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之重,生命之轻
2008-09-18彭陶然
彭陶然
2007年11月9日,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内地博士生葛炜炜,被发现在宿舍内自缢身亡。这一悲剧在香港及内地教育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香港科技大学校方表示,葛炜炜生前患有抑郁症,自杀可能与此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葛炜炜是在导师跳槽,其学业、求职都遭遇巨大压力的困境中自杀的,导师和校方难辞其咎。
追踪:辉煌的过去
葛炜炜的父亲葛国华回忆儿子曾让他无比自豪的成长历程时说:小学6年,葛炜炜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进入省重点中学刘桥中学读初中,他依旧出类拔萃,“成绩始终是全校第一。”
同窗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智力超出一般人,学习上,一般人望尘莫及。”“他书读得很轻松,玩玩学学,但每次考试却是第一名。”
“教了几十年的学生,没有哪个像这孩子总是那么优秀,那么乐观开朗。”这是他的中学老师刘建对他的评价。
到高中后,葛炜炜也顶着压力,偷偷牵头组织起学生足球队,想方设法挤时间练球,并参加一些比赛。他对足球的热爱一直延续到大学,葛国华说儿子一到香港后,就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
高中毕业时,葛炜炜参加了南京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以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本硕连读,那一摞印着“优秀学生”、“上海和氏璧奖学金”、“优秀论文”等字样的各种荣誉证书,也印证了他在南京大学7年的出类拔萃。
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葛炜炜还是大学生科技协会主席。2001年10月19日,葛炜炜和另外3名同学代表南京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与前来访问的比尔·盖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事后,南京大学校报大版面图文并茂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同时,葛炜炜也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在化学专业之外,葛炜炜同样表现不俗,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学科,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辩论赛,他积极参加,舌战群雄,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
除了过人的才智,葛炜炜也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体恤父母的辛苦,放弃了去美国留学读博士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只因为这里高额的助学金能缓解家里的财务压力。
葛国华说,今年春节,孩子回校前,曾高兴地告诉他们,今年要把他们接到香港去看看,“没想到,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葛炜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的一些同学听此噩耗也纷纷致电葛国华表示哀悼。
不仅是葛炜炜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父母以及他曾经的导师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在他们看来,这个外向、开朗、友善且才智过人的榜样人物应该前途无量,可他为何选择“轻生”?
剖析:葛炜炜自杀之谜
揭秘葛炜炜心理
从葛炜炜名为“neverworried的blog——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博客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老天似乎已经习惯了在我感觉很好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导师的批评、杂志的退稿、实验的失败、感情的离去,总是不期而至,给我迎头痛击。”
其实,初到香港时的他,感觉还是很不错——“可能是因为学校都有些相通的气质,所以我很快适应和融入了这一切,没有激动,没有陌生感,我平静得让我自己都啧啧称奇,似乎感觉我早已在这个学校里面生活了好多年一样。”
但不久,葛炜炜就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他在博客里写道,他和香港学生的接触机会不多。香港学生之间都用粤语交谈,不能自由表达和交流让他觉得很不自在。“香港学生通常是笑声连连,我和另一个内地学生则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
葛炜炜博客上的最后一篇文字是《看不见的春天》,发表于2006年4月。“我是否太急切了,或者说太功利了?使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看不见春天的盲人?我是否太看重这个Ph.D.(博士)学位,以至于只顾着向前狂奔?实验室,宿舍,加上间或的街市超市,差不多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也没有选择停留,但我走得太快,以至于都不知道路边是否有花朵在盛开。在我放弃了春天的同时,春天也放弃了我。”无疑,这时的葛炜炜对生活已经有些心灰意冷。
葛炜炜参与活动颇多的科大“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也曾在“清水湾”BBS上发帖,称通过与学校学生事务处主任会面,确认葛炜炜生前确患有抑郁症,并接受过心理和药物治疗,对此,学校保留着相关记录。
南京脑科医院的专家介绍,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常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心情沉重,提不起精神,做事缺乏动力,对外界的兴趣减退或消失,自信心下降,严重时可能有自杀的念头或者行动。但不典型的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笑面抑郁”的情况,就是在别人看来,患者非常正常,还表现得非常活泼开朗,其实患者的心里非常痛苦,只不过掩饰得比较好。葛炜炜就属于“笑面抑郁”。
揭秘葛炜炜学业及就业
葛炜炜死讯发布后第四天,一位名为“gifter”的网友在“清水湾”BBS上发表了题为《关于葛炜炜的真实情况》的帖子,透露了不少“内情”。gifter写道:“他的那个‘可亲可爱的老板(博导)抛弃了他们。老板要去美国了,把他们置于不顾,只是告诉他们,可以转别的研究方向或者跟去美国,再不然,就自己去工作吧。”“去美国,意味着在港科大的这几年白白损耗,还需要再读个五六年。转个别的方向的老板?似乎有点残忍……”“他终于决定转读另外一个方向,然而,他现在的老板却因为提前去美国,办不了这个事情。老板叫他退学!让一个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的学生,保送进南大试点班、保研的优秀学生退学?我真想不通这个导师是怎么想的。”
有同学证实,早在今年8月,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的网站上就挂上了徐兵教授(葛炜炜的博导)的简历,显示他将“跳槽”至该校。自称认识葛炜炜的网友haisky也证实,葛炜炜说导师要去美国,“他突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工作、做毕业论文、答辩,非常紧张。”
而与之对应的gifter的帖子称,葛炜炜投了几个月的简历,得到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为了获得一家房地产公司见习管理员的职位,他甚至将自己的学历写低了些,但依然得不到面试的机会。“不下4个月的煎熬,他的自信被摧残了很多。”
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困境,让葛炜炜对前途更觉迷惘,当他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生活的时候,死亡便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反思: 大学自杀事件四宗罪
之一: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
新闻回放:2007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异常寒冷。大约下午4点,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5楼跳下,结束了让他魂牵梦绕4年的大学生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就此事表示,“这个事情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那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因为英语没有过级的同学绝不会只有他一位,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受挫能力比一般同学低。其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逼得跳楼的也绝不止他一位,所以这也提醒我们现行的考试机制是否能够变得更人性化一点。比如引入无限补考机制,只要最后补考过关就能拿毕业证,尽量多给学生以希望,而不要给学生以绝望。”
之二:心理承受能力之弱
新闻回放:2006年6月29日至7月5日一周之内,深圳大学两次发生学生跳楼自杀惨剧。警方调查结果为:一人精神不正常,一人患忧郁症。有人说,在竞争、就业等诸多压力下,心理疾病正在入侵象牙塔;校方有关人士称,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教育迫在眉睫。
深圳精神病专门医院——康宁医院院长、深圳精神研究所所长胡纪泽表示,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深圳,对处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很容易使那些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
之三:就读时的经济压力
新闻回放:2005年12月3日早上8点,济南大学西校区南院23号楼前,有一名学生的尸体横在地上,左脚的鞋子掉了,尸体被一床被子盖着,头部的位置渗出了一滩暗红色的鲜血。随后赶来的警方在勘察现场后作出初步推断,死者系自杀身亡!
其友在网上揭露其自杀原因,该生在自杀前,曾被学院学生处的老师叫到学办谈问题,而这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你的学费什么时候交?(学校要求11月底解决学费问题)而该生从学办回来后,不和任何人交流,通宵上网,12月3号早上自杀身亡。
这位网友表示:经济窘迫把一个生命逼向了尽头。坐在课堂里,担心的是下周的生活费,下学期的学费,这样读书谁都会感到绝望。虽然现在有奖学金、助学基金、援学贷款……真正帮助到的人还是少数。没钱读书是受罪,大学生贫穷到自杀,社会也应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之四: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新闻回放:2006年10月31日上午9点40左右,一名男子从泉州市中营学院7层楼的学生公寓A幢坠下身亡。警方从死者身上搜出一封遗书,并查明死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警方判断死者系自杀身亡。据遗书目击者称,死者在遗书中说,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他选择自杀。
遗书的开头是亲爱的姑姑、姑父、姐姐、姐夫,后面大致有这样的文字“对不起,我找不到工作……爸爸妈妈,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这就是我选择……的因原(原文如此)。”
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辜阳波就此事认为:由于大学生期望值太高,找到工作后,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与期望值反差比较大,很容易会产生挫败感。特别像死者这样的名校研究生,在泉州很难找到他期望的大型企业,自然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全社会应特别关心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多做疏导和建议。
而对于学校而言,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但是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和心理培训的老师太少,学生太多,不能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学校应采用就业指导与心理普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普查找出问题学生,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特长和社会实际。此外,学校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开学校招聘会。
链接一>>>>
读个博士有多难?
在众人的眼中,博士生是顶尖的人才,读完博士自然前途一片光明,稳拿金饭碗。但实际上,要拿到博士学历,绝非易事。
宽进严出论文发表太难
“小时候,我觉得读博士应该是无比荣耀的事,但现在如愿了,却发现和想象中相差甚远!”南京一名博士生这样感慨,读博最大的难处就是学校对论文发表提出的“硬杠杠”,而最关键的就是要创新。因此,开题之后,要大量阅读国内外所有相关的论文,前期的这些准备时间最起码要半年多。如果发现别人已经写过类似的论文了,前面的努力全都白费。
一半左右博士延期毕业
无法按时完成论文的发表任务,这对博士生们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也就导致很多博士生根本无法按时毕业,主要就是因为发表的论文不够。
“耗的时间越长,感觉压力越大。”南京一所高校的工科博士生小丁已经延期一年了,“我们这些博士既没有任何生活补助,也没有医疗保险,住宿费还要按天计算,并且收费标准提高。而且,我的女朋友一直在等我,说好毕业后就结婚的。但现在毕业显得遥遥无期,更别提找工作、买房子和结婚了。”
毕业后工作还是未知数
对于脱产读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压力更大,因为工作还是未知数。博士生毕业后大多也就两条路,要么进科研院所,要么当高校教师。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并不愿意用博士生,一来用人成本很高,同时,博士生的专业限得很死,专业对口很不容易。
链接二>>>>
几成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专家介绍,自1998年开办医学心理科门诊以来,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出现抑郁症的比例在增加。据相关统计,目前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计,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还有上升趋势。
专家提醒,大学生对于学习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状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果心情苦恼或者郁闷,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及时化解学习压力;遇到烦心事或者挫折时,要向家人或者好友倾诉,不要闷在心里;同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把学习上的情绪带进生活中。
链接三>>>>
大学校园心理咨询室缘何冷场?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系统,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往往无人问津。什么原因令大学生们对心理咨询室如此疏远呢?
首先是社会未形成“有心理问题就去看心理医生”的风气。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美国人身边有两个人,左边是律师,右边是心理医生。由此可见,在美国,心理咨询的普及程度之高。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发达的心理咨询行业。相比之下,中国即使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心理诊所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心理医疗专职人员奇缺,良莠不齐。
其次舆论对这方面的科学宣传力度也非常不够,使“心理疾病等于精神病”的社会心态依然根深蒂固,这种社会心理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大学生观点态度。在大学生中,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看心理医生,才需要心理咨询”的不在少数。
而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趋艰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渐渐淡化。这种现状让大学生们很难主动向心理医生讲述真心话,对心理医生抱有怀疑的态度,不能敞开心胸与人交谈。
最后心理咨询室普遍缺乏人性化也是其冷场的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室不能被狭义地看作一个看病的诊所,它应该是一个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安全、可依靠的港湾。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都偏向于“技术性”而非“人文性”,大学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各方面投入还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刘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