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26名研究生退学事件
2008-09-18胡深
胡 深
每年春季,是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关键时期,“考研大军”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高校发布的招生信息,然而,2007年3月5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决定,同意刘方权等6名研究生的退学申请,并对洪一庆等20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一片哗然。
新闻回放
2007年3月12日,一则“厦门大学20名研究生被勒令退学”的新闻见诸报端,对此厦大研究生院林亚南副院长这样解释:“这是媒体报道时用词错误,不是勒令,是有6名学生主动退学,其他的学生按照退学处理。”
“以前的勒令退学是被迫退学,现在除了学生主动提出的退学以外,还有一些情况,学校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做出退学处理,这属于被动退学。被动退学的学生包括超过注册报到时间仍未到校报到的学生、在规定年限里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等等。按照学籍管理条例,经校长办公会议通过,这些学生不再享有学籍资格,但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
对于勒令退学,在2005年3月,教育部修改并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提出:“取消了勒令退学这一种处分形式,保留开除学籍的处分形式,并规定对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改为发给学习证明。”
尽管没有“勒令退学”做噱头,厦门大学26名研究生退学仍不能逃开大家关注的目光。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籍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多名学生在学期伊始被退学处理有着客观理由。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学生退学必须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由于校长会议召开次数有限,一次校长会议上可能讨论的是前后两个学期的学生退学事项,集中发布决定,因此显得人数众多。然而即使如此,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籍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仍表示,北京大学近几年还没有一次处理过这么多的学生退学事件。
那么厦门大学何以一次性有如此多研究生退学?
调查结论
自动退学6人
“硕”不如“博”
刘方权是厦门大学法学院2004级高校教师系列硕士研究生,他给出的真实退学理由既让人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我已经不读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了,因为我现在在读四川一所大学的诉讼法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因为考的是同等学历博士研究生,所以即使没有读到厦门大学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投考。我是2006年考上的博士研究生,同时我就在厦大退学了。” 而之所以放弃读了一半的硕士研究生而转去读博,是因为就业的原因。“我现在在福建一所公安学校做教师,在高校任教,博士学位自然比硕士学位有更大发展空间。厦门大学的法学硕士规定学制是三年,如果我一边教课一边完成论文,可能还要拖上一年,而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也差不多是三到四年。花费同样的年限和精力,读硕士就显不出优势了,不如读博士。”
刘方权的退学原因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硕士生就业的尴尬。一边是硕士生对自身的期待值高于本科生,一边是用人单位对硕士生的青睐逐年降低。随着研究生的就业率降低,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热度猛降,报考人数仅比上一年增加了7000人。这个数字比此前专家预计的150万人少了一大截,增幅仅为0.55%,不再持续2005年将近20%的增长率。
学业不如事业
更多中途放弃深造的研究生属于林亚男副院长提到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业”。张正东正是这次厦门大学退学研究生名单中的一员。刚过30岁的他三年前考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3级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10月27日,他向学校申请退学,退学理由是“创业”。
他读研究生期间,自己经营了一家企业,主营石油、化工、塑料、橡胶、煤化工,做的是他的本行。据他描述,因为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分身乏术,不能兼顾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在创业和学业的衡量中,他最终选择了创业,因为“拿了学位也还是要创业的,错过了时机反而不值得” 。
25岁的孙明,2005年顺利考取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后,也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理由是“学习兴趣已转移,并且已经找到工作”。
一个导师一群研究生
厦门大学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0人,这个师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然而厦门大学注册研究生人数达到14000余名。这样平均下来,每一名导师将带15名研究生。林亚男副院长说,实际教学中,各种科目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据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黄海说,她的导师带了4名硕士研究生,一般艺术科的导师只带一到两名研究生。这就意味着,在其他学科上,一名导师可能带几十名研究生。“像管理科和经济科的导师,一人带二十多个学生的情况也是有的。”林亚男副院长说。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针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导师带上20名研究生,导师叫不上学生的名字并不稀奇,甚至有的学生直到论文答辩时才见导师三四次面。这样的资源配比,怎么叫导师指导学生?况且,学生多了,导师有限,就容易产生导师依个人偏好顾此失彼,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其它
25岁即考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张飞,可谓是一路“平步青去”,而他提出退学的原因则是他争取到了赴香港的学习机会。
学院处理20人
被学校作退学处理的20名研究生中,有18位研究生是因为超过在校年限未能完成学业;另2位是从去年9月至今无故未到校注册、学习。
例如研究生胡敏升被退学的理由是,按照厦门大学的规定,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课程为3年,硕士生完成学业不应超过5年。然而直到2006年,胡敏升仍未通过毕业论文。胡敏升的同门师妹也表示,“自从2003年投入胡敏升同一导师门下读研后,从没有见过这位师兄。而他一直没有完成毕业论文的原因至今不清楚。”
链接一
其他高校研究生退学事件
北京某高校的金融系硕士研究生武俊,在看过“研究生周贤亮退学事件”的报道后,也选择了退学。他提出退学的原因与上面提到的都不同,他是因为“受不了这种大学‘五年级、六年级的教育模式”而主动退学。武俊列举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几大罪状。罪状之一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时间搞科研,硕士研究生沦为“大五、大六”学生;罪状之二是导师忙着拉项目,研究生成了导师的“小工”;罪状之三是研究生扩招,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导师甚至连自己研究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更别提辅导。
2005年,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向清华大学写下了近万字的退学申请。退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认同学校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二是不愿充当导师挣钱的工具。
同样,选择退学的研究生们大多表现出了对学术环境和培养制度的不满。他们中也有人对导师不满,“导师官职头衔太多了”。退学不久的某高校研究生潘华认为导师忙着处理行政事务,根本没有时间理会弟子。
潘华还说,能否申请到一个好课题,更多的要看导师有没有社交能力,而不是只看导师的科研水平。申请到课题的导师变成了老板,弟子成了打工仔,学术殿堂也就成了赚钱的地方。而一起做实验的同学不是在为找工作郁闷,就是为实验没结果而烦恼,整天焦躁不安,身在学营,心在“钱”途,根本无心搞研究。
北京某高校一位硕士生表示,在自己导师所带的8名弟子中,真正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只有两名。
而北大在公布近期教育研究成果时指出,在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中,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链接二
最牛退学生——我看不起学校
一、从重庆工商大学自动退学的学生周家亮在网上发表了措辞颇为激烈的帖子,他写到:“被学校骗成这样,居然还被蒙在鼓里,读书读成这样,难怪日后找不到工作……鄙人02级金融系3班周家亮现住堕落街(已自动申请退学,申请书上写明理由:看不起学校)。”
虽然“退学”在曾经无比神圣的中国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了,但以“我看不起学校”为由申请退学,还是引起各界的哗然。
二、“再熬8个月,不就熬过去了吗?”许多人对苏杨在大四上学期的退学举动大惑不解。
身在福建某高校的苏杨,突然觉得呆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再加上退学前两三周,他变得很暴躁,一点儿小事就和同学大动干戈。他觉得无法控制住自己,“感觉只要待在学校一天就呼吸不过来。” 于是他选择逃离学校。
李如(化名)则是和妹妹在2005年一起退学的。兄妹俩在北京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上学,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大一暑假时两人一起退学。其时,李如在班里任学习委员,妹妹担任团支部书记。李如认为,计算机应用需要不断实践,但学校提供不了多少实际操作机会,这在他看来太不可思议了。 而妹妹的退学理由是学校层次不高,学风不好,老师上课也没有激情。150人的课,过了40分钟,教室里学生就剩一半都不到了。她宁愿去北大做一名旁听生,也不愿意再回这所学校了。
对于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不满,成为主动退学学生眼中最主要的理由。据报道,近年来,山东某地方高校的休学退学率高达5%,许多退学、休学学生的理由正在于此。
而有些学生退学则是为了复读,这同样基于对学校层次的不满。
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至2006年,吉林大学退学学生超过200人,其中一部分是主动退学的学生。
该校学生处管理科科长孙继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主动退学的原因包括:不适应环境、天气等;身体患有严重疾病,经治疗后亦不能继续在校学习;报考专业、学校不理想;出国、移民等;自主创业或荒废学业等。
思考
高校教育无法给大学生一个满意的“产出”
在大学生主动退学率攀升的同时,各界人士也在反思其背后暴露出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个网名叫“任天寂”的学生,在黑龙江某高校读大三时退学。他在网上写下了《中国教育万言书》,并注明是“一个退学大学生的自白”,他认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学校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他觉得,与其在学校受折磨混张文凭,不如自己退学开辟一条自由读书的道路。
在一些退学者眼中,目前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非常不成比例,高昂的学费背后能否获得对应的收益,大学生们都此都心存怀疑。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高校教育不能最终给大学生一个满意的“产出”,确实是一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只有大学生的身份,而没有大学生的能力。能力的不足加上高校扩招带来毕业生空前增多,就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链接三
13所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退学八成因网瘾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大学生,都是因为上网成瘾。
2006年,武科大校报编辑部派出记者团50余人,对校园周边网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暗访,结果发现,仅该校本部周边网吧就有25家,拥有电脑1600余台。
调查显示,约七成大学生,每周上网1到2次,上网时间大约为5小时,一成学生有沉迷上网迹象,每周都有“包夜”记录。
链接四
一个退学生和他的“退学网”
如果没有退学,25岁的ROMA会和同学一样,每月拿着不菲的薪水上船工作,往返于亚洲、美洲、欧洲的国际航线上。
退学之前,他是北方某知名海事学校的学生。但现在,他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租房,做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每月接项目多的时候,能赚8000多元,不景气的时候只能赚2000元左右。
2005年,他突发奇想,建立了中国退学网,“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退学的人找到互相交流的平台。”他认为,退学会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他希望退学者能够走出来,找回优秀的自我。
他至今还记得,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心里那个乐。“既是‘211工程重点大学,学费又便宜,能不开心吗?”
刚入学时,他对大学生活充满激情,参加了很多社团,甚至还有诗社。但很快他感觉身边的学习风气特别不好,大三大四的学长们经常打牌、打游戏,整天玩儿,不思学业。慢慢地,同年级很多同学也陷了进去。他对所学专业也毫无兴趣,认为老师讲课枯燥无味,而各种航海技术类课本他又一点儿看不进去。
结果,两年的大学学习,ROMA好几门功课不及格,连最有自信的大学物理也只考了58分。他因此而自卑、敏感、苦恼,甚至面临崩溃。到后来,甚至连续两个月不和同学接触。
犹豫了近一年时间后,他在被学校劝退之前,自己主动选择了退学,也为了留得仅存的尊严。离开后一周左右,同学告诉他,新出的一期校报登了他的一首晦涩难懂的诗。这是ROMA眼中两年多学业的唯一成果。
ROMA至今也不敢告诉父母他退学了。他的老家在甘肃农村。ROMA说,考上重点大学给父母添了光,如果说退学了,父母一定不能接受。“他们只知道我现在收入稳定,能养活自己,能定期寄钱给他们,这就够了。 ”
2005年,生活稳定下来后,他建立了“中国退学网”。网络曾给过他自信,早在2002年,他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几个月时间内就有2000多名会员加入,人气很旺。
而现在,“退学网”的流量并不大,上线人数每天基本保持在三四百左右。但这个网站却很快聚集一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他在网上发帖征集各版版主,很快就有人回应。
当然,ROMA也曾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自己会怎么办?但每想至此,他就不愿再想下去了,用自己的话来说,或许有些人真的不适合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学习。
(责任编辑:刘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