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寸进尺的人”
2008-09-08王玉荣
王玉荣
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
每个月,我会收到一些邮件,或者当面和一些企业的经理人朋友做交流,他们会问到,“流程管理怎么在企业中推进呢”?
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探讨推进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会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观察,提问的这位经理,是一位热型人还是一位冷型人?
因为,我觉得,流程管理推进者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与流程管理的推进效果如何非常有关,流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一把手支持”、“公司总体发展提出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的事儿。
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这个心理学实验,值得我们引申思考的是:
* 作为一位流程管理的推进者、管理变革的推进者,你自我评价是冷型人多一些、还是热型人多一些?
* 哪怕你已经是“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实干、谨慎”,但你足够“热情”吗?业务部门的人员评价你,会用到“热情”还是“冷淡”这个词?
* 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和人员,当碰到棘手问题、烦心事、扯皮的争端要找人帮忙,甚至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就是要找个人倒倒苦水,喝个小酒发发牢骚的时候,你会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人选吗?
* 当企业高层向业务部门征求意见,问他们对你这位企业管理部经理/骨干/流程专员的评价如何,你估计他们会说你的好话、还是坏话?
有经理可能会说,搞变革、搞流程优化的推进,还是要看重专业实力,光和业务经理打成一片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拿出过硬的方案才行啊。我同意这种对专业能力的坚守,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你专业与否,会让业务部门尊重你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不会令业务部门更喜欢你,自然也就不会说你的好话更多一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个人对某人的好恶评价,是凭借对他的人格(或个性)品质的推测和判断而得出的。心理学中,对他人的人格品质的判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性的品质,如真诚与虚伪;宽容与苛刻;热情与冷淡;谦逊与傲慢;利他与利己;随和与固执;平和与易怒等。二是智慧型的品质,如聪慧与愚笨;科学与迷信;激进与保守;自主与依赖等。汉密尔顿(D.L.Hamilton)等人(1974年)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品质一般会影响个体对他们作出的喜好程度的判断,然而若让个体看到更具有智慧型的品质,则会影响他们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尊重程度。
因此得出的结论,值得每一位变革推进者思考的是:
* 在社会性的品质方面,你自评如何?他人对你评价如何?在智慧型的品质方面,自评和他评又如何?
* 既然实验证明,“热情”这个品质是社会性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在哪些场合对企业高层、业务部门经理、骨干、其他变革项目组,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种热情?有没有一些术话(即把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写成文本,让每一位流程管理专员去熟练掌握)?
* 作为企业管理部/IT/流程管理部门的经理,相信你领导着多位做着变革推进工作的下属。如果要给这些做变革推进工作的下属制定一个能力提升计划,在“热型人”这个能力项目上,需要他一年内从几分提高到几分?需要接受哪些培训?如果要从招聘就开始抓,那么招聘下属的时候,你应该注意什么?
做个“得寸进尺”的人
同样是个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弗里德曼(J.Fleedman)曾以家庭主妇作为试验对象,向其中一组被试者提出一项小要求,即请求她们将一个宣传安全驾驶的小招牌贴在她们的窗户上,这些要求被接受了。半个月后,实验者要求这些被试者将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放在庭院内两周。与此同时,向另一组被试者直接提出这一要求。结果,前者(曾经提出要求者)有55%接受了进一步的要求,而后者(以前不曾提出要求者)只有17%的人同意了这一要求。
这个实验说明了:“得寸进尺”效应对于态度的转变有明显的影响。
而作为流程管理的推进者、或者其他变革的推动人,一些经理人朋友也总苦恼于自己的企业/机构中是“反对派不少、中间派居多、支持者少数、明白人寥寥”。
那么,怎么让反对派和中间派,甚至是企业高层成员,对变革的态度发生变化呢?
千万别回答说“去说服他们、去引导他们”。一个铁律是“成年人超过25岁以后就很难被说服,更何况那些有实战经验的经理,只能运用各种有效的培训研讨方法和技术,让这些受众自己来说服自己”。
那么,说服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得寸进尺”,化整为零,化宏大变革愿景为就在脚下、就在手边的易行可行的一步步行动。
我认识的一位在北方某房地产企业做企业管理总监的姜先生,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他向我提到一个“扯小条”的做法。这个词新鲜吧?我说给诸位听听。该房地产企业要通过流程标准化,来对内提高企业内功,对外在和私募资金做融资谈判时展现更深厚的实力。但凡了解中国房地产行业普遍的粗放管理现状的朋友多能马上意识到,这项“流程标准化”是个宏大的变革愿景。
姜总监也面对很多冷漠不支持甚至反对的人。但姜总监开始一寸寸地推进:
* 他找到了试点单位,手把手帮助试点单位的流程专员把几个典型流程描述出来;
* 他在公司经营层会议上,在一把手面前表扬这位试点单位的流程专员,力主变革的一把手决定对该流程专员进行当场奖励兑现;
* 当业务经理不会根据流程图写岗位职责的时候,他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当大家拿到流程专员画的流程图以后,有没有看到这个流程图有X-Y轴两个维度?我们从一行一行来看,是这个流程分了哪几个阶段,我们从一列一列来看,这个流程里有哪些岗位参加了,那么,这个岗位在这个流程里一共做了哪些事情呢?你就扯小条,把这个岗位所在的那一列都扯下来,把流程里他干的几个活动框就照抄。这个岗位还在其他流程里出现对吧?那就依此类推去‘扯小条,把所有小条的内容都整理在一起,就是基于流程的这个流程的岗位职责了!”
* 他组织对高管和企业经理进行流程标准化基本知识的培训,培训完还考试,考不出一直不让走……
结果如何?该企业成功做到了亚洲地产企业中最成功、最大金额的一次私募,姜总监由于贡献突出,而在公司年度总结会上被授予公司级别的嘉奖。
这个实例可以为所有变革推进者所借鉴,没有寸、哪来的尺?
这个“寸”,APQC(美国生产与质量中心)的流程分类框架研究成果也提到,他用的词汇是“起步行动”,英文原文是initiate。
这个“寸”,在AMT咨询负责人彭一先生推荐并要求AMT咨询顾问去身体力行的《高绩效咨询》一书中也提及,书中大意为,有些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总是把一个看似完美的未来愿景展望给企业,恨不得这个愿景和企业的现实差异越大越好,仿佛差异越大才越能体现咨询公司想到了企业自己所想不到的事情,而为咨询服务买单的企业决策者关心的,却是从现状可以平滑过渡的下一个可行的一小步到底是什么。
因此,别再说“流程管理推进难”,别再把你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闷头写方案上。——关上自己的电脑、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到现场去,到变革对象中间去,找到一个变革者易行可行的“寸”去起步,用最傻瓜最耐心的方式去手把手辅导,积跬步当然以致千里,成功的变革推进者较之那些面对变革难题徒有牢骚抱怨的人,必定是“得寸进尺”的人。