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炒股热的冷思考
2008-09-18易水寒
易水寒
中国股市在经历了长达六年之久的“熊市”之后,2006年下半年,广大股民终于迎来了“牛市”。尤其2007年上半年以来,股市屡次刷新以往记录,连续冲破2000、3000、4000点大关,每天沪市的开户人数达到十余万,中国的股民总人数在5月份突破一亿大关,金融股票市场的繁荣火爆以及一个个造富神话的诞生,给了全国人民莫大的吸引力,一切都在预示着全民炒股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在日益疯狂炒股狂潮背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
沙场不乏成功案例
2007年开始,深圳大学的大二女生何晶乔开始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聊起股票。今年3月底,这位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女孩找到自己的身份证,跑到家门口的一家银行开了户,随后拿出自己全部的私房钱,再向爸爸妈妈要了一笔,凑足了5万元,一头扎进股市。
“我投资很谨慎的,开始就买了雅戈尔一只股票。”何晶乔说,开户之后,自己先是咨询一直炒股的姑姑,然后再向朋友了解,终于下定决心买了雅戈尔,而且还是全仓,当时的价格是每股8.56元。3月中旬,何晶乔又买进了另一只股票—宝钢股份,进价是每股8.70元。
何晶乔笑称自己在炒股上是个宠辱不惊的人。后来雅戈尔一路上涨,已经蹿到了每股18.01元,宝钢股份尽管涨得没那么快,也从每股8.70元涨到了每股11.08元。何晶乔投入5万元两个月赚了4万元。
股票涨了,何晶乔会冷不丁地请闺中好友吃个饭,一旦跌了,可就只能自己暗自心伤了。“我也没太当回事,还是要健康炒股。”何晶乔说,自己会选择开心地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将炒股作为职业,更不会全身心地沉入其中。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姚劲比起何晶乔算得上是前辈了,由于投资有道,短短4年的时间,他已经赚到了30万。
姚劲告诉记者,他炒股已经有4个年头了,由于大学学的是经济,所以他从大三起,就痴迷于股票。“首先想到的是进行社会实践,看看书本中的东西到底能否运用到社会中,再者也是检验自己的生存能力。”
为了炒股,他背着父母将自己的生活费和此前积攒下来的零用钱存了起来,开户炒股。“那时,股市可以说并不景气,我被套牢是常事。”但是,他从没有对中国股市丧失信心。2007年大学毕业的他,工作单位也与其预期的完全吻合,“已经和一家证券交易市场签约了。”
从炒股到休学
2007年4月1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大学生沈然投身股海、自主创业并因为长期旷课两度留级,22岁高龄重返大一的故事。
适逢中国迎来史上最大牛市行情,大学生创业热潮重新在高校校园涌动的双重背景,该报的报道引起舆论巨大反响。沈然一夜间也成为了大学生炒股和创业的代名词。
舆论光环笼罩下的沈然,除了应付媒体不断的采访要求,宿舍里还会经常涌来外系同学,就股票问题切磋讨教。QQ群上,等着沈然解疑的网民也成倍增加。6月,出于炒股方便的考虑,沈然搬出宿舍自己租房住。
杨雪是沈然高中毕业后就在一起的女友,她抱怨,沈然出名后“压力大多了”。
华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一名与沈相熟的教师透露,沈然曾告诉自己被媒体包围时,内心“飘飘然”,有时“说话控制不住”。
沈然透露,4月以来自己代理的客户账户的赢利约有50%,客户的压力尚能应付,“成名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机会”。所谓机会,就是更多的资金开始主动向沈然靠拢。
不久前沈然向学院递交了休学申请函。申请函中称,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创业,同时不影响学校的管理和同学们的生活”。沈然坦陈,自己就是不想放弃“出名带来的这些机会”。他已和几个还在上学的高中同学相约,在昆明开一家投资公司,专业从事证券咨询业务。沈然认为,目前的创业时机是自己的名气可能会为公司拉来投资。
尽管高二时,儿子就宣称不想上大学,但儿子休学的消息传来时,父母仍感突然。“太矛盾了”,沈的父母在电话里说,创业成功意味着儿子不会重返校园,但是父母怎么又会希望孩子中途退学呢?任中学语文教师的沈父叹气说:“是故进亦忧,退亦忧!”
炒股还考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往往“股龄”不长,南京某高校大四学生陈闻(化名)算是比较“资深”的一个。陈闻自高一起就经常阅读金融方面的书籍,去年8月份,他买了第一支股票,当初买的时候是每股3.46元,2007已经涨到10多元了。“今年2月份,我又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每股已经涨了5元多。大牛市里一只股票8个月才涨5元,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尽管手头的几只股票涨幅都不大,陈闻却保持乐观:“股市就该放长线,再等8个月也不怕!”
“股票涨跌不定,有的人买了以后一直不涨就急得不行,也有的人见股票刚涨了一元就兴奋得全部抛掉了,所以炒股最关键的就是心态。中国股民普遍经历了熊市,锻炼了心理承受力,而大学生大都是从2007年开始炒股,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一旦被套牢就无钱翻本,所以往往心态较差。”陈闻说起隔壁宿舍的一个同学,“开口闭口都是谈股票,还喜欢与人就股票的涨跌打赌,有时候竟在半夜爬起来研究股票,心理压力很大。”
痴迷股票几近疯狂
绍兴文理学院的余同学今年看到同学都在炒股,他就开口向父母要2万元钱想入市,不过父母以影响学习为由拒绝了。但余同学没有因此而打消炒股的念头,上个月,他把父母给他全年的生活费1万元都放进了股市,而自己则以吃泡面度日。
“我这样做也是为了赚钱,父母不支持,就只好这样了。”余同学表示,“就算都亏了也不过一万元钱,锻炼锻炼也是好的。”
比起余同学,广州某商学院经济系一个被同学们称为“股神”的大四学生就更加“生猛”,据他自己说,起初自己的原始股本就是前两年的学费,现在这些资金已经翻了1倍,毕业前把学费交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还透露,周围好几个同学都是这么干,没一个亏本的,收益率最差的也有30%左右。
这些现象令业内人士颇为忧虑,股市目前就如一锅将沸的热水,众多股民特别是连一些基本证券知识都不懂的新股民,奋不顾身跳入这锅热水中,博取疯狂拉升过程中的利润,能否全身而退还是个未知数。
各方观点:
学生:炒股可以培养投资理财能力 赚取生活费
华侨大学大四学生小林炒股已经快两年了,刚开始因为经验不丰富,亏了点钱,但2006年一整年的大牛市也让自己赚了点生活费。小林告诉记者,其实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炒股是为了培养投资理财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今后要面临就业、创业的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能力,不会理财,那么今后将很难在社会立足。而炒股,则能帮助学生培养投资理财能力,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增加一些投资经验无疑是好事,不管是赚钱还是亏本,对将来都是有益的。
而仰恩大学的小陈则坦言,除了通过炒股学习一些经济知识外,自己更大的目的是赚取生活费。小陈说,自己曾通过百度贴吧和一位广州的大学生沟通炒股经验,对方的一句话让自己至今仍然很震撼,这位同学告诉小陈,“从大三开始,我就没向家里人拿过一分钱,而且现在要毕业了,户头上还有3万多元的资产。”小陈说,自己现在也在读大三,而且又遇到了股市的牛市,所以,“也很有希望从下学期开始不拿家人的钱!”
学校:炒股要量力而行
对于这一争论,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徐飞教授表示:证券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大学生冲浪股海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但大学生的主业是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经济收入,所以炒股要量力而行,如果沉迷炒股而荒废了学业,那是本末倒置了。”徐教授说。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刚表示,大学生炒股行为是一个时代现象,一味"防、堵、禁"不现实也未必有益。校方应以积极态度引导大学生炒股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理财观念。
专家:大学生炒股弊大于利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生目前处在学习阶段,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掌握知识和本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炒股不宜提倡。
贺强说,我们不鼓励炒股,是因为如果赔了,有的学生连饭钱都没有了。另外,不管是赚了还是赔了都会影响到学习,坐到课堂上你都是不安的,涨多少点了,跌多少点了,赚了还是赔了,这样肯定会影响学业,现在很多大学生炒股导致成绩不及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现在很多大学生炒股票,对股票市场知识比较欠缺,风险意识也不是很强,股市一旦暴跌对学生影响很大。1996年那拨行情就有大学生炒股票,2000年时也有大学生炒股票,这些大学生炒股票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得很清楚。一暴跌下来全员都亏损,你还有心思学习吗?我认为大学生不要忘记主业,应该以学为主,等毕业以后你有一辈子的时间接触社会,而能坐在课堂里听课的机会就会很少了,要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时间。
教育部:不提倡大学生炒股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记者表示,参与炒股不仅占用了大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经历,而且一般来说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也不具备炒股的经济条件,绝大部分是找父母要钱,或者通过其他的渠道,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缺乏抗风险的能力,一旦失败,大学生将难以承受后果。王旭明表示,教育部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参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不宜参与到炒股当中。
链接>>>>
各地高校推出学生模拟炒股大赛
上海
覆盖上海17所高校的上海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2007年4月10日拉开帷幕。随着沪深股市开盘,3700多名大学生“股民”各携20万元虚拟资金,开始一个月的股海沉浮。
这次模拟炒股大赛按个人水平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两种类型。报名截止后,选择专业组参赛的学生占了近八成。参赛者中还有少数留学生,此外,还有学生抱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想法,组成炒股小团队报名参赛。
据上海财大股研社介绍,为了让比赛少些商业味道,所有奖金将以奖学金的名义发放至各高校,由学校为获奖学生股民抵扣部分学费。
重庆
为让学生学会理财,2007年10月29日,西南大学经济活动周拉开帷幕,除了模拟外汇交易外,模拟股市投资大赛也同时进行,680名大学生将在5个交易日里,每人获得10万元虚拟货币“炒股”。据悉,为鼓励“亏损”最多的学生增强信心,还特设了“最佳亏损奖”,奖金50元。
天津
2007年11月6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团委、南开大学金融学系主办的“渤海证券杯”天津市大学生炒股大赛启动。参赛的同学在成功将5元钱报名费转账到预开的账号内以后,就可以通过相应的网页和网上银行,得到在模拟大盘上的一个虚拟账号以及密码,账号上有30万元的虚拟资金,可以在指定的平台内支配。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即12月1日交易结束后,最终确定各赛区的前5名。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9所高校参与了此次活动。
湖北
2007年4月13日,第四届“中信证券”杯模拟炒股大赛暨武汉八校邀请赛在华中科技大学拉开帷幕。华中科大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中信证券武汉营业部总经理陈诗聪,华中科大校社团联合会、校理财协会会长张华祥和来自武汉八所重点高校的学生代表等参加了此次开幕式。
山东
2007年11月29日,山东交通学院经济系主办、历时3个月的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结束。系里原预测会有100名学生参赛,不想光经济系就有近300名学生报了名,还有土木工程、信息管理、汽车等系的200多名学生报名,全部参赛者563人,学生热情之高超出组织者想象。
参加大赛的学生每人被授10万元的虚拟款,于9月初入市,到11月29日,563名参赛人,盈利者仅为48人,不及一成。其余515人全部亏损,亏损额10%以上者340人,亏损30%以上者57人,亏损最重的10万元只剩下248元。老师介绍说,这位同学买了权证。老师在开赛前曾告诫学生权证风险大,但有一两位同学怀着赌一把的心理,被套又不及时止损,才亏得这么惨。
《大学》温馨建议:
大学生该不该“炒股”,本不是一个值得多讨论的问题。大学生已经成年,拿出已有的生活费用在股市中投资,和其他人群的投资行为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大学生还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一旦遭遇投资风险,容易产生问题——而大学生的问题相较于同龄的其他青年群体,往往易被放大或过度关注。
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大学生的投资行为也总是有利有弊。从利处讲,投资可能产生赢利,可以积累资本市场的实践经验等;从弊处看,投资可能亏钱,弄不好连饭钱都没了,而且“炒股”还会占用时间,可能影响专业学习。既然“炒股”有利有弊,也就全靠学生自己掂量把握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将功成万骨枯。”希望还在背负着沉重学业、缺少市场经验、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股民们能悠着点、能理性地面对这片疆场。
(责任编辑:徐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