁波、苏州等二线城市的地产龙头。

资本市场的利好因素,和房地产的高额利润,一起让李如成的胃口迅速膨胀。从2007年起,雅戈尔投入巨资增加土地储备,通过公开招、拍、挂等方式,在宁波、苏州及杭州等地购进12块土地的使用权,新增的土地储备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尤其是去年10月9日以85500万元的价格竞得西湖区另一块住宅用地,成为了杭州的地王。

在“圈地”雄心的催化下,腰缠万贯的雅戈尔在2007年9月出演了戏剧性的一幕---向证监会提出发行规模为18亿元的可转债申请,希望为手中四个房地产项目募集资金。然而,鉴于雅戈尔本身庞大的可出售金融资产,这一圈钱要求遭到了证监会的断然否决。

“中国制造”突围之困

按照李如成心中理想的蓝图,雅戈尔要形成三大产业平台。“纺织服装产业是雅戈尔的第一平台。房地产是第二个平台。第三个平台是投资,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还在摸索和塑型当中,但这是最高的层次。”

在2007年,雅戈尔的摸索之路是备受赞誉的财富故事,是众多民营资本悄然进军金融、地产等领域最炫目的一个。

雅戈尔的同城兄弟、另一家服装业公司杉杉近些年通过对中科英华、宁波银行、新华传媒、航天通信、南京中商和百联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也收获颇丰。像万向集团、温州等地区不少江浙民营企业都在多头寻觅让财富资本更加快速增长的通道。

有一点可以肯定,雅戈尔在2007年创下的财富神话,吸引了更多大大小小的民营资本转战资本市场。而现实的状况是,制造业起家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正日益逼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像李如成、郑永刚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们,靠着纽扣、打火机、服装等低技术含量的小作坊起家,完成了民营资本积累的第一阶段。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产业升级投入增加,一直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走低价竞争道路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黯淡的前景。

以雅戈尔为例,多年来,李如成在品牌建设上用心良苦,从最早定位为“中国的皮尔卡丹”、到后来的“像欧洲的BOSS”,他精心打造了一条从上游生产面料、中游制造服装、下游自组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到2007年为止,雅戈尔衬衫平均相对综合市场占有率12.32%,连续12年居同行业第一。西服综合市场占有率13.31%,连续7年居同行业第一。

然而,雅戈尔始终只是一个被市场看做中档的品牌。李如成曾多次流露出对未来的担忧和困惑。向上突围是他的梦想,但要让雅戈尔迈入世界时尚品牌梯队,却谈何容易。前几年,雅戈尔曾经开发过“金色雅戈尔”、“绿色雅戈尔”的细分市场品牌,希望借此突围,但市场的认同度一般。

依靠海外收购、整合是实现产业链升级的一条捷径。2007年11月,传出雅戈尔以1.2亿美金收购全球知名服装生产、销售以及品牌代理企业SMART(新马)的消息。据称,这是中国服饰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案。然而,李如成私下谈到,语言障碍、人的思维方式等等通通是烦人的问题。

从雅戈尔历年的年报上看,服装对雅戈尔利润的贡献度越来越小。在雅戈尔2001年的年报中,销售收入是17.5亿,其中服装销售额是16.7亿,占收入的95%以上。2002年的销售收入是24亿,其中衬衫与西服的总收入是13亿。2006年的销售收入是60亿,增长了150%,而其中衬衫与西服的总收入是17亿,仅增长30%,而房地产收入则从2002年的5亿,增加到2006年的19亿,增加了280%。2007年的大牛市,则使得股市继房地产之后成为另外一个推动雅戈尔财富增长的强力引擎。

手头捏着早些年攒下的辛苦钱,看着利润空间越来越微薄的未来,民营老板们该如何找到一条生存和财富增长的路径?雅戈尔“主业加投资”的故事听上去像是个很美的典范。雅戈尔是走运的,至少股市和房地产的大牛市它都抓住了。

但刚刚到了2008年开头,这个故事情节突变。股市一路狂跌,变得气息奄奄,前途未明,6项投资出现的6.8亿浮亏给了雅戈尔当头一棒。接下去呢?房地产是一个受政策面牵制的行业,不确定因素的积累使得房市在2008年变化莫测。

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上市公司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绝大部分的情况非常可怕,它在近期的一篇文章里更是公开嘲讽雅戈尔,“近来,除股票投资业务外,该公司的其他业务都已变得无足轻重。”这本刊物还尖刻地批评雅戈尔这样的中国企业:“不要高估中国投资者的成熟度,需要有人指出皇帝没穿衣服。”

一辈子希图运气,那是赌徒的心态。还好李如成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赌徒,他信奉浙江商人低调、谨慎的生存之道。他一边躲避、招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一边一再重申,“不能把雅戈尔的机会和运气当做一种企业模式”,“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是企业厚积薄发的阶段。但里面有很大的风险,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爆破性的发展,会把企业家引到误区当中去。”

另外,李如成的弟弟李如刚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每年收入大部分资金均投资于服装纺织制造业务,2008年集团打算在各地继续建立50家营销公司。”李如刚强调,“我们是以服装纺织为龙头,尤其近期,股市大跌,楼市下跌,实业比股权投资更加稳妥。”这样的说法也正面回应了“股权投资亏损以及偏离服装主业”的市场质疑。

手气最好的时候,曾有一些金融专家劝李如成把服装、地产都卖掉,转去做金融投资,他没有答应,“我还是比较慎重。”

这证明这位带着典型江浙商人气质的民企老板,头脑还没到发昏的地步。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雅戈尔突围服装
“不惑”雅戈尔的十字路口
道具服装
主营业绩下滑被谁拖累 雅戈尔转型中充满挑战
极速突围战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雅戈尔停“球”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