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等于民工的几大理由
2008-09-18寻回失去的自我
寻回失去的自我
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究其本意就是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可是,现在许多研究生都戏称自己是“学术民工”,而将导师叫做“老板”或者“包工头”,并且还有大包工与小包工之分。
如果导师承包项目,然后再分包给研究生们,导师就是大包工。但有时导师也是从整个大项目中分包一点,再转包给研究生,这时导师就仅是个小包工。
之所以会按照包工程的方式搞研究,说白了就是两点。
一是导师承包的项目太多自己没法完成。国内许多学者往往会同时承担几项甚至十几项课题研究,因为这是个名利双收的好差事。但是他肯定难以独立完成,所以只能发包出去了。
二是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许多导师做课题是利润丰厚的,但是要真正让研究者们都按劳取酬,那就没什么赚头了。而自己的研究生就是最好的免费劳动力,不仅听话,且不敢有半点怨言。更有甚者,有的导师让学生做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研究课题,而是让研究生为他在校外开的公司或从事的项目进行极其低廉甚至无偿的打工。
这种层层发包的项目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有什么好处呢?事实上,由于导师所承包的课题与学生的学术兴趣未必一致,这种课题的导向往往迫使研究生为了应付导师的课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爱好。同时许多课题往往是平铺式展开的,研究生所“承包”的那一块要服从于整体安排,这就使得即便是在这一块上,研究生也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深入挖掘。
事实上,真正有学术水准和学术道德的导师是很少这样“培养”研究生的。他们往往独立或者与其他学术水平相当的教师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对学生则根据其兴趣和专长加以对应指导,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发包模式也使得学术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导师们承担的多是某某省重点课题或者国家重点项目之类,但他们却很轻易地将这些研究交给刚入门的学生。负责任的导师也许还会把关严一点,而有的导师就仅仅是定个基调,写个前言、后记之类的。这样的研究成果能有多高的水平,只有天知道了。现在我们见到的每年可以拿火车皮运的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学术著作”,和许多笑话百出没有基本专业知识的翻译作品,往往就是在这种层层承包下由“学术民工”们“攒”出来的。
同时,这样大量靠研究生小工们“体力活”干出来的作品,知识产权也完全没有保障。好心一点的导师可能还会在后记里面“诚挚”地感谢一下某某、某某之类,若是碰上自私一点的导师,将所有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只字不提研究生的什么事,“学术民工”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责任编辑:陈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