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祯:双重性格加速亡国

2008-09-20

资治文摘 2008年9期
关键词:明王朝崇祯腐败

贺 军

不同的人,其性格产生的后果,大不一样。作为一个普通凡夫俗子,其性格的好坏,一般只对自己的“钱途”、仕途乃至家庭的命运产生影响。但作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一把手”,其性格的好坏,就不得了了,它不仅仅会关乎他个人的仕途,更重要的是将决定他所领导的这个单位、这个地区乃至这个国家的命运。

就拿明朝末代崇祯皇帝朱由俭来说吧。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二十余万人,历时1月,横扫千钧,会师北京城下,3月17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攻城。3月18日,大顺军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皇帝朱由俭得知城破,立即命其3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安公主手臂,又杀嫔妃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经东华门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19日清晨,李自成攻破内城。崇祯亲自敲钟召集百官,然而,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寿皇亭树下。至此,260多年的大明王朝灭亡。

笔者以为,崇祯的垮台虽然有其外部原因和必然性,但是,其性格的双重性却是其加速垮台的关键原因。让我们来看看崇祯的性格吧。

其一,既想干一翻大事业,又缺乏坚韧不拔之心。崇祯登基初始,雄心勃勃,力图使大明王朝复兴,但在执政过程中挫折多了,麻烦多了,再加之高档享受多了,于是其斗志便很快减退以至偃旗息鼓。

其二,既重视人才又用人多疑。上任之初,崇祯还懂得“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而比较注重发现和启用“德”“才”兼备的官吏,但时间一长,有那么几个“干部”犯了错误或不听话,于是他在用人问题上就开始疑神疑鬼了。如崇祯十年,内阁首辅温体仁去任后,仅4年就更换了5个首辅,其他大臣和地方干部也如走马灯似的隔三换五。如此频繁地换将,许多“干部”连屁股还未坐热就下课了,谁还能有所作为,谁还愿有所作为呢?谁还不考虑“短期”行为呢?更免不了一些心术不正之人“捞一把”就溜。

其三,既讨厌奸佞小人,又重视内臣亲信。崇祯之初,抓住“宦官专权”这一朝廷腐败的主要症结,大刀阔斧地对魏忠贤之流腐败干部进行清洗,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干部队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也许是听奉承话多了,也许是秉办公事不怎么行得通了,崇祯慢慢开始用那些俯首贴耳、会来事的内臣、亲信了,甚至利用“锦衣卫”和“东厂”等机构排斥异己,搞起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弄得干部队伍人人自危。

其四,既反腐败又搞腐败。刚上任时,百废待兴,崇祯对贪官污吏的查处比较严厉,同时,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格。但是,日子长了,反腐败力度减弱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那么严了。如在处理腐败案件时,因人而异,默许自己的内臣和亲信搞特权等。如此这般,朝野上下,贪污日甚,几乎无官不贪,世风日下。

其五,既勇于自我批评,又习惯推卸责任。崇祯内心有干好事业的愿望,因此,每遇决策的重大失误或国家发生大的变故,他往往会利用开会等场合或发文件作自我批评,讲什么“皆朕之罪也”什么的,并且搞一些纠错的花架子,但在这同时,他又往往认为自己正确,把责任统统推给大臣,讲什么“早听朕的话,怎会有今日之过”,“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文臣各个可杀”等等。

其六,既听合理建议,又常信谗言蜚语。崇祯八年,农民起义军火烧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大臣文震孟向崇祯上奏《皇陵震动疏》,指出内忧外患的根源,一是朝廷纲纪紊乱,奸邪小人当道,全国上下人心不畅;二是赋税太多,刑罚太严,致使百姓仇视官府;三是军纪不严等等。读了这封意见书,崇祯震动很大,表态要对文震孟奖励,并采纳其意见。可是不几天,经佞人“小报告”的盅惑,崇祯又改变了主意,“合理化建议”就此束之高阁。如此反复,朝令夕改,朝野上下谁还愿主动进谏“忠言”呢?

反复无常的“一把手”崇祯,终于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折腾垮了。悲哀的是,崇祯本人到死都不承认实在“乃朕之过也”,更未意识到,乃是自己的糟糕性格铸成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摘自博客网)

猜你喜欢

明王朝崇祯腐败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把脉“腐败亚文化”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
目睹之现状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